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上海人 于 2015-1-22 20:00 编辑
7 o- t# t' o+ j/ h3 z- ^( |: R2 `% N; \2 h2 M* V
冬 泳 尚 需 规 范 发 展6 y3 a$ N: t$ q: p: I' J
5 \' S: Z4 @1 h% t' b+ K }
2015-01-22 08:35:10 来源:中国体育报 作者:李雪颖 责任编辑:郑泽川
/ B4 |9 M: h% @ 5 B2 p$ L- y F; V, W
“冷不冷?”“不冷!”记者曾冬天在吉林长春采访过冬泳爱好者。那会儿长春的最低气温已是零下十几摄氏度,早上7点多,双手只要露在外面一小会儿就会冻僵。而在长春南湖公园,几十人的冬泳队伍,有男有女,还有80多岁的老者。“我们‘人来疯’。早上下了水,一天心情都舒畅。”“要健康,来冬泳!”东北人豪爽,冬泳爱好者的现身说法就是如此具有感召力。
# f* c3 w4 K" O1 V# m7 K
9 ^. m: w& t" T2 j7 m, a 在东北,天气冷、冬泳热。现如今,冬泳热已从东北逐步向南蔓延。北京的什刹海、八一湖、玉渊潭公园、颐和园都有长期坚持冬泳的健身爱好者的身影。重庆市长期坚持冬泳锻炼的有近8万人。广东省冬泳协会会员已超过9400人,省冬泳协会会长对未来发展也是充满信心。
' P1 \5 a) ^, A( a9 c7 ~+ _$ _3 ^8 A0 @& u( B
然而,国内不少地区发展冬泳也面临着难题。场地是首要限制因素。在广州,有近600家游泳场馆,市属区属游泳场馆只有10多家,但冬天开放的冬泳池屈指可数,目前只有6个场所。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北京。北京的什刹海、玉渊潭公园八一湖等地是很多老北京人冬泳回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02年出台的《北京市公园条例》中规定禁止在非游泳区游泳。继续在这些曾经的“水上乐园”游泳就是游“野泳”。而北京正规的室外游泳场地也只有清华大学游泳池、通州体育局室外游泳池等有限几块场地,这完全无法满足冬泳爱好者们的需求。
8 l$ j' J, [+ n1 t' S
! s f7 l% G" m3 _" P# P$ q 记者在玉渊潭公园八一湖采访时,在公园里多处看到了“禁止上冰、禁止钓鱼、禁止游泳”的横幅和提示牌。68岁的刘大爷告诉记者,公园不允许游客游泳,但是游的人太多,公园也管不了,出了事当然也是自己负责。前些年就有老年人游泳后一上岸就昏倒的。“能否将公园冬泳合法化,配上救生员等?”“姑娘,你电影看多了吧,这想法太美好了。哪能像外国那样,有人下班后去做义务救生员。”刘大爷的话里尽是无奈。
- `' g5 x" J) u7 e' {1 M: b# [: Y: Z% u) f& R+ @6 U( ] ^2 J
冬泳更像是“自娱自乐”,缺少正规的场地设施、救生员,以及能够传播科学冬泳知识的社体指导员等。冬泳还需要进一步规范发展。冬泳是一种锻炼方法,也是一种文化,冬泳者的权益和安全应得到保障。一味禁止,不如想方设法满足冬泳者的正当需求,让冬泳可持续地发展下去,这需要各部门的重视和通力合作,共同解决限制冬泳发展的难题。/ i* }% l9 K; Q1 S% q8 y" I
. @0 H! S1 C! z
: G D5 b9 H5 O7 S; h& `3 \7 K
; P+ ]! {% W0 j' ]% Z; X$ p" N" L) ]6 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