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汇泉湾泳客 于 2017-5-23 04:38 编辑
杨东平(北京理工大学研究员) 从7月31日起,《新京报》对玉渊潭公园禁泳一事先后发表了3篇评论。阅读完这些文章,笔者也想发表一点看法。 到江河湖海中去游泳,到大风大浪中去锻炼,曾是毛主席的号召,也是当年的体育现实。随着城市体育设施的改善和自然水域的被污染,在大自然中游泳的习惯逐渐被改造。在北京,如今只有玉渊潭等少数水质尚好、水面辽阔的湖泊使人们尚能保持与自然的微弱联系。因此,玉渊潭的“野泳”便格外值得珍惜。它不仅保留了北京市民喜爱的生活方式,也是人与自然良好关系的一种证明。 二十多年前,玉渊潭、紫竹院等都是无人管理、无需交费的天然绿地,市民夏天游泳、冬天滑冰,是一处空旷开阔、老百姓怡然自得的平民乐园。老北京曾有许多这样的去处,包括天桥、什刹海等。它们构成了与皇家贵族、庙坛寺院完全不同的另一重天地,京味文化的底蕴正是在这些生意盎然的老百姓的市俗生活之中。 反观当下的城市建设,硬件设施无疑大为改善,公园的绿化环境比过去更好,但内在的功能、品质究竟如何评价?“管理”所到之处,不仅意味着处处收费,而且意味着对老百姓无所不在的限制。河道疏浚治理了,便不得游泳;土地变绿地了,便禁止入内。正如不少学校的操场,一旦改为塑胶跑道实现“现代化”了,便壁垒森严,禁止学生自由使用。推而广之,这种管理模式也蔓延在城市生活的许多方面。 笔者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人们一面怀念老北京街头的叫卖声,一面又在对身边一些街道、小区自发形成的菜市、早市严加打杀。这些自发市场极大方便了市民的生活,也为一些城市的边缘人群提供了必要的生活来源。这应当说是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而且无需政府投资,何乐而不为?如果说是为了食品安全和环境卫生,进行相应管理就是了,何必一棒子打杀呢?其实,在现代化的世界各大都市都有露天交易市场,而且都是人气最旺处。 这些是当前城市管理中一个极大的误区。它有两个重要“理论”,一曰美化,一曰加强管理。似乎在“现代化大都市”里,人人必须进游泳馆游泳,进大厅买菜,否则便是不卫生和有损市容。于是,各种露天的、自然的、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活动,被贴上落后的、有碍观瞻的、不现代的标签而被管制,原来是改善人民生活的初衷,最终形成了损害、降低老百姓内在生活质量的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