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61|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长江女神”在哪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4-24 12: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海之燕 于 2016-6-29 12:54 编辑

“长江女神”在哪里?
   2002年7月14日,“淇淇”老死,本来为“淇淇”建造的白鱀豚馆住进了4头江豚。


  “淇淇”寿终正寝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一个尴尬的问题:长江里还有白鱀豚吗?

  长江诞生后,白鱀豚就离开海洋进入长江生活,在2000年前的《尔雅》里,被称为“长江女神”。

  科学家相信,历史上长江曾经生活着超过5000头的白鱀豚。但现在,没有专家或权威机构能给出准确的白鱀豚生存数据。1999年,中国农业部组织对全长江的白鱀豚进行同步考察,共观察到白鱀豚五条。专家据此估计,目前现存的白鱀豚不会超过一百头,其中很少有中青年个体。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一个种群数量不足一百,可以认为这个物种已经濒临灭绝。

  中科院水生所的专家宁可从反向来推测白鱀豚仍在长江中存活。让他们作出此种推测的是,长江下游仍有关于白鱀豚死亡的消息,尽管这听来很残酷。1999年,上海崇明岛西部滩涂,一民工曾发现一头体长二米多,重达100多公斤的雌性白鱀豚,因不识其为何物,白鱀豚身陷池塘达7天之久,失去了抢救的宝贵时机。2004年7月,长江南京段发现一头白鱀豚尸体。

  为挽救白鱀豚,社会各界一直在进行着努力,湖北石首市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就是科学家为濒危的白鱀豚迁地保护所进行的实践。

  迁地保护的主要设想是把尽可能多的白鱀豚从长江移入到自然条件与长江接近的地方,禁止有害的人类活动,将白鱀豚置于完全的保护之中,使其繁衍生息,并在将来合适的时候再返回长江。这一对策是中科院水生所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经过深入研究后得出的,在多方论证基础上,水生所选择了石首天鹅洲长江故道建立半自然性质的白鱀豚保护区,作为迁地保护的试验地。

  但在1996年,保护区内惟一一头白鱀豚冲网而死后,天鹅洲故道里再也没有来过白鱀豚。

  高道斌,天鹅洲白鱀豚保护区副主任,这位参与保护区组建的水产工程师最后一次亲眼见到活体白鱀豚已是6年前。高今年49岁,在长江从事渔政工作近30载。他亲历了长江水从清变浑,与之相随的是,白鱀豚出现的频次也从“经常”降为“偶尔”。

  长江上的渔民把白鱀豚称做长江里的天气预报员,每当天气发生剧变,白鱀豚总会在江面上飞跃,此时,渔民就会把船停向岸边,躲避恶劣的天气。现在,渔民可以依靠天气预报及时躲避灾害,但他们发现,白鱀豚不见了。

  一头白鱀豚身缠36枚滚钩

  “造成白鱀豚数量急剧减少的根本原因来自人类活动。任何一个物种都有产生至消亡的自然过程,是人类活动加剧了白鱀豚消亡的自然过程。”中科院水生所科研处处长张先锋博士说,“而之前,在长江里的人类生产活动,似乎都忽略了这点。”石首一位资深渔政人员认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使长江污染加剧,水质不断恶化,渔业资源越来越少,最终导致白鱀豚数量锐减。他在解释时一脸认真,“现在长江里的鱼不好吃了,有柴油味。”这位渔政人员说。一项研究表明,白鱀豚体内的有害物质含量比海豚高很多。

  据不完全统计,长江沿岸仅工业及城市年污水排放量就达一百四十二亿吨,形成五百六十公里的岸边污染带,部分江段及支流富营养化现象严重,渔业水域污染事故频发,水生物生存环境被破坏,生物总量减少,生产力下降。由此,从40年代到90年代,白鱀豚在长江分布范围也由1800公里缩减为1400公里。

  滥捕滥捞也使长江内的鱼类数量锐减。资料显示,长江沿岸人口飞速增长,渔民对长江鱼类需求的增大,随之而来的是捕捞强度的疯狂增加,各种捕捞技术也日渐先进。1987年,在长江上死亡的一头白鱀豚身上,竟有103处大大小小的伤口。1990年3月,在长江下游靖江段罗家桥发现的一头死亡雌性成年豚,身上缠有36枚滚钩。

  2002年,长江流域试行春季禁渔制度。但3个月的禁渔期,被天鹅洲白鱀豚保护区副主任高道斌认为“远远不够”,他说,各种违法渔具的使用,鱼苗都难逃厄运,各大家鱼产卵基地正在消失。

  农业部官员曾指出,目前,长江流域有各类渔船两万多艘,专业捕捞渔民五万多人,捕捞强度大大超过长江水生生物资源的承受能力。

  “如果作为长江生态系统中食物链顶级的物种白鱀豚没有了,那可以想见,长江会成为第二条黄河。”中科院水生所工程师魏卓说,他认为,中国保护白鱀豚的黄金时间已经错过。

  1997年,中科院院士刘建康、陈宜瑜报中央的《关于白鱀豚保护的几点想法和建议》提到,“长江中的人类活动保护渔业、航运、水利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等正在膨胀,这是白鱀豚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历年来收集到的白鱀豚标本中,90%以上的白鱀豚死因是这些人类活动直接造成的。由于这些活动增加的趋势在短期内无法逆转,白鱀豚已无法在长江中生存下去。”建议总结,“易地保护是白鱀豚保护的惟一选择和最后希望”。

  中国水利部原部长杨振怀说:“如果我们的下一代只能看到枯黄的标本,而看不到活生生的白鱀豚,我们就是罪人。”

  白鱀豚保护的未来

  研究表明,由于缺乏生存竞争,白鱀豚的进化速度非常缓慢,因而白鱀豚在很多方面比大熊猫更多地保留了其祖先的特点。白鱀豚6-8岁性成熟,10月怀胎,一胎一仔,习惯以小家庭的形式生活。“在现今的长江环境里,白鱀豚的这些生理因素,显然对自身发展不利,”中科院水生所工程师魏卓说。

  国内外研究表明,迁地保护是保护白鱀豚最好的办法。而今天,即使是捕获一头白鱀豚也是极其不易的。捕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技术复杂、要求高、难度大。

  专家建议,应该由农业部组织全国统一的捕豚队伍,如果必要,可成立一个精干的全国白鱀豚保护协调委员会,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尽快和尽可能多地捕捞白鱀豚并放入天鹅洲保护区,此事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1996年12月25日,我国第一个以珍稀水生动物为保护对象的基金会———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成立。成立当天,收到企事业单位捐款48.2万元。但今年1至5月,只收到9笔捐款,其中5笔是“爱淇”所捐。这位化名“爱淇”的贵州小伙子自基金会成立以来,每月向“淇淇”捐款,2002年“淇淇”去世后,他坚持每月捐款30元,正好是江豚一天的伙食费。

  “按照国家规定,基金会所募资金低于400万元者,应撤销,我们每年都是将别的科研项目所获的捐赠设备拿来凑数,才勉强生存。”魏卓说,他的另一个身份是该基金会秘书。

  作为白鱀豚的替代,江豚正实践着迁地保护的思路,按照中科院水生所的认识,天鹅洲长江故道里可以生活50头以上的江豚,这样就可以延续一个种群。但专家们的担忧也是挥之不去:“迁地保护的最终目的是(把江豚种群)放回自然,可我们的母亲河准备好了吗?”中科院院士刘建康和陈宜瑜指出,白鱀豚保护工作的成败与否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特定物种的生死存亡的意义,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了衡量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力度的一个标志。

  “白鱀豚濒危的症结在于人类粗放利用长江资源和不合理干预长江水系生态系统,根本出路在于改进这种粗放利用和不合理干预。世上没有后悔药可吃,每一次教训都需认真吸取,不要等到来不及了再行动,不能再让江豚成为白鱀豚。”中科院水生所副所长王丁说。

  “百度”一下“白鱀豚”,相关网页约49400篇。3年前的7月14日,我国惟一一头人工饲养的白鱀豚“淇淇”去世,此后,科学工作者一直没有在长江里发现活体白鱀豚。
4 ` F! L) X# t( W+ m/ @% n7 z. Y% r: V . I7 t# I' I1 Q) R8 X$ _0 o' p SO娱乐城:真_人.足球.彩票齐全| 开户送10元.首存送58元.手机可投9注任何游戏顶级信用9提现即时到账SO.CC
8#
发表于 2007-4-25 22:36 | 只看该作者
保护环境,保护所有生物,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7#
 楼主| 发表于 2007-4-25 21:52 | 只看该作者
那让我们都傻一点吧
6#
发表于 2007-4-25 21:29 | 只看该作者
     人类是地球上最聪明的动物,人类也会因为自己的聪明而毁灭自己!
5#
发表于 2007-4-25 20:03 | 只看该作者

第三届世界植物大会4月20日在武汉闭幕了,世界植物学泰斗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科技顾问彼得·雷文在开幕式上的一句预言—“如果多种因数叠加本世纪末80的物种将灭绝

 

下个世纪我们的后代只能在课本上看这些物种了.

4#
发表于 2007-4-25 16:23 | 只看该作者
自然生态环境太恶劣了
3#
发表于 2007-4-24 15:31 | 只看该作者
保护白鱀豚,拯救地球濒临灭绝的生物吧
2#
发表于 2007-4-24 12:14 | 只看该作者
保护白鱀豚,拯救地球濒临灭绝的生物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11-28 21:45 , Processed in 0.036003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