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冰团战友 于 2011-4-15 20:34 编辑
“车摊儿、鞋摊儿”
自行车是绿色出行的工具,代步健身兼顾,我钟情它;城市里修自行车的,都是手艺好,生活条件差的老工人,我乐意与之交谈。 十年前在小区旁,有一个修自行车摊儿,摊主姓何,七十多岁了,南方口音。有活时他干活,从不多收费,没活就下棋,好像不大指望修车赚钱。聊天中得知他是密山“燕窝岛”人,别人介绍说他是离休干部。原来是何老是新中国的拓荒者——兵团战士的前辈,这让我顿生敬意。老人家是当年十万官兵转业去的燕窝岛,离休后投奔儿子生活在天津。也许操劳惯了在家里呆不住,就到街边摆了这修车摊儿,也能给孩子生活贴补点儿。老何心态好,技术不怎么精,但为人诚恳,收费低,顾客还是应接不暇。得知老何的身世,我敬重之余心里也不大是滋味。 还有一位是我的老上级,文革后的转业军官,也是离休干部,在马路边摆摊卖鞋,车边立着一个硬纸板,上面熟悉的毛笔字。有谁知道,这洒脱、俊秀的行楷过去是批阅在县团级以上的文件上的,我也是先看到这熟悉的笔体才发现他摆摊的。他的鞋摊儿上,鞋的种类不少,都是胶鞋、布鞋,价格也低。路过他的鞋摊儿,常看见老人家不厌其烦地打点周旋着挑剔的顾客,一脸的谦卑让人心疼。由于经验不足,上的货有点多,造成一定积压,几年过来,鞋子的橡胶老化了,只好赔钱低价处理。那年他也是快七十岁的人了,儿子在开发区工作,女儿有病下岗,信佛者说“最大的债务是子女”,此言不谬。 第三个也是马路边修车的,下乡去黑龙江兵团四师的知青,姓李,头发稀疏,脸色黝黑,像个小老头。这位战友技术高,收费低,我也经常找他修车。看他吃喝在马路边,风吹日晒,一脸的诚实厚道。问他,“下岗,孩子上大学用钱”,只有提到孩子他的脸上才流露出自然的笑容。 去年有了外孙子,骑自行车的机会多了,并且要走一条不常走的路,自行车哪怕有一点小毛病,我从不将就,一者花不了几个钱,二者图个安全轻省。 新结识的老者身材高挑,仪表堂堂,但却是那么老实本分,上班时一定是个好工人,从形象看,至少是个车间主任。“出来修车,解解闷儿,对身体有好处。”我与他搭讪,“我可不是解闷儿,没办法。”“退休工资最少一千多人民币,应该够花了。”“孩子下岗,接济孩子。”又是为了子女。看到立交桥下的行李,问他“三九天了,这个人还在这里睡吗?”“是,刚起来。”“为什么?”“没儿没女,没家没业,还劳改过。”“警察和街里不管?”“谁管?” “我遇到一位“弹弦子”(脑栓塞后遗症)的老人过马路,年轻人开车一辆紧接一辆,不给他一点儿空挡,干着急过不去,靠我的搀扶才挪过马路,他感谢、感慨。”“不在家养病,你说你出来干什么?”修车人不怨马路秩序反而埋怨“弹了弦子”的老人,“人老了,该躲就躲吧,别让人家腻味,别让儿女担心。” 有儿女的靠爸爸养着,没儿女的会老无所依,看来养儿防不了老啊,真是老来难。“月光族”、“啃老族”、“拼爹族”,“官二代”、“富二代”都出现了,怨谁? 然而,按照规定,车摊儿,鞋摊儿马路上都不让摆,马路是干净了,生活可就不方便了,况且摆摊的老人还要靠它贴补儿女呦。 看看他们的生活,常常生出恻隐之心。经济发展了,民族复兴了,一部分人也早早地富裕起来了,勤劳善良的老人,好日子迟早会眷顾你们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