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呼里面学问多ffice ffice" /> 以前我写过《面对称呼的心理调适》,现在觉得有点意犹未尽。称呼是人际交往的大学问,忽略不得。
前几年机场运输服务部不知从哪里学来的有关称呼的“服务特色”,经过了解得知,原来针对一些“要客”和“常旅客”,服务员见到他要在鞠躬的同时,问“某先生您好!”有的“要客”过去确实见过面,更多的是第一次见面,至于他姓什么,那是从售票系统的个人资料上获取的。 在一个陌生的环境被年轻的姑娘小伙儿准确地呼出姓氏并礼貌地称作先生,一般人还真有点受宠若惊。我肯定了这种做法积极的一面,曾给它定义为“姓氏称呼服务”,不知道这种做法现在是否还坚持,是否还有效果。 在工作中曾经遇到过某年轻人,他秉承“礼多人不怪”的“法则”,与你打交道总是点头哈腰,客气过度,让你感觉麻烦并有负担;在一些公共场所,也见到个别青年人不受任何礼节的约束,看到后心里也不是滋味。 熟人之间和陌生人之间的交往,方式方法是不一样的。熟人之间尊敬也是必要的,但可以简约和轻松一点,过度客气反而不利于关系的进一步发展;陌生人向熟人的转化,称呼演变也要有个过程。 过去我叫四哥“刘师傅”,他叫我“ffice:smarttags" />ersonName ProductID="王" w:st="on">王ersonName>老师”,我总觉得像是占了便宜,感到不好意思。我虽然戴付眼镜,那只能说明我的眼睛不好。 我还向他举了一个例子:在兵团工作时,有一位烧水锅炉的老工人,就戴着一副很厚的近视眼镜,但裤带上系着带橡皮筋的图章,问他告诉我“我不会写自己的名字,图章是领工资用的。”“那怎么眼睛这么不好?”“是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让大炮声给震的,当时眼珠子都震得鼓了出来,后来眼睛就变成这样了。”所以戴眼镜的不一定就有学问。 另外,我也感到叫他“刘师傅”过于生分。 后来听到认识四哥的街坊邻居都叫他“四哥”,泳友也有叫的,一次听见我们叫“小五”的青年女泳友竟然也叫他“四哥”,他答应得也是那么自然。我就大胆地喊他“四哥”。四哥笑了,他听出了不同,说“今后咱可就改口了”,从此我叫他四哥,他亲切地叫我名字中的后两个字,虽然他大我14岁,真像亲哥们儿一样。后来,更是由于他默默奉献,谦和待人的品格,“四哥”名字越来越响,越传越远。 受人尊敬的胖高大爷(区别于另一位曾经获体操冠军的高大爷)是飞行员出身,一次他让我帮他寻找过去的战友,我给联系上了,还从他的老战友那里知道他曾经是飞行团的政委。一天胖高大爷与我打招呼,我大声的回叫他“高政委!”他说“你怎么知道我当过政委?”此后,见面我就叫他“高政委”,看出他很高兴。 还是我们兴趣爱好相近,而且交往多年的朋友打交道来的轻松自然。在这里称呼成了增进感情的“强化剂”。 姓陈的朋友,大家叫他“抬不动”,胡子王、四新王、百货王,外贸张、铁路张、理发张,大家习惯把一些职业或外在特征和本人姓氏联在一起叫,叫得响,传得远。 陈大爷总是自谦“别叫陈大爷,叫小陈。”可是谁敢?还得“陈大爷”。 理发张本来也不是理发的,这是因为他退休前在理发器具厂工作,大家才叫他“理发张”。 理发张长得年轻,性格开朗、乐于助人,泳友都喜欢结识他。一位比他小十几岁的退休女教师看到大家喊他理发张,想当然地以为他姓李叫“法章”,就亲切地叫他“李大哥”,叫得还那么甜,理发张听后只有高兴的份,哪里还好意思更正。 我也给人取过外号,把人家的名字按照音同字不同的方法都改成了盛酒的家伙!这是在一次朋友聚会中的突发奇想,不够礼貌,幸亏没有流传开来。
[此帖子已被 冰团战友 在 2008-5-13 15:48:24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