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汇泉湾泳客 于 2015-7-29 05:55 编辑
核心提示:谢老还告诉她,颁发烈属证的时候,毛泽东看到丛德滋的名字,说过一句话,“我从西安事变时期就听说过丛德滋。”
(毛泽东主席签发的第00001号“革命牺牲工作人员家属光荣纪念证”。图片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本文摘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作者:丛丹,原题:《第00001号烈属证》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铭刻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碑文,亦铭刻在国家和民族的心头。 据民政部门统计,自中国近现代的民主革命以来,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献出宝贵生命的烈士约有2000万人。他们大多数是共产党员,大多数离世时风华正茂,大多数无名无姓。目前,全国有名可考并收入各级《烈士英名录》的仅有193万余人。 新中国的“第00001号”烈属证,授予了烈士丛德滋的家人。 “丛德滋”这个名字,在革命烈士之中不算著名,他不曾担任过党的重要职务,也没有留下惊天动地的赫赫战功,甚至直到去世,他也只是一个没有档案记录的中共特别党员…… 丛德滋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00001”的编号意味着什么?这张烈属证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在他牺牲几十年后,女儿丛丹开始一点点地还原父亲的形象。 这是一次源于血脉的追寻,还原的是一份家国记忆。 墙上的生父 对于丛丹而言,关于生父最初的记忆,不是鲜活的面庞,而是墙上的一张烈属证。 第一次接触到这张长35厘米、宽30厘米的证件时,她的名字还是高锦明。 1951年12月初的一天,高锦明如往常一般,放学回家吃午饭。还未走到院门口,喧闹声扑面而来:有人咚咚地打着秧歌鼓,邻居的叔叔阿姨们站了个里三层外三层,父母带着笑意张罗着…… 高家刚刚搬到位于兰州宁沃庄文化造纸厂的家属小院,周围的人和物还很生疏。忽然出现的热烈气氛让高锦明不知所措,有点“懵”了。 来客逐渐散去,家里恢复了平静,此时,高锦明注意到,大门右侧的上方多了一块黄底红字的牌子,写着“革命烈属”。 父亲高克明在客厅里忙活着,他拿着榔头锤子,在墙上比划了半天,叮叮当当地把一块玻璃镜框挂了起来。高锦明站在跟前,尽力辨识着上面的内容:“革命牺牲工作人员家属光荣纪念证第00001号,查丛德滋同志在革命斗争中光荣牺牲,丰功伟绩永垂不朽,其家属当受社会上之尊崇。除依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工作人员伤亡褒恤条例》发给其家属恤金外,并发给此证以资纪念。”最末的落款是“毛泽东”。 [url=][/url]
那时我国还未实行简化字,证书上的字都是繁体,刚上初中的高锦明并不能认全。“德滋”之前的“丛”字写作“叢”,高锦明不认识,但能猜得出那应该是个姓氏。不能读出这个证书上很关键的字,让她有些羞怯——此时,她还不知道这个字对她意味着什么。 午饭后,父亲一脸严肃地将高锦明叫进了房间,说:“我不是你的亲爸爸,你的生父叫丛德滋,解放前被特务害了,他是为革命牺牲的,今天来的人是政府的,他们来送你生父的烈属证。以后,你和弟弟就把名字改回来吧,你叫丛丹,弟弟叫丛甘,都是你亲爸爸取的。” 眼前的“爸爸”竟然和自己毫无血缘关系,墙上不能认全的“丛德滋”三个字成了自己的父亲,丛丹一时转不过弯来,“整个人都傻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