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499|回复: 3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万把三叉戟,围湖颐和园-----何妨给公园野泳者划块地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7 15:2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左路边锋版主 于 2015-1-7 15:25 编辑

2012年7月12日刊载在《南方周末》报登
        管理者特别爱说的一句话是:我代表人民。若真如此做太好了。实践这样良好的立意究竟难在何处?难在人民的利益常常是不一致的。所以,更准确地说,管理者的任务是居间协调人民的利益纠纷。协调中的分寸殊难把握,纵身怀绝技,却众口难调。下面便是生动的一例。
        不久前我在颐和园西边的团城湖畔溜达。听两个人愤愤不平:“管理者既然觉得在此野游者违法,枪毙好了,搞起这么个铁栅栏作甚,景观全毁了。”听得出来,说话者的立场和我大相径庭,他反对野泳,我是呼吁给野泳一些合法区域的。不期我们竟然在这一点上认同:水务局的修建物太煞风景了。
        此地何处?中国独一无二的皇家园林。现湖边已经铁桶一般围起三米高的铁栏杆。为防止人们拉弯铁条钻进去,这次使用的是碗口粗的铁管子,每个铁管子上端都有一个小小的三叉戟,以威慑攀越者。还嫌不够,若干地段还铺设了极具杀伤力的铁丝网。颐和园的常客们,百般无聊之际,细数了一遍,共有一万零四百多根铁管子,也就是说有一万零四百个三叉戟直指青天。您想,这阵势和颐和之园有多大的反差?哪还有一丝一毫的和气。公园水域可以不可以野泳,几年来一直在争议。上述牢骚说明,反对者也颇不赞成铁栏杆,因为它对景观的破坏远远地,大大地超过了野泳。须知,本园是人类文化遗产,管理者有在此大兴土木的权利吗?
        以上是无形资源之破坏。有形资产的消耗不能与之相比,但也不能不说。一万多根三米长,碗口粗的铁管子,外加三叉戟和铁丝网。花了纳税人这许多银子,你们经过主人的允许了吗?有报道说花销超过一千万元。如嫌所说不确就太好了,给我们报个账吧。问我们是谁?是你的纳税人们。
     纳税人在公园野泳上或有分歧,但纳税人的钱这么花,背离了他们双方的意愿。
      再为读者提供两条消息。斯文之地请出铁将军原为不祥之兆。果然不几天,就发生了肢体冲突,一位长期在此游泳的老者被打掉两颗牙,此其一。其二,铁栏杆虽然密不透风,铁杆野泳者挖空心思,每日仍有数十人穿越栏杆一泳为快。耗资千万元,收效竟如此,管理者敢不反思。
        说完了形而下的议论,再聊两句形而上。怎样定义一个人?他有别于他人的独特性在哪里?是脸蛋还是身材,是胳膊还是腿,是心脏还是脑袋?或者缺一不可?但现代科技可以完成器官移植了。换了肝,换了肾,换了心脏,能还是原来的他吗?我们以什么判断我们熟悉的那个朋友?我以为,构成一个成人特征的是他的习惯,构成一方人之特征的是他们的习俗。尊重一个人,一方人,就要尊重他的习惯,他们的习俗。比如吸烟伤害身体,我们却不可以强行杜绝吸烟,只能强制瘾君子们到私密的地方去吸,大家相安无事。但自然水域中的游泳,不可能在私人场域中实现,却又传统深厚,有悠久的历史,其间还有伟大领袖的亲自提倡,已经造就无数热爱野泳的公民。划分区域,各得其所,疏堵兼备,几乎是唯一的管理方略。时代变了,野泳者不是要求有水皆可泳,只是要求留给他们几块自然水域,不行吗?                    有人提出饮用水的问题。为什么矛盾没解决前,就将一个长期冲突之地划作北京饮用水重镇?退一步说,如果市人大通过,将团城湖作北京饮用水储库,不必修建破坏文化遗产,耗资一千万,又看不住游泳人的铁栏杆,谁下水拘留谁就是了。长期以来,饮用水源有沦为禁泳借口之嫌疑,因为大家分明看到,北京非饮用水的自然水域没有一块是允许游泳的。
         在偌大的北京,企图将这一习俗斩尽杀绝,恐怕是管理者玩大了,结果是成本过高,还下不了台。临了再撂下一句狠话:蓄意扼杀市民习俗者是要上史书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2威望 +39 收起 理由
qx艳子 + 2 很给力!
499683166 + 2 赞一个!
李国清 + 3 很给力!
初来乍到 + 5 赞一个!
中华漓江 + 2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33#
发表于 2015-2-2 06:3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2015-1-14 07:4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发表于 2015-1-14 06:49 | 只看该作者
请看美丽的颐和园借景艺术,在国内达到登峰造极高度,岂容轻易破坏。

借景艺术3.jpg (120.32 KB, 下载次数: 1)

借景艺术3.jpg

借景艺术4.jpg (169.39 KB, 下载次数: 0)

借景艺术4.jpg

借景艺术6.jpg (71.26 KB, 下载次数: 1)

借景艺术6.jpg

借景艺术7.jpg (127.55 KB, 下载次数: 0)

借景艺术7.jpg

借景艺术8.jpg (124.17 KB, 下载次数: 0)

借景艺术8.jpg

借景艺术9.jpg (94.22 KB, 下载次数: 0)

借景艺术9.jpg

借景艺术12.jpg (126.13 KB, 下载次数: 0)

借景艺术12.jpg

借景艺术14.jpg (134.46 KB, 下载次数: 0)

借景艺术14.jpg

借景艺术19.jpg (134.46 KB, 下载次数: 0)

借景艺术19.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15-1-13 20:30 | 只看该作者
左路边锋版主 发表于 2015-1-7 15:27
 饮用水源有沦为禁泳借口之嫌疑,大家分明看到,北京非饮用水的自然水域没有一块是允许游泳的。

  管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15-1-12 07:18 | 只看该作者
三,为了完美地实现借景艺术,乾隆皇帝在建造颐和园时煞费了苦心。
   
    乾隆皇帝为了颐和园借景艺术的实现费尽了心血和本钱。兴建清漪园时,原本要在万寿山上建九层塔,可建到八层就倒塌了,随即就整体全部拆掉了。为什么故意全拆除呢?这还是一个借景问题。颐和园外数里的玉泉山上有一座七层的玉峰塔,万寿山已然很高,若在万寿山上再建一座九层塔,从整体全局来看,与玉泉山景观效果冲突,不利于借玉泉山的景致。
乾隆时期的清漪园,团城湖西侧围墙不足现在的三分之一长,是一片水乡泽国,称为没有围墙的皇家园林。那时清漪园西部大部分是开放的,在昆明湖畔,从南方来的农民用玉泉山天下第一的山泉水,种上从东北引来的稻种,这就是著名的“京西稻”。乾隆皇帝的“不设防”,使昆明湖西边形成了一片江南景色,有利于清漪园借景艺术的发挥。
颐和园大部分围墙是慈禧太后时期筑起和加高的,但团城湖岸边栽的大片垂柳,恰巧把颐和园西墙遮挡起来,从而从视觉路线上取消了颐和园西部和玉泉山静明园的界线,借景艺术还能完美地实现。

四,围绕团城湖三建铁栅栏严重破坏了团城湖和治镜阁岛的历史原貌,致使从西堤远眺西山和玉泉山的借景艺术无法再实现。
   
    自2006年以来围绕团城湖三建铁栅栏,而且越建越高,越建越粗,越建越密。特别是2012年元月新建铁栅栏主体高2.4米,上面加装0.4米防爬刺枪共计一万零四百个,整个铁栅栏高达2.8米,钢柱所用钢管直径8厘米。2012年5月又用一万根约800吨重的钢柱,将新建的铁栅栏加密,钢柱间隙缩小到3至4公分。三建高粗铁栅栏严重破坏了团城湖和治镜阁岛的历史原貌和秀丽景色。
2012年元月新建铁栅栏施工挖地基时,当全部拆除了2008年所建旧铁栅栏,团城湖露出了她本来的历史面貌,让百姓为之一震。她的超凡脱俗,她的端庄宁静,彷佛一尊女神。大家都感受到了她久违的美丽动人,她的魅力迷倒了众多百姓,让人们惊叹团城湖的景色如此秀丽动人,尤其美丽的借景艺术再现。百姓欣喜地奔走相告,竞相赶来欣赏团城湖的美景和魅力,爱好摄影的百姓从西堤各个角度拍摄颐和园借景玉泉山的美丽照片。她是百姓心中的瑰宝,得到百姓心有灵犀的尊敬和爱怜,这是百姓心灵的感受。而让人不理解的是,同样天天在颐和园团城湖工作的水官却对团城湖横加破坏侮辱,他们心中对团城湖竟然没有一丝一毫的爱怜?
附件3:2008年拆掉铁栅栏后的团城湖,摄影爱好者争相拍照
但2012年建起高粗铁栅栏后,美丽的团城湖和治镜阁岛被困笼中,犹如被关在法西斯集中营水牢里,让人悲痛。
附件4:三建铁栅栏让美丽的团城湖和治镜阁岛被困笼中
严重破坏了团城湖和治镜阁岛的历史原貌和秀丽景色,赏景透视线被高粗铁栅栏阻隔,颐和园佛香阁也被高粗栅栏困在笼中,佛香阁和团城湖被高粗铁栅栏阻隔开,使颐和园内景也分割成两个独立园林。严重破坏了颐和园全园的历史原貌。
附件5:三建铁栅栏将佛香阁也困入笼中,颐和园内景被分割成两个园林
高粗铁栅栏形成了一道明显分隔界限,将玉泉山静明园和颐和园也分割成两座各自独立的园林,玉泉山被高粗铁栅栏围绕,一看就是颐和园园外的景色。
附件6:三建铁栅栏使玉泉山也被困在笼中
令人伤心惋惜的是颐和园的借景艺术遭到严重破坏,从西堤远眺西山玉泉山借景艺术已不可再现,让每个百姓都痛心。同时也破坏了团城湖周边的景色,让百姓无不气愤、悲伤和胸闷窒息。
附件7:三建铁栅栏破坏了颐和园历史原貌,让从西堤远眺西山和玉泉山的借景艺术无法再实现。
附件8:三建铁栅栏严重破坏了团城湖周边的历史原貌和景色。

五,治镜阁岛上的题额,时刻提醒帝王要以史为鉴,明察政事,治国安民切勿懈怠和骄傲

在治镜阁岛上,有乾隆五十年的《题治镜阁》诗曰:“湖中峙城阁,向题曰治镜。是盖有二义,申之以斯咏。
一曰镜古治,善政与恶政。
一曰镜今治,敬胜及怠胜。敬则其政善,民安而俗正。怠则其政恶,君骄而臣佞……”
岛上的题额可不是触景生情之作,是想表达当权者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治国之道。治为治理,镜为明察,治镜阁乃明察政治之阁也,以史为鉴,明察政治。治镜阁四面环水,波光可鉴,每当登临,正可提醒乾隆皇帝自己要时刻以史为鉴,明察政事,治国安民切勿懈怠和骄傲。
作为一个封建王朝至高无上的皇帝,皇家园林必当壁垒森严,但乾隆皇帝为了追求颐和园借景艺术淋漓至尽地发挥,不惜拆掉万寿山上的九层塔,西部不设围墙,引来成群的百姓,种植大片稻田,可见乾隆皇帝追求至善至美艺术顶峰和爱民如子的胸怀,更显得今天的芝麻水官猥琐和渺小,为了钱竞胆大包天毁坏祖宗的设计和营造。
为了颐和园的借景艺术发挥,乾隆皇帝可谓煞费苦心,呕心沥血,精雕细刻,才为我们后代留下这份宝贵的世界遗产,作为子孙后代要格外珍重她,岂能容忍粗暴地三建高粗栅栏,轻易地就破坏了三百多年前乾隆皇帝高超的借景艺术造诣?
治镜阁岛虽小,团城湖水面也不太宽阔,可都带着仙气哪!她不时提醒着官老爷们要以史为鉴,明察政治,治国安民。只有彻底拆除围绕团城湖的高粗栅栏,才能恢复瑰丽的颐和园团城湖的历史原貌,使颐和园的无以伦比的借景艺术再现,政府才能得到百姓的人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15-1-12 07:17 | 只看该作者
  第2章  团城湖和治镜阁岛是实现颐和园借景艺术的关键
   
借景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传统手法。一座园林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为了扩大景物的深度和广度,丰富游赏的内容,造园者常常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视景范围中来。运用借景的手法,能使园林空间范围扩大、画面生动、景观层次丰富、收无限于有限之中。

     一,颐和园的借景艺术是全国古典园林的最佳典范
   
     借景艺术在造园设计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颐和园的借景艺术在全国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准。
     通常借景可分为:
        “近借”,在园中欣赏园外近处的景物,例如玉泉山及上面的宝塔。
        “远借”,在不封闭的园林中看远处的景物,例如西山绵延的山脉。
        “应时借”,借一年中的某一季节或一天中某一时刻的景物,主要是借天文,气象动态等景观。
     颐和园“近借”了玉泉山的景,而且“借”得极为巧妙,简直是“借”得天衣无缝,绝妙无比。从园中西眺,玉泉山上的宝塔纳入全园画面之中,园外玉泉山秀丽山形和山顶的玉峰塔影被收摄作为颐和园园景的组成部分,妙的是玉泉山静明园的玉峰宝塔看起来完全是颐和园的一部分,没有丝毫“借”的痕迹。
  颐和园“远借”了园外数十里西山群峰为背景,利用“借景”手法巧妙地实现了空间的延伸。
“应时借”是颐和园借气象景物。如日出、日落、朝晖、晚霞、圆月、
弯月、蓝天、星斗、云雾、彩虹、雨景、雪景、春风、朝露等。无论在风和日丽时、还是在夕阳西下、落霞满天时观赏颐和园景色时,都借得景象曼妙。
借景艺术使颐和园的园外之景和园内湖山浑然一体,布局巧妙,高低错落有致,让人们感到山外有山,景外有景,使景色更加变幻无穷,美不胜收。如果不知道这一组合景观是两处园林,肯定是分辨不出来的,不是精心设计是绝对不会有这样效果的。
附件1:颐和园借景玉泉山玉峰塔和西山的美丽照片

二,在颐和园借景艺术中,团城湖和治镜阁岛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1,美丽的颐和园团城湖和治镜阁岛
在颐和园烟波浩渺的宽阔水域上点缀着三座小岛,(昆明湖南湖岛龙王庙和涵虚堂,团城湖治镜阁岛和养水湖上藻鉴堂岛)其寓意是我国神话传说中美丽东海的瀛洲、蓬莱、方丈三座仙山,以此寄寓帝王对“长生”的诉求。其一便是治镜阁所在的小岛,叫湖心岛,岛所在的湖叫西湖。根据史料记载分析,治镜阁是一座典型的圆形城堡式建筑,城外有水环城而过,亦可称为护城河。城堡下方是圆的,俗称团城湖。
治镜阁岛始建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咸丰十年(1860年)虽幸免于火,但随着火后清漪园的废弃也日益破败,光绪朝重修清漪园,曾计划重修治镜阁,未果,现仅存遗址。光绪年间,因无财力修复被英法联军用重炮轰毁的治镜阁,便将治镜阁残留的材料拆作他用。从此,治镜阁就成了一座水中荒岛。
附件2:美丽的团城湖和治镜阁岛

2,实现借景艺术通常采用开辟赏景透视线,去除障碍物;提升视景点的高度,突破园林的界限等方法。
团城湖和治镜阁岛正好处在连接园外景色和园内景色的结点位置上,是欣赏园外景透视线上的必经之途径。既是整个颐和园西侧的底景,也是向颐和园墙外西面沟通玉泉山静明园的空间节点。无论从颐和园哪个位置往西看,必须要透过团城湖和治镜阁岛,才能生成借玉泉山和玉峰塔近景以及西山远景的画面,缺她不可。
这条赏景透视线上要一眼看过去无比通畅,不能有任何障碍物阻挡,围绕团城湖建起高建筑物,就人为地在赏景透视线上设立了障碍物,则借玉泉山和西山景的艺术就遭到了严重破坏,严重的损失是从西堤远眺西山和玉泉山的借景艺术无法再现。
这借景景观意向无论是在乾隆朝的《京畿水利图》,还是在光绪朝的《颐和园全图》中,均占有浓重的笔墨,两图中的治镜阁岛均有写意的成分,但都足以表明治镜阁岛是清漪园采用借景艺术实现全园理想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在世人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15-1-11 07:42 | 只看该作者
颐和园借景艺术被破坏

借景艺术不可再现8.JPG (105.9 KB, 下载次数: 0)

借景艺术不可再现8.JPG

借景艺术不可再现7.JPG (66.88 KB, 下载次数: 1)

借景艺术不可再现7.JPG

借景艺术不可再现6.JPG (74.82 KB, 下载次数: 0)

借景艺术不可再现6.JPG

借景艺术不可再现5.JPG (79.89 KB, 下载次数: 0)

借景艺术不可再现5.JPG

借景艺术不可再现4.JPG (79.67 KB, 下载次数: 1)

借景艺术不可再现4.JPG

借景艺术不可再现3.JPG (46.72 KB, 下载次数: 1)

借景艺术不可再现3.JPG

借景艺术不可再现2.JPG (55.69 KB, 下载次数: 0)

借景艺术不可再现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15-1-11 07:34 | 只看该作者
团城湖和治镜阁岛是实现颐和园借景艺术的关键
借景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传统手法。一座园林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为了扩大景物的深度和广度,丰富游赏的内容,造园者常常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视景范围中来。运用借景的手法,能使园林空间范围扩大、画面生动、景观层次丰富、收无限于有限之中。
     一,颐和园的借景艺术是全国古典园林的最佳典范
     借景艺术在造园设计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颐和园的借景艺术在全国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准。
     通常借景可分为:
        “近借”,在园中欣赏园外近处的景物,例如玉泉山及上面的宝塔。
        “远借”,在不封闭的园林中看远处的景物,例如西山绵延的山脉。
        “应时借”,借一年中的某一季节或一天中某一时刻的景物,主要是借天文,气象动态等景观。
     颐和园“近借”了玉泉山的景,而且“借”得极为巧妙,简直是“借”得天衣无缝,绝妙无比。从园中西眺,玉泉山上的宝塔纳入全园画面之中,园外玉泉山秀丽山形和山顶的玉峰塔影被收摄作为颐和园园景的组成部分,妙的是玉泉山静明园的玉峰宝塔看起来完全是颐和园的一部分,没有丝毫“借”的痕迹。
  颐和园“远借”了园外数十里西山群峰为背景,利用“借景”手法巧妙地实现了空间的延伸。
“应时借”是颐和园借气象景物。如日出、日落、朝晖、晚霞、圆月、
弯月、蓝天、星斗、云雾、彩虹、雨景、雪景、春风、朝露等。无论在风和日丽时、还是在夕阳西下、落霞满天时观赏颐和园景色时,都借得景象曼妙。
借景艺术使颐和园的园外之景和园内湖山浑然一体,布局巧妙,高低错落有致,让人们感到山外有山,景外有景,使景色更加变幻无穷,美不胜收。如果不知道这一组合景观是两处园林,肯定是分辨不出来的,不是精心设计是绝对不会有这样效果的。
附件1:颐和园借景玉泉山玉峰塔和西山的美丽照片
二,在颐和园借景艺术中,团城湖和治镜阁岛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1,美丽的颐和园团城湖和治镜阁岛
在颐和园烟波浩渺的宽阔水域上点缀着三座小岛,(昆明湖南湖岛龙王庙和涵虚堂,团城湖治镜阁岛和养水湖上藻鉴堂岛)其寓意是我国神话传说中美丽东海的瀛洲、蓬莱、方丈三座仙山,以此寄寓帝王对“长生”的诉求。其一便是治镜阁所在的小岛,叫湖心岛,岛所在的湖叫西湖。根据史料记载分析,治镜阁是一座典型的圆形城堡式建筑,城外有水环城而过,亦可称为护城河。城堡下方是圆的,俗称团城湖。
治镜阁岛始建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咸丰十年(1860年)虽幸免于火,但随着火后清漪园的废弃也日益破败,光绪朝重修清漪园,曾计划重修治镜阁,未果,现仅存遗址。光绪年间,因无财力修复被英法联军用重炮轰毁的治镜阁,便将治镜阁残留的材料拆作他用。从此,治镜阁就成了一座水中荒岛。
附件2:美丽的团城湖和治镜阁岛
2,实现借景艺术通常采用开辟赏景透视线,去除障碍物;提升视景点的高度,突破园林的界限等方法。
团城湖和治镜阁岛正好处在连接园外景色和园内景色的结点位置上,是欣赏园外景透视线上的必经之途径。既是整个颐和园西侧的底景,也是向颐和园墙外西面沟通玉泉山静明园的空间节点。无论从颐和园哪个位置往西看,必须要透过团城湖和治镜阁岛,才能生成借玉泉山和玉峰塔近景以及西山远景的画面,缺她不可。
这条赏景透视线上要一眼看过去无比通畅,不能有任何障碍物阻挡,围绕团城湖建起高建筑物,就人为地在赏景透视线上设立了障碍物,则借玉泉山和西山景的艺术就遭到了严重破坏,严重的损失是从西堤远眺西山和玉泉山的借景艺术无法再现。
这借景景观意向无论是在乾隆朝的《京畿水利图》,还是在光绪朝的《颐和园全图》中,均占有浓重的笔墨,两图中的治镜阁岛均有写意的成分,但都足以表明治镜阁岛是清漪园采用借景艺术实现全园理想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在世人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三,为了完美地实现借景艺术,乾隆皇帝在建造颐和园时煞费了苦心。
    乾隆皇帝为了颐和园借景艺术的实现费尽了心血和本钱。兴建清漪园时,原本要在万寿山上建九层塔,可建到八层就倒塌了,随即就整体全部拆掉了。为什么故意全拆除呢?这还是一个借景问题。颐和园外数里的玉泉山上有一座七层的玉峰塔,万寿山已然很高,若在万寿山上再建一座九层塔,从整体全局来看,与玉泉山景观效果冲突,不利于借玉泉山的景致。
乾隆时期的清漪园,团城湖西侧围墙不足现在的三分之一长,是一片水乡泽国,称为没有围墙的皇家园林。那时清漪园西部大部分是开放的,在昆明湖畔,从南方来的农民用玉泉山天下第一的山泉水,种上从东北引来的稻种,这就是著名的“京西稻”。乾隆皇帝的“不设防”,使昆明湖西边形成了一片江南景色,有利于清漪园借景艺术的发挥。
颐和园大部分围墙是慈禧太后时期筑起和加高的,但团城湖岸边栽的大片垂柳,恰巧把颐和园西墙遮挡起来,从而从视觉路线上取消了颐和园西部和玉泉山静明园的界线,借景艺术还能完美地实现。
四,围绕团城湖三建铁栅栏严重破坏了团城湖和治镜阁岛的历史原貌,致使从西堤远眺西山和玉泉山的借景艺术无法再实现。
    自2006年以来围绕团城湖三建铁栅栏,而且越建越高,越建越粗,越建越密。特别是2012年元月新建铁栅栏主体高2.4米,上面加装0.4米防爬刺枪共计一万零四百个,整个铁栅栏高达2.8米,钢柱所用钢管直径8厘米。2012年5月又用一万根约800吨重的钢柱,将新建的铁栅栏加密,钢柱间隙缩小到3至4公分。三建高粗铁栅栏严重破坏了团城湖和治镜阁岛的历史原貌和秀丽景色。
2012年元月新建铁栅栏施工挖地基时,当全部拆除了2008年所建旧铁栅栏,团城湖露出了她本来的历史面貌,让百姓为之一震。她的超凡脱俗,她的端庄宁静,彷佛一尊女神。大家都感受到了她久违的美丽动人,她的魅力迷倒了众多百姓,让人们惊叹团城湖的景色如此秀丽动人,尤其美丽的借景艺术再现。百姓欣喜地奔走相告,竞相赶来欣赏团城湖的美景和魅力,爱好摄影的百姓从西堤各个角度拍摄颐和园借景玉泉山的美丽照片。她是百姓心中的瑰宝,得到百姓心有灵犀的尊敬和爱怜,这是百姓心灵的感受。而让人不理解的是,同样天天在颐和园团城湖工作的水官却对团城湖横加破坏侮辱,他们心中对团城湖竟然没有一丝一毫的爱怜?
附件3:2008年拆掉铁栅栏后的团城湖,摄影爱好者争相拍照
但2012年建起高粗铁栅栏后,美丽的团城湖和治镜阁岛被困笼中,犹如被关在法西斯集中营水牢里,让人悲痛。
附件4:三建铁栅栏让美丽的团城湖和治镜阁岛被困笼中
严重破坏了团城湖和治镜阁岛的历史原貌和秀丽景色,赏景透视线被高粗铁栅栏阻隔,颐和园佛香阁也被高粗栅栏困在笼中,佛香阁和团城湖被高粗铁栅栏阻隔开,使颐和园内景也分割成两个独立园林。严重破坏了颐和园全园的历史原貌。
附件5:三建铁栅栏将佛香阁也困入笼中,颐和园内景被分割成两个园林
高粗铁栅栏形成了一道明显分隔界限,将玉泉山静明园和颐和园也分割成两座各自独立的园林,玉泉山被高粗铁栅栏围绕,一看就是颐和园园外的景色。
附件6:三建铁栅栏使玉泉山也被困在笼中
令人伤心惋惜的是颐和园的借景艺术遭到严重破坏,从西堤远眺西山玉泉山借景艺术已不可再现,让每个百姓都痛心。同时也破坏了团城湖周边的景色,让百姓无不气愤、悲伤和胸闷窒息。
附件7:三建铁栅栏破坏了颐和园历史原貌,让从西堤远眺西山和玉泉山的借景艺术无法再实现。
附件8:三建铁栅栏严重破坏了团城湖周边的历史原貌和景色。
五,治镜阁岛上的题额,时刻提醒帝王要以史为鉴,明察政事,治国安民切勿懈怠和骄傲
在治镜阁岛上,有乾隆五十年的《题治镜阁》诗曰:“湖中峙城阁,向题曰治镜。是盖有二义,申之以斯咏。
一曰镜古治,善政与恶政。
一曰镜今治,敬胜及怠胜。敬则其政善,民安而俗正。怠则其政恶,君骄而臣佞……”
岛上的题额可不是触景生情之作,是想表达当权者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治国之道。治为治理,镜为明察,治镜阁乃明察政治之阁也,以史为鉴,明察政治。治镜阁四面环水,波光可鉴,每当登临,正可提醒乾隆皇帝自己要时刻以史为鉴,明察政事,治国安民切勿懈怠和骄傲。
作为一个封建王朝至高无上的皇帝,皇家园林必当壁垒森严,但乾隆皇帝为了追求颐和园借景艺术淋漓至尽地发挥,不惜拆掉万寿山上的九层塔,西部不设围墙,引来成群的百姓,种植大片稻田,可见乾隆皇帝追求至善至美艺术顶峰和爱民如子的胸怀,更显得今天的芝麻水官猥琐和渺小,为了钱竞胆大包天毁坏祖宗的设计和营造。
为了颐和园的借景艺术发挥,乾隆皇帝可谓煞费苦心,呕心沥血,精雕细刻,才为我们后代留下这份宝贵的世界遗产,作为子孙后代要格外珍重她,岂能容忍粗暴地三建高粗栅栏,轻易地就破坏了三百多年前乾隆皇帝高超的借景艺术造诣?
治镜阁岛虽小,团城湖水面也不太宽阔,可都带着仙气哪!她不时提醒着官老爷们要以史为鉴,明察政治,治国安民。只有彻底拆除围绕团城湖的高粗栅栏,才能恢复瑰丽的颐和园团城湖的历史原貌,使颐和园的无以伦比的借景艺术再现,政府才能得到百姓的人心。
老乐天        2012年5月

借景艺术4.jpg (169.39 KB, 下载次数: 0)

借景艺术4.jpg

借景艺术3.jpg (120.32 KB, 下载次数: 1)

借景艺术3.jpg

借景艺术2.jpg (95.91 KB, 下载次数: 1)

借景艺术2.jpg

借景艺术1.jpg (129.76 KB, 下载次数: 0)

借景艺术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15-1-10 07:38 | 只看该作者
南水北调终点是颐和园南墙外的新建团城湖调节池,非指颐和园内团城湖。
2005年地矿部副部长张宏仁(被称为北京水神)就指出:由于颐和园内团城湖水面较小,连同湖中心的“治镜阁”圆岛,是颐和园著名珍禽异鸟栖息地,是北京近郊难得的生态保护区。同时,团城湖与西南湖的藻鉴堂、镜桥旁盛开的荷花是颐和园内一处胜景。因此担心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会重现20世纪60年代京密引水进城直入昆明湖,造成昆明湖景观破坏的严重教训,给颐和园一带整体布局和团城湖良好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为了保护颐和园团城湖,张宏仁部长建议南水北调江水进京后,不直接入公园内的团城湖。而将颐和园园外西侧和南墙外的北坞和中坞村作为江水进京的终点调节池,恢复历史上的高水湖、养水湖、泄水湖原貌。
高、养、泄三湖恢复后,可以扩大水面80多公顷,增加蓄水200万立方米,比颐和园内的团城湖作为终点调节池的使用效果会更好。同时,对涵养玉泉山的泉水,恢复建设玉泉山地区的水环境,对北京水资源保护、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恢复和发展古都水风貌,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建团城湖调节池,(非指颐和园内团城湖),位于颐和园南墙外海淀区四季青镇玉泉行政村的中坞、船营、后窑三个自然村原址,紧邻颐和园南墙外明渠,百姓早已拆迁搬走。2012年已全面动工,作为南水北调进京的终点调节池,建成后水面面积33公顷,调蓄规模为127万立方米,总占地面积76 公顷。
附件1:新建团城湖调蓄池位于颐和园南墙外中坞等自然村原址。
附件2:正在施工的新建团城湖调蓄池已具雏形。
附件3:进水口和出水口
附件4:闸门渠道  
附件5:北坞村公园高水湖也是调节池一部分
早在2000年工程论证时,就有人提出建设明渠输送饮用水,但北方冬季气温低,明渠送水容易结冰断流。同时明渠方案将面临大面积拆迁。另外,使用明渠送水导致水体外露,不利于水质保护。数次激烈争论后,地下暗涵洞送饮用水最终获得支持。2005年5月28日,西四环暗涵洞地下饮用水源供给线开工,工程人员用浅埋暗挖法施工,在“松软的土坡上挖出了结实的涵洞”。
南水北调水进京后,流进一个封闭的地下涵洞式的饮用水源供给线,在北京五环路附近进入到五环饮用水源环线,因为北京的六大主力水厂几乎都在五环附近,它们是第八水厂、第九水厂、田村水厂、第三水厂,以及在建的第十水厂及郭公庄水厂。
颐和园内团城湖西岸的田村水厂、东水西调引水口也将移至颐和园外新建团城湖调节池的西岸。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收起 理由
左路边锋版主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15-1-10 07:06 | 只看该作者
青岛麦兜的house 发表于 2015-1-9 22:09
人生有度方坦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15-1-9 22:09 | 只看该作者
人生有度方坦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15-1-8 20:51 | 只看该作者
好帖  顶一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15-1-8 20:01 | 只看该作者
若大北京城,竟没有众多冬泳人的方寸之水域,令人不解,皇城根的冬泳人为什么不能近水楼台先得水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15-1-8 16:4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15-1-8 16:57 | 只看该作者
双鱼 发表于 2015-1-8 16:4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5-1-8 15:48 | 只看该作者
在权大于法的社会,很难做到真正的和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5-1-8 15:43 | 只看该作者
说的有理有力有节,字字都如铁戟一般掉进心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5-1-8 15:27 | 只看该作者
在权大于法的社会,很难做到真正的和谐,只有真正做到爱民如子,处处为人民着想,人民的素质才能相应提高,还有太大的差距呦!一点拙见,见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5-1-8 13:05 | 只看该作者

好官的标准
晏建怀
    张咏是宋初名臣,他在多地任过一把手,政绩卓著,还发明了“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后人因此称他“纸币之父”。据《东轩笔录》记载,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张咏任金陵太守,皇帝近侍范延贵押兵过境,作短暂停留,其间,两人有一番闲谈,蛮有意思。
    张咏问范延贵:“天使(钦差)沿路来,曾见好官员否?”
    范延贵说:“昨过袁州萍乡县,邑宰(县令)张希颜,虽不识之,知其好官也。”
    张咏说:“何以见之?”
    范延贵说了他的见解:入县境,路桥皆修,田地垦辟,野无惰农。至县城,集市无赌博,交易不喧争。夜宿驿站,闻更鼓分明。可见治安良好,为政清明,老百姓安居乐业,所以张希颜是位好官。
    好官如此,何谓劣官呢?有一例。
    欧阳修《新五代史》记载,五代时期的节度使赵在礼,曾主政多地,但他当一把手,关心的不是发展和民生,而是如何捞钱。他一方面开设邸店(古代兼具货栈﹑商店﹑客舍性质的处所),经营商业,以权谋私;另一方面横征暴敛,疯狂搜刮,以致民不聊生。
    他在宋州任节度使数年,苛政尤猛,老百姓不堪其苦,把他唤作“眼中钉”。后来听说他即将届满离任,老百姓额手相庆道:“眼中拔钉,岂不乐哉!”
    不料,赵在礼得知老百姓把他当作“眼中钉”,竟然心生报复,要求朝廷让他继续留任一年,获准后,他又在以前苛捐杂税的基础上,再人均增征一千钱,名曰“拔钉钱”,弄得许多人家光业尽,老百姓诅咒道:“早去一天天有眼,迟去此地地无皮!”
    与好官一比较,劣官之劣立现。
    一个地方官的好与劣,关系重大,故旧时对联说:“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此联为清康熙年间内乡知县高以永所撰,悬挂于河南省内乡县老县衙“三省堂”门两侧。对联道出了官与民、官与地方的关系。一个地方的一把手,不仅关系着这个地方的政治生态,发展成效,更重要的是,它关系到老百姓的民生冷暖,好则民安,劣则民伤。
    对联虽是针对帝制时代的官吏而言,但在法治社会尚未完全健全之时,这副对联并非过时之论。现今地方的劣政,一者奢侈浪费,挥霍无度;二者弄虚作假,欺上瞒下;三者以权谋私,中饱私囊;四者执法不公,贪赃枉法。更有甚者,通过侵犯、侵占老百姓的利益来获得所谓的政绩,所经之地,怨声载道,骂声四起,“李拆城”、“季挖挖”成了这个时代的劣官代名词。
    只要那些“李拆城”们还在“大刀阔斧”,对联就仍然在警醒着人们。
转自2015年1月5日天津《中老年时報》第4版 副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11-14 00:19 , Processed in 0.081586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