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年朋友前几年就和我说过,“趁着年轻,趁着身体好,先往远处、高处走,留下近的平的地方,今后年纪大了也可以去。”真是好主意。
一位与我年纪相仿的朋友早几年就和我说过,“别什么事都等退休以后,时间如果允许,有些事现在就要办。”也有一定道理,这是机遇意识。
十年前单位领导让我带队去海南参加党委书记培训,一位刚从部队转业的朋友看到海南美景,跟我说“将来带夫人也来海南。”
夫人带外孙好辛苦,早有抽空陪她转一转的打算。年底了女儿女婿还有几天假期,可以自己带带孩子,机不可失,我们立马决定出去走一趟。
去哪里呢?选择当然要凭经验。
旅游价值是什么?是经历、是体验、是释放、是吸纳,是升华,是挑战、是体验一种差别美,是生命的一种延伸和增值。
据说有一种职业叫旅游体验师,本职工作就是周游世界,旅游不花钱而且收入颇丰。任职资格是,你要有对世界超出常人的感知能力,并能够把你的体验通过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我的朋友会游泳、能爬山,善跑步,这就是基本条件,不会游泳你能说出畅游大海的滋味吗?但仅凭这些还远远不够,比这些更加重要的是更高水平的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
旅游体验师要经常把旅游心得发表出来,这个心得就是他的工作成果。有人说“我这个人是‘茶壶煮饺子——肚子里有,就是倒不出来’。”可要是总倒不出来,人家就会怀疑你肚子里到底有没有饺子。
这种感知能力,有点像品酒师,美食家,他们的嘴巴异常敏感,美酒和美食哪怕是微小的差别经过他们的口,便能获得不一样的感觉,尔后还能说出道道来。
旅游体验的是什么?一定是差别,体验的是不同自然和人文环境间的差别,差别越大,感知程度越为强烈,旅游的收获也就越大。
旅游的感知能力比美食家、品酒师要求更为全面,这就是他的自身的修养。古往今来,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那个不是以经历阅历著称于世,没有生活哪来的灵感。
现在属于冬季,往北走是找冷,也是绝好的机会,但那是年轻人的选择;我们年轻时都从东北的暴风雪中走过,找冷就不必了吧,那么就去海南,在2011年再过一次夏天,可以说,中老年冬天去海南是最佳选择。
我有两位朋友都在海南买了房子,一个是自己住,一个是投资。其中一位是我初中同桌的女同学,她几年前在海南买了两套房子,并电话中兴奋地告诉我“这房子现在可值钱了!”我还在电视里看到有几位当年抗美援朝的老战士,每年都要从天南海北聚到海南,打打麻将,休息一段时间。他们的选择都不错,可惜,我没有那个条件。
今年春节在一月份,海南游升温来得快,我有点大意,早去报名一天两人还会省下三百八十元RMB。
海南与天津差别比较大,按我的说法价值会更高一点。我十年前去过,也许会打一点点折扣,但这可以忽略不计。
随团游好多人都开始厌倦,但挺适合我们,散客拼团也不错,我不怕陌生。陌生会让你增加阅历,这种的感受我以前说过。
这个有些轻狂的导游说“你要是每次都选择跟团游,那你一定是害怕花钱,否则就是脑袋让驴给踢了。”简直是信口开河。
我的一位朋友两口子在北京帮助照看外孙女,小两口休假请他们一块带孩子去三亚游玩,由于孩子太小,选择了半自助游,吃住都好,每人花销七千元,就是好像哪都没去,只到过海边,与其这样,还不如租房子住上一段,好好体验体验海边的生活。跟不跟团,自不自助,还要从个人的实际出发,我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只能选择跟团。
过去我也写过一些旅游过程中的趣事和感受,这样可以让朋友分享你的快乐;同时也像收藏老照片一样,等将来老了走不动了,可以翻出来回味一下。也避免那种“下车看庙,上车睡觉,到了地方一通拍照,回来全都不知道。”的情况。
写东西心有多高,文章就有多深。我看过不少游记,多数属于行程日志,像流水帐。也看过几位朋友从天津骑行到东北五大连池的记录,连每天住哪儿,吃的是什么,花多少钱,都记载得清清楚楚。仔细看看,住的都是清一色最便宜的经济房,喝的都是一瓶白酒加几瓶啤酒,吃的多是面条和包子,只是每顿包子的馅儿有所差别。即便如此简单,看看那原创的、朴实无华的笔迹,也很值得朋友珍藏。
海南有什么值得记录呢?是蓝天、白云、碧海,是绿岛、银沙、礁石、贝壳、椰林、红树,还是情侣、老太、大亨,写点儿什么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