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72|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雄鹰与青山同在 追记救灾失事直升机机组人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6-10 22: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华网成都6月10日电(记者曹智、刘永华、白瑞雪、李宣良)折放在书桌一侧的纸条上,密密麻麻记了十多个电话号码。从名字上判断,前面两个号码,显然是主人兄弟的。  

    离开前,主人似乎与其中某个号码联系过——或许,那就是他留给亲人最后的声音。    

    挂在书桌对面的军装上,赫然写着主人的名字:邱光华。

    5月31日13时,成都军区某陆航团51岁的特级飞行员邱光华和他的734机组——27岁的副驾驶李月,47岁的空勤机械师王怀远,28岁的空勤机械师陈林,23岁的物资装卸和地面警戒员张鹏,前往理县执行救灾任务。  

    14时56分06秒,直升机在返航途中,遭遇天气突变,不幸失事……像雄鹰一样,5位勇士永远地汇入到了川西北的青山之中。  

    战士,闻令而动  

    “每一回飞行,都是与死神擦肩而过。”回忆5月12日以来一次次拯救生命的飞行,48岁的陆航团飞行员陈远康说,拐弯、拉升、降落,飞行员的每个动作只有一次机会。  

    在峡谷中贴着山峰飞行,在狭窄的江边寻找降落点,在强烈的气流中颠簸……所有乘过直升机进入震中的人们,都忘不了视线周围每过三四百米就拐弯的大山,忘不了视线下方湍急的江水,忘不了山头之间蜘蛛网一样的高压线……  

    陈远康记得,部队投入抗震救灾以来,邱光华几乎每天都要提醒大家:“沟里风向变化太快,一定要注意高度……”  

    5月31日12时,接到团长余志荣命令——运送10名防疫专家前往理县,当天已经执行了2个架次任务的机长邱光华和副驾驶李月、机械师陈林立即作飞行准备。得知机上还缺一名空勤机械师,正在午休的王怀远一跃而起。快要起飞时,这些天来一直在帮各机组装卸物资的士官张鹏也蹦上了直升机。  

    5名闻令而动的战士,没有犹豫,就像地震发生那刹那他们的第一反应——请战,请战!  

    震后第3分钟,陆航团启动应急预案;  

    第30分钟,所有直升机进入待飞状态;  

    第118分钟,2架直升机飞向震中……  

    那么多的救灾物资,早一分钟完成装卸,就能早一点到达灾区。战士张鹏,坐不住了。已被支部列为党员发展对象的他,提出了一个让人难以拒绝的请求:请党组织在抗震救灾的战场上考察我!  

    接下来的日子里,这个平时话特别少的战士,似乎一下子迸发出了全部的热情:大部分官兵轮班工作,他却每天从早到晚穿梭在仓库和直升机、成都和重灾区之间;无论多晚归来,他总不忘提醒值班员,明天一定早点叫他起床,十几天里他完成了170个架次物资的装卸任务;团里交纳特殊党费,他把兜里仅有的80元,作为一个非党员的特殊党费交了出来……  

    机长邱光华原本也不在救灾人员名单上。按照飞行员管理的有关规定,还有11个月,他就将到龄停飞——而他的老家就在重灾区。  

    邱光华说,这一带地形复杂,我经验比较丰富,应该到最前线去,而且,我还能多带带年轻同志,让他们尽快成长起来。  

    作为我国培养的第一代少数民族飞行员,来自羌寨的邱光华,是茂县人的骄傲。这次灾难中,家中房屋被毁,年近80岁的父母住进了窝棚——这是地震发生5天之后,邱光华才得知的消息。通讯中断的那些天里,面对同事们的安慰,邱光华总是喃喃低语:“什么消息都没有,估计没希望了……”  

    其实,从大地震发生当天起,邱光华就曾多次飞过家乡上空。一次抢运伤员时,机降点距家不足800米,在等待升空的间隙,他仍然没有离机回家。  

    当直升机飞越满目疮痍的故乡,邱光华的眼中是否有泪?当他的机组从灾区接出一批又一批伤员,他是否在人群中寻找过白发的双亲?  

    这一切,我们已经无从知晓了。  

    但我们知道,邱光华所在的陆航团,包括团长在内,7名飞行员的家都在重灾区。他们无暇顾及亲人,无法顾及危险,因为前方,有战士必赴的使命。  

    如同此前的63次飞行一样,当邱光华机组第64次飞向地震灾区时,人们安静地等待着,等待他们带回伤员和一大堆替灾区群众报平安的纸条。  

    然而——这一次,雄鹰却选择了在他们热爱的土地上空,永远地飞翔……  

    雄鹰,向往蓝天 

    搜救,从直升机失事那一刻就开始了。  

    在汶川县城至映秀镇的山谷间,直升机和地面部队拉开了一张天地搜救的大网,人们在这条曾创造无数生命奇迹的通道中,再一次期待着奇迹的发生。

    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整个中国,都在聚焦那架尾号为734的直升机。

    这是一架上个世纪90年代初装备部队的米-171直升机。

    把这批飞机从厂家接飞回国的,正是邱光华。

    在陆航团年轻飞行员眼中,有着5800小时飞行经历的邱光华不仅是全大队最年长者,也是经验最丰富、技术超一流的飞行员。

    他们清楚地记得,1999年10月,当接到把遇险台胞接出贵州山区的命令后,是邱光华冒着细雨在没有航线的高原上开辟出了一条新航线;  

    他们清楚地记得,在2000年的一次军事演习中,是邱光华机组以高难度的战术动作震惊全场……  

    王怀远曾经是歼击机飞行员,一次身体小恙导致停飞。  

    或许只有当过飞行员的人,才能理解他们对于蓝天的向往。从地面机械师到空勤机械师,不放弃的王怀远重回蓝天,带出了一批为飞行员护航的年轻机械师。

    1985年底,西藏墨脱发生严重雪灾,部队派出4架直升机参加抢险。

    在这次“黑鹰”首次救灾行动中,运输机把一架“黑鹰”空运到西藏。负责拆卸和组装工作的王怀远,和同事们一起仅用了4个小时就完成了直升机的组装。冰天雪地中,为了保持电瓶的温度,他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盖住设备,边吸氧边操作……  

    先后在直升机修理厂、机务大队担任过领导职务的王怀远,对外场和内场工作都高度熟悉。团装备处发动机主任闫二虎说,平时他们只要一提起某种故障的情形,王怀远都能立即说出问题出在哪 里、怎么解决。

    团里的年轻人对王怀远又爱又怕。平时,兄长一般的他喜欢跟大家一起聊天、抽烟。可一到停机坪,谁开个玩笑,他都要干涉。

    王怀远说,我严格要求,是对战友们的生命负责!

    28岁的陈林,2001年从军校毕业后短短4年就通过考核,从地面机械师成为空勤机械师,是同批技术人员中第一个“提空”的。

    每一次飞行结束,他都要爬进密不通风的尾梁,仔细检查每一个部件。他所在的中队,机务维护水平一直走在全团前列。

    还有被列为重点人才培养的李月,驾驶技术出色的张鹏……  

    若没有这场不期而至的事故,这该是一个多么优秀的组合!

    战友们在盘旋的铁鹰里焦急地寻找着邱光华机组的一丝丝痕迹。一下机,涌上心头的,又是昔日共事的点点滴滴。

    飞行大队教导员向守友说,邱光华头发都有些花白了,但还总把自己当作“新同志”。点名、集合,他比谁都先到;打扫卫生,他总是第一个拿起工具。当一家直升机公司用丰厚的年薪邀请他加盟时,邱光华拒绝了:“我从山里走出来不容易,要珍惜党和人民给的荣誉。”

    飞行员王朝勇说,自从2003年毕业分配到陆航团后,李月的每一个除夕都是在值班室度过的;家在驻地的李月,总是把团聚机会让给两地分居的战友……

    5月31日下午,汶川县漩口镇群益村,一架直升机从天空掠过。3岁的魏佳丽拉着奶奶胡群辉的手:“奶奶,那个直升机要飞到哪里去喃?”

    老人看了看空中铁鹰行进的方向:“直升机怕是要回家了。”

    “那它还回不回来?”孙女又问。

    “吉祥鸟每天都来。你喜欢看,我就每天都带你来看……”  

    胡群辉坚持认为,她们所看到的,就是那架尾号为734的直升机。

    勇士,还在身边

    张鹏的房间原封未动。从直升机失事到现在,战友们仍然相信,他会回来的。  

    房间的外墙上,挂着一部红色的电话机。  

    出发时,张鹏是否就是站在这里,给远在山东滕州农村的父母去了最后一个电话?  

    陆航团管理股管理员高跃说,参加抗震救灾以来,张鹏的话突然多了起来。睡在车里、走在路上,时不时跟战友们说说在灾区看到的人和事。   

    “我想收养一个孤儿。”一个晚上,张鹏突然冒出这么一句。  

    高跃哑然失笑:“小屁孩儿,你自己还没长大呢!”

    “长没长大不在于年龄,而在于是否懂得了责任,是否勇于去担当责任。”

    张鹏一字一顿的回答,让高跃怔住了。  

    灾难,让这个长着一张娃娃脸、几天前还在为没能跟明星合上影而沮丧的男孩,长大了。

    惦念着灾区孤儿的张鹏走了,734号机组走了……留下的是一串用生命写成的数字:大地震以来,734号机组连续执行复杂地理、气象环境条件地区抢运受伤群众和运送救灾物资任务,飞行63架次,运送物资25.8吨,运送救灾人员87名,转移受灾群众234名……

    “一架直升机,装不下多少伤员啊。”李月好几次跟同事们说,“直升机要是能不休息就好了,我愿意从早到晚不停歇地飞。”

    李月是家中的独子。今年初,刚刚领了结婚证的他还没有来得及举办婚礼,就投入了抗雪救灾工作。随后纷至而来的任务,让婚礼一次又一次推迟。

    旅游结婚,是李月最初的想法。热爱摄影的他,电脑里存满了花草、动物的照片。他想用镜头,在名山大川的背景里留下最美的蜜月记忆。

    新郎和摄影师,却永远缺席了。

    陈林曾向战友们描述他念念不忘的一幕:一对受伤的映秀夫妇被送上飞机后,一直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机组人员安慰他们说,没事,没事,咱们已经安全了,但两人还是不分开。

    不知陈林是否在某一次报平安的电话中,把这个故事告诉了妻子?如今痛失丈夫的妻子,是否会在忆起这一幕时,责怪丈夫没有多留些团聚的时间?

    地震发生后,陆航团在操场为飞行员家属搭建了避灾帐篷。陈林却坚决不让妻子来队:“团里这么忙,不要添麻烦了!”

    5月30日11时,当妻子带着刚满周岁的女儿来队看望已经半个多月没有见面的陈林,谁也没有想到,这就是夫妻、父女的最后一面……

    邱光华的妻子,至今没有工作。战友们小心翼翼地说出飞机失事的消息后,她说:“我能接受这个事实,我为他们的英勇行为感到光荣和自豪……”  

    此言,让一屋恸哭。  

    或许王怀远再也无法兑现自己的承诺了-就在直升机失事前几天,他对患有腿疾的弟弟说,执行完这次任务,就带他到大医院做假肢。

    繁忙的工作,让王怀远无暇顾家。妻子先是随军,后来又不得不辞去教师工作,全力照顾丈夫和明年就要参加高考的女儿。经济适用房刚刚装修完,现在每月还着一笔数目不小的贷款……  

    还有几年就能退休的王怀远,早已替自己的退休生活做好了安排-回四川泸县的老家,种橘子。

    他常常说,农民的儿子,不能离开土地……

    正是为了这片挚爱的土地,734机组献出了一切。  

    正是为了这片挚爱的土地,他们的战友又驾驶着雄鹰飞向了蓝天……

    青山作证,在这片饱经灾难的土地上,一度荒芜的田间已插满秧苗,昨日的废墟上正在升起袅袅炊烟……

2#
发表于 2008-6-10 22:36 | 只看该作者
雄鹰与青山同在,英雄铭记心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8-6-11 20:14 | 只看该作者
人民不会忘记英雄们的名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8-6-11 22:50 | 只看该作者
人民不会忘记他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5-1-5 08:42 , Processed in 0.044290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