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青岛人眼中的大鲍岛 走在这片古老的街区中,街道和建筑虽经历了数轮修葺增建,却仍然沿袭着100多年前的格局。 1898年青岛公布的第一版城区建设规划方案中,德国规划师的手笔至今存留着鲜明的印迹:相对于南部欧人区20米到30米的道路宽度,华人区大鲍岛的街道宽度只有12米到15米,且道路的复杂走向和一系列丁字路口的阻断,将这片中山路以东、胶州路以南、济宁路以西的华人区域与前海的欧人区人为隔离,形成了相对密集的路网,其中虽不乏殖民歧视的烙印,但也为这片区域日后的商业繁荣提供了有利空间。 傍晚时分,因为道路重新铺装而有些混乱的街市人流渐渐汇集,菜摊、熟食店的门头前聚集了拉呱闲聊的街坊邻居,小饭店、啤酒屋开始上客,狭仄空间里充斥着市井的烟火气;临街的里院院墙斑驳,不时在醒目处看到崭新钉装的“征收区域”的绿底标牌……如果不是青岛历史学者、年逾八旬的鲁老先生一再描述童年记忆里那个“夜市灯火辉煌,戏院影院客满”的华丽街区,实难想像这片华人区昔日曾经的繁华盛景。 在鲁海的记忆里,博山路上的天德塘浴池是周末父亲常带自己去的地方。它和现在的洗浴中心类似,不仅提供搓背、修脚服务,还可以泡茶、看报、吃点心,更重要的一点,虽然只有五层楼,却安装了可供平民上下使用的电梯,这在当时可是新鲜的光景,对年幼的孩子们大有吸引力。 那时鲁老的周末常常这样度过:在天德塘洗浴完毕,不急着回家,而是从楼下的十乐坊锅贴铺,叫一盘三鲜锅贴,通常是让伙计从楼下买上来吃;十乐坊对面还有一个便宜坊,最有名的是烤鸭,午餐就在这里解决;吃罢再走两个街口,就是当时与劈柴院和台东商业市场并称的老青岛的三大市场之一——广兴里,院内三排小商店,经营日用百货和布匹绸缎,逛够之后就到同在院内的电影院看场电影,晚餐选择一旁高密路上的洪兴楼。据鲁老讲,这位洪兴楼的老板徐麟贵后来去了香港,50年代又去美国华盛顿开了家北京饭店,常常有国家军政要员光临,声名至今不衰。但他是从大鲍岛的高密路走向世界的青岛人,这一点却鲜有人知晓。 记忆中难忘的还有茶社和糕点。潍县路南头的新乐茶社,在青岛茶社中非常有名。过去的茶社分两种,清茶社和书茶社,新乐茶社是个书茶社,主要演京剧清唱,当时有十几个女孩子做班底。潍县路往海泊路去,还有一家著名的淮扬菜馆可可斋,因为作家郁达夫笔下的记录而有名。它对面的万康,是青岛著名的南式糕点厂,来自上海。在当时北派的万福临主营月饼,南式糕点则以万康知名。 在鲁海看来,这片街区不仅承载了自己童年与这座城市相关联的美好记忆,也保存着青岛本土平民化的市井生活图景。那一派繁华的灯火闹市,是很难也不应该从老青岛人记忆中彻底抹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