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这份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提供的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殿试“大金榜”中,状元是张寋(jian),开办了大生纱厂,是近代著名的实业家。“小金榜”是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的231名进士名册,状元是湖广总督张之洞的堂兄张之万,榜眼是刘墉,也就是“刘罗锅”,大名鼎鼎的李鸿章列二甲第36名。
大小金榜,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产物。科举制度是封建统制者选用官员的重要手段,始于隋朝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终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代科举考试一般每三年一次,遇到重大吉庆,再加开恩科,共开试文科112科,有112位状元。**分为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级,殿试是科考的最高规格,由皇帝亲自主持对贡士的考试。殿试考中者称“进士”,根据成绩不同,又分为三甲。第一甲赐“进士及弟”,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其中第一甲前三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殿试揭晓的榜式称为“金榜”。金榜分大、小两种,大金榜分别用汉文、满文写成,加盖“皇帝之宝”用于张挂。小金榜不盖印,仅供皇帝御览和举行典礼时宣布名次使用。因为该榜为黄纸质地,所以称“金榜”或“黄榜”。同时由于该榜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又称“皇榜”。
由于金榜被视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标志性的档案文献,加上清代金榜全部用墨笔在手工纸上书写,因此是典型的中国传统纸制文书。同时,金榜全部为满汉文合璧,对于研究满语,尤其是满汉名字转译来说,也是十分有价值的原始资料。金榜因其书法艺术,本身也具备很高的鉴赏价值。1894年殿试大“金榜”,已成功进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