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760|回复: 12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詩詞賞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2-20 14: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欧阳修《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评分

参与人数 5威望 +15 收起 理由
刘建华 + 2 赞一个!
天津老知青 + 5 很给力!
新手上网 + 2 赞一个!
蓝色海湾 + 3 赞一个!
Emily + 3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65#
发表于 2015-12-20 14:39 | 只看该作者

点评

谢谢长老支持欣赏光临!  发表于 2015-12-21 01: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0 14:22 | 只看该作者
【词作鉴赏】
      这首词以生动的形象、清浅的语言,含蓄委婉、深沉细腻地表现了闺中思妇复杂的内心感受,是闺怨词中传诵千古的名作。
  此词首句“深深深”三字,其用叠字之工,致使全词的景写得深,情写得深,由此而生深远之意境。
  词人首先对女主人公的居处作了精心的描绘。“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这两句,似乎是一组电影摇动镜头,由远而近,逐步推移,逐步深入。随着镜头所指,先是看到一丛丛杨柳从眼前移过。“杨柳堆烟”,说的是早晨杨柳笼上层层雾气的景象。着一“堆”字,则杨柳之密,雾气之浓,宛如一幅水墨画。随着这一丛丛杨柳过去,词人又把镜头摇向庭院,摇向帘幕。这帘幕不是一重,而是过了一重又一重。究竟多少重,他不作琐屑的交代,一言以蔽之曰“无重数”。“无重数”,即无数重。一句“无重数”,令人感到这座庭院简直是无比幽深。至此,作者用一句“玉勒雕鞍游冶处”,宕开一笔,把视线引向她丈夫那里;然后折过笔来写道:“楼高不见章台路”。原来这词中女子正独处高楼,她的目光正透过重重帘幕、堆堆柳烟,向丈夫经常游冶的地方凝神远望。
  词的上片着重写景,但“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深深庭院中,已宛然见到一颗被禁锢的与世隔绝的心灵。词的下片着重写情,雨横风狂,催送着残春,也催送女主
人公的芳年。她想挽留住春天,但风雨无情,留春不住。于是她感到无奈:“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只好把感情寄托到命运同她一样的花上。这两句包含着无限的伤春之感。清人毛先舒评曰:“‘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此可谓层深而浑成。”(王又华《古今词论》引)他的意思是说语言浑成与情意层深往往是难以兼具的,但欧词这两句却把它统一起来。这两句情感层次如下:第一层写女主人公因花而有泪。见花落泪,对月伤情,是古代女子常有的感触。此刻女子正忆念走马章台(汉长安章台街,后世借以指游冶之处)的丈夫,可是望而不可见,眼中唯有狂风暴雨中横遭摧残的花儿,由此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不禁伤心泪下。第二层是写因泪而问花。泪因愁苦而致,势必要找个发泄的对象。这个对象此刻已幻化为花,或者说花已幻化为人。于是女主人公向着花儿痴情地发问。第三层是花儿一旁缄默,无言以对。紧接着词人写第四层:花儿不但不语,反而象故意抛舍她似地纷纷飞过秋千而去。人儿走马章台,花儿飞过秋千,有情之人、无情之物对她都报以冷漠,怎能不让人伤心!这种借客观景物的反应来烘托、反衬人物主观感情的写法,正是为了深化感情。词人一层一层深挖感情,并非刻意雕琢,而是象竹笋有苞有节一样,自然生成,逐次展开,自然浑成、浅显易晓的语言中,蕴藏着深挚真切的感情。
  这首词意境深远。词中写景写情,而景与情又是那样的融合无间,浑然天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意境。词人刻画意境也是有层次的。从环境来说,它是由外景到内景,以深邃的居室烘托深邃的感情,以灰暗凄惨的色彩渲染孤独伤感的心情。从时间来说,上片是写浓雾弥漫的早晨,下片是写风狂雨暴的黄昏,由早及晚,逐次打开人物的心扉。过片三句,近人俞平伯评曰:“‘三月暮’点季节,‘风雨’点气候,‘黄昏’点时刻,三层渲染,才逼出‘无计’句来。”(《唐宋词选释》)暮春时节,风雨黄昏;闭门深坐,情尤怛恻。个中意境,仿佛是诗,但诗不能写其貌;是画,但画不能传其神;唯有通过这种婉曲的词笔才能恰到好处地勾画出来。尤其是结句,近人王国维认为这是一种“有我之境”。所谓“有我之境”,便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人间词话》)。也就是说,花儿含悲不语,反映了词中女子难言的苦痛;乱红飞过秋千,烘托了女子终鲜同情之侣、怅然若失的神态。而情思之绵邈,意境之深远,尤令人神往。

点评

学习  发表于 2015-12-20 15: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3#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0 14:18 | 只看该作者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水(今属江西)人。修幼年丧父,家贫力学。天圣八年(1030)进士及第,为西京(今河南洛阳)留守推官。西京三年,与钱惟演、梅尧臣、苏舜钦等诗酒唱和,遂以文章名天下。景祐元年(1034)召试学士院,授宣德郎。三年,以直言为范仲淹辩护,贬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庆历中,以右正言知制诰,参与范仲淹、韩琦、富弼等推行的新政新政失败后,外任。至和元年(1054)丁母艰期满,召还与宋祁同修《唐书》。累迁礼部侍郎、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熙宁四年(1071)六月,以太子少师致仕,居颍州。次年卒,年六十六,谥文忠。《宋史》有传。对宋初以来靡丽的文风提出批评,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并积极培养后进,为北宋文坛领袖。著作宏富,有《新唐书》、《新五代史》等。其诗文杂著合为《欧阳文忠公文集》一百五十三卷。


点评

学习  发表于 2015-12-20 15: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2#
发表于 2015-12-20 15:13 | 只看该作者
赞一个

点评

谢谢长老点赞欣赏光临!  发表于 2015-12-21 01:2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
发表于 2015-12-20 19:29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受益匪浅。
谢谢!

点评

谢谢版主支持欣赏光临!  发表于 2015-12-21 01: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0#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1 03: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houzhaotian 于 2015-12-21 03:31 编辑
蓝色海湾 发表于 2015-12-20 19:29
学习,受益匪浅。
谢谢!

格律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平平仄。
台上披襟,快风一瞬收残暑。
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
柳丝轻举,蛛网黏飞絮。
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
极目平芜,应是春归处。
平中仄,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
愁凝伫,楚歌声苦,村落黄昏鼓。[2]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11-1 21: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1 03:28 | 只看该作者
山水游 发表于 2015-12-20 15:13
赞一个

词牌
【点绛唇】
《清真集》入“仙吕调”,元北曲同,但平仄句式略异,今京剧中犹常用之。四十一字,前片三仄韵,后片四仄韵。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11-1 21: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8#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1 03: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houzhaotian 于 2015-12-21 03:26 编辑

词作赏析

此词和《少年游》当系同时。清真从庐州教授转荆州,次年三十五岁。《少年游》词云:“南都石黛扫晴山,衣薄耐朝寒。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而今丽日明如洗,南陌煖雕鞍。旧赏园林,喜无风雨,春鸟报平安”。龙沐勋《清真词叙论》称他“教授庐州,旋复流转荆州,佗傺无聊,稍捐绮思,词境亦渐由软媚而入于凄惋。例如《少年游》(荆州作)……看似清丽,而弦外多凄抑之音。”这里,实际上是清真词风在到荆州之后有了改变,从绮艳变为清丽。这首词表现得更为突出。词一起即有人物出现,“台上披襟”,当系作者自已。这时是“快风一瞬收残雨”,眼前风光就是如此。风而言“快”,雨而称“残”,一眨眼间换了景象,是快镜头。但是这一刹那间过后,触目是“柳丝轻举”,这是一般春景写法,而“蛛网黏飞絮”,则细致入微。春天晴空中常有游丝飘浮,柳絮则似飞舞雪花,这两件景物都是捉摸不定的,同样飘荡的,而 “蛛网黏飞絮”,两个飘荡的东西联系在一起了。非细心人观察不到,非有心人不能知其别有怀抱。周邦彦曾叹息“荆江留滞最久”(《齐天乐》),这当然是借蛛网(也即游丝)、飞絮来隐喻己身之漂泊不定的。上片是起一句写动作,三句写景,景中皆有情。下片首句“极目平芜”,是承上片首句“台上披襟”而来,是纵目遥望,是真景,然后设想着春之归处,则是虚象,一实一虚,兴意无穷。但漂泊之人再也忍受不住了,点出“愁”字,而又呆呆地站着、望着,是“愁凝伫”。词意陡转,而笔力千钧。站着、望着还没有完,又加上听着,从愁到苦,是“楚歌声苦,村落黄昏鼓。”听歌本为作乐,而是闻楚声不乐而苦,是反衬写法。犹未完了,再添上一句“村落黄昏鼓”,这句写景物色声,是单纯写景吗?当然不是。村落本是静境,黄昏点明令人愁苦的时光,一“鼓”字,又是音响动人,当然更延续了“楚歌声苦”。
这首词,有时明快,有时凝重,而意绪之翻腾,声情之转折,实具有沉郁顿挫之妙,周邦彦的词风当是以在荆州时为转折点的。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11-1 21: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7#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1 03:22 | 只看该作者
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官历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宋神宗时,写《汴都赋》赞扬新法。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最高音乐机关)。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作品在婉约词人中长期被尊为“正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或“词中老杜”。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集》。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11-1 21: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1 03: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houzhaotian 于 2015-12-21 03:21 编辑
白云515 发表于 2015-12-20 14:39

点绛唇


台上披襟,快风一瞬收残雨。
柳丝轻举,蛛网黏飞絮。

极目平芜,应是春归处。
愁凝伫,楚歌声苦,村落黄昏鼓。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11-1 21: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1 03:16 | 只看该作者
赏析:
上阕首字奠定了全词凄凉,萧瑟的基调。夜晚降临,秋风瑟瑟,霜露沾衣,月色朦胧。
下阕借景抒情。落叶纷飞,给人一种愁闷的心情。全词以哀景写哀情,用怅惘的笔调表达了
因秋景凄凉而倍感神伤的落寞情怀,委婉地道出内心的感慨。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11-1 21: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1 03:15 | 只看该作者
houzhaotian 发表于 2015-12-20 14:22
【词作鉴赏】
      这首词以生动的形象、清浅的语言,含蓄委婉、深沉细腻地表现了闺中思妇复杂的内心感受 ...

☆点绛唇(仙吕)·周邦彦
原文:
孤馆迢迢,暮天草露沾衣润。夜来秋近。月晕通风信。
今日原头,黄叶飞成阵。知人闷。故来相趁。共结临岐恨。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11-1 21: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1 01:32 | 只看该作者
已有 2 人评分威望[url=]收起[/url]理由
蓝色海湾+ 3赞一个!
Emily+ 3赞一个!

总评分: 威望 + 6   查看全部评分


谢谢老师加分鼓励光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
发表于 2015-12-23 06:27 | 只看该作者
好题目,性情高雅。学习啦!

点评

真正的诗人来了谢谢韩版大驾光临!  发表于 2015-12-23 08: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2 18:41 | 只看该作者
【集评】
黄蓼园《蓼园词选》:按首一阕言未行前闻鸟惊漏残,轣辘响而惊醒泪落。次阕言
别时情况凄楚,玉人远而惟鸡相应,更觉凄惋矣。
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唤起句,形容睡起之妙。
王世贞《艺苑扈言》:美成能作景语,不能作情语;能入丽字,不能入雅字 以故
价微劣于柳。然至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绵冷。其形容睡起之妙,真能动人。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写送别,景真情真。月皎句点明夜深。更漏
两句,点明将晓。天将晓即须赶路,故不得不唤人起,但被唤之人,猛惊将别,故先眸
清,而继之以泪落,落泪至于湿透红绵,则悲伤更甚矣。
以次写睡起之情,最为传神。执手句,为门外语别时之情景,风吹鬓影
写实极生动。去意二句,写难分之情亦缠绵。楼上两句,则为人去后之景象。
斗斜露寒,鸡声四起,而人则去远矣。
此作将别前、方别及别后都写得沉着之至。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11-1 21: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2 18:32 | 只看该作者
作品赏析


【注释】

轣辘:井上的汲水器。金井:井的美称。
炯炯:明亮闪光貌。
阑干:横斜的样子。斗柄:北斗七星的第五至第七的三颗星象古代酌酒所用的斗
把,叫做斗柄。斗柄尚见,喻天未破晓。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11-1 21: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2 18:22 | 只看该作者
《蝶恋花·月皎惊鸟栖不定》
年代: 作者: 周邦彦
月皎惊鸟栖不定。
更漏将阑,轳辘牵金井。
唤起两眸清炯炯,
泪花落枕红绵冷。

执手霜风吹鬓影。
去意徘徊,别语愁难听。
楼上阑干横斗柄,
露寒人远鸡相应。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11-1 21: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3 04:29 | 只看该作者
已有 3 人评分威望[url=]收起[/url]理由
新手上网+ 2赞一个!
蓝色海湾+ 3赞一个!
Emily+ 3赞一个!

总评分: 威望 + 8   查看全部评分


谢谢老师们加分鼓励光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4 04:36 | 只看该作者
名家点评
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二:徐公师川尝言:东坡长短句有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白乐天诗云:“柳桥晴有絮,沙路润无泥。”“净”、“润”两字,当有能辨之者。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谓:“愈悲郁,愈豪放,愈忠厚,令我神往。”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11-1 21: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5-2-23 21:42 , Processed in 0.077856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