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8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0109鱼象鱼说【今日老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1-9 18: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老子著《道德经》短短五千言,精髓只有两个字,却产生了无穷妙用
2019
01/09
11:38
梦露居士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先秦道家的创始人老聃写了一本千古奇书——《道德经》,是中华民族的智慧宝库。几千年来,一直有人在研究、学习《道德经》,不同人领悟到的道理也各不相同。有的人读出了治国之道,有的人领悟了修身之法,有的人习得了用兵之术,有的人学到了诡秘之计,还有的人看出了宇宙之本。

那么到底哪种观点是正确的呢?其实这些观点各有几分道理,然而都不全面。这些观点全部是从两个字中衍生出来的,这两个字是《道德经》的精髓——“无”和“反”。


一、无

对于道家来说,“无”是一个重要的字,因为它是“道”的别称。《道德经》中说道创生了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章)又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二章)可见“无”与“道”是同一个事物,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为什么说道是无呢?这个“无”并不是虚无,而是指道没有名称,也没有形体,无名无形,所以《道德经》将其称之为“无”。

《道德经》开篇便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一章),意思是所有可以言说、可以命名的事物都不是永恒存在的,而是有始有终,有生有死。因为语言来自于人类的经验,所以我们只能命名那些具体的事物,而具体的事物总是有寿命的。道是永恒的、抽象的、独一无二的存在,它无始无终,无生无死,所以无法用语言来描述。


虽然《道德经》总是说“道”如何如何,但“道”并不是真正的名称,只是老子无可奈何的假借说法而已。所以《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老子勉强给万物的本原取了两个名字,分别是“道”和“大”。因为它是万物的规律,所以称为“道”;因为它能创生万物,所以称为“大”。

道不仅无名,而且无形。《道德经》第十四章是这样描述道的:“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意思是道这种东西你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到,摸也摸不着,虽然确实存在,但却没有形状,恍恍惚惚,惚惚恍恍。

为什么道没有形状呢?因为道能创生万物。众所周知,一种东西只能生出同类的东西。马只能生马,牛只能生牛,热只能生热,白只能生白。然而道能产生一切相反的事物,不论是明、暗、冷、暖、大、小、高、低、黑、白,都是从道中创生的。所以道不能有具体的属性和形状,只能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因为道无法用语言描述,所以老子为了解释“道”煞费苦心,他只能说道中没有什么,却无法言说道中有什么。因此老子才将“道”称为“无”,意思是道中没有任何具体的东西。


道就是无,所以人效法道,也要“无为”。所谓“无为”,并不是指什么都不做,而是指不妄为。人要顺应万物自然而然的规律去成就万物,这就是“无为”的真意。

儒家看到“无为”,想到的是以礼乐、仁政治天下,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百姓;法家看到“无为”,想到的是“君无为而臣有为”,君主只要任命有才干的大臣,就可以治理天下,不需要亲自去制定政策;阴谋家看到“无为”,想到的是表面上无所作为,背地里无所不为;兵法家看到“无为”,想到的是以逸待劳,以静制动;教育家看到“无为”,想到的是顺应孩子的天性;修行者看到“无为”想到的是清心寡欲,清静无为……然而不论有怎样的观点,其根源都在于“道”之“无”。


二、反

“反”也是《道德经》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因为“反”是道的运动规律,《道德经》第四十章说:“反者道之动。”

为什么道的运动规律是反呢?因为宇宙间的一切现象都是相反相成的。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二章)美的东西之所以是美的,因为有丑作为对比;善的东西之所以是善的,因为有恶作为对比。刘亦菲美不美?当然很美了,但是假如所有的人都像刘亦菲一样,你还会觉得她美吗?那时候刘亦菲就是个相貌平凡的普通人了。


所以,一切对立相反的属性都是相互依存的。《道德经》第二章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一切现象都蕴含着它的对立面,所有事物都会向它的对立面转化。

道的运动规律也是如此。道是没有形象的,却创生了一切有具体形象的事物,万事万物的产生正是它们离开道的过程。万物运动发展,离道越来越远,但是“物极必反”,远到了极点又会复归于道。这就是《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所说的“大曰逝 ,逝曰远,远曰反。”


因此老子认为,人在做事时要多从反面考虑问题,相比只从正面考虑的人,这样取得的效果会大。比如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五十八章)福中蕴含着祸,祸中也蕴含着福。如果只看到福,一味享福,最终必将大祸临头。

从这个“反”字中,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领悟:有的人领悟到功成名就时也要戒骄戒躁,谨慎小心,贫困潦倒时也要乐天知命,达观开朗,这是儒者;有的人领悟到要像水一样居于低下的地位上,养育万物却不争功,这是政治家;有的人领悟到要复归于本根,复归于婴儿,这是修道者;有的人领悟到水满则溢,月圆则缺,物极必反,这是智者;有的人领悟到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想打击一个人,先要给他好处,这是阴谋家;有的人领悟到用兵要虚者实之,实者虚之,这是军事家;有的人领悟到劳逸结合,有张有弛,这是教育家……


总之,《道德经》不过五千言的一篇短文,其中的道理可以概括为“无”与“反”两个字。然而从这两个字中,却可以产生无穷的妙用。

我是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欢迎关注,一起交流。

THE END
3#
发表于 2019-1-9 19:30 | 只看该作者
道法自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19-1-9 18:44 | 只看该作者
《道德经》讲:“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是什么意思
2019
01/09
10:21
盛夏的大丽花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4
在这个浩瀚无垠的网络,您能够点击小编的文章,我们是多么的有缘有份,小编不图文章能为您带来大才华,但求能给您与朋友茶余饭后一点点的谈资就行,如果喜欢就点关注哦,这样我会更加努力的。


《道德经》讲:“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是什么意思,“此两者同出而异门”译为虚无和实有二者都是源于同一个东西即道,而虚无和实有又不断异化作用而形成了有名的万千世界(包括天地与万物)。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中的“同”与上句的“同”意思一样;第一个“玄”指玄妙难懂;“玄之又玄”指玄上再叠加一个玄,在万千世界里,每个事物都是由虚无和实有所组合的有机体,而它们的虚无和实有都各有不同,千变万化,错综复杂,可以理解为万千世界的不断变化;“众妙”指万千世界的众多玄妙;“门”指认识的方法、途径。正如上句话所说的,万千世界的虚无和实有都是由同一个东西的虚无与实有异化而得,因此这个“同”实质就是道。因天地的初始状态是无名的,其本质也是难以言表的,而这种难以言表的初始状态就是道。由此可见,道是玄妙难懂的。而由道异化出来的万千世界同样是深奥难懂,正所谓“玄之又玄”。纷繁复杂的万千世界,它们的虚无和实有都具有各自的特色(即特殊性),因物而异,因人而异,千变万化。但如何去揭示万千世界的虚无和实有的特殊性?老子的回答是从对道的虚无和实有认识开始,因为万千世界的虚无和实有是由道异化出来,因此道的虚无和实有是构成万千世界的基础,带有普遍性。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译为由虚无和实有为特征的道是深奥难懂的,而由道的虚无和实有的异化作用所形成的万千世界既深奥难懂而且各具特色。如何去揭示被异化而来的万千世界的虚无和实有的特殊性?唯有从对道的虚无和实有认识开始,因为它不仅是万千世界的基础,而且具有普遍性。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译为圣人行无为之政而缔造的欣欣向荣景象,看到这派繁荣景象而丝毫没有占有的欲望,因自己的有所作为而没有自夸自大(或有恃无恐的狂傲),面对所取得的成就而没有居功至伟。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译为唯有功成而不居其位或居功自傲,那么圣人的功德将会被千秋传诵,其身上的光环将不会离身而去。


何谓微?我以为有两重意思:一是指微妙的变化,不易被一般人所察觉、识别的变化;二是将自己的计谋隐藏起来,促使事态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其中的微妙变化不易被人察觉。因此,微明是指从事物的微妙变化中抓住时机而获得智慧,这是最伟大的智慧,是一般人难以企及或获得的智慧。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历史上不乏这样的战例,而这些战例无不体现出“微明”的思想。如何做到“微明”?第三十六章节说到“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由此可见,所采取的措施正好与你所要达到的目的相反:若想使对手变弱小,则要千方百计地让它向外扩张,致使其局部实力或平均实力下降(如战争中用小股力量牵引着敌人的主力,而用自己的大部分力量去歼灭敌人的弱小力量);若想要削弱对手,则要想方设法地让它强横起来,以致骄兵必败,等等。


文章到此结束了,但是小编跟大家的沟通还远远没有结束,如果有哪位大哥大姐有什么想说想吐糟的,不妨在下方的留言评论区留下您的痕迹,小编会永远默默的关注着你,你的每条评论我都会看到也会精心的回复大家,你的关注留言就是小编最有力的动力。

THE EN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5-1-28 05:18 , Processed in 0.026737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