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498|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亲历者口述甘肃陇南地震 帐篷等救灾物资紧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6-2 1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包锐 ★李开南/甘肃陇南报道

  在5月12日四川大地震中,甘肃省部分地市灾情严重,当地居民生活、经济建设遭受极大破坏,尤其是位于甘肃南部的陇南市、甘南藏族自治州等,居民伤亡甚大,财产损失甚巨。

  地震发生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领导下,地方各级政府展开了积极的抗震救灾工作,目前灾区社会秩序平稳,群众生活基本得到保障。

  在地震发生后,《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迅即赶赴陇南。在采访中,记者收录到了在巨大天灾中真实上演的真情与惨剧,也记录下了在灾情中自救者和施救者的感人情怀。

  电信职工:

  “到岗位是唯一的选择”

  地震重灾区——陇南市文县碧口片区有三乡一镇:碧口镇、范坝乡、玉垒乡、中庙乡,位于川陕甘三省的交接处,是历史上有名的茶马互市。震后,碧口片区一度与外界音信隔绝成为“孤岛”,且遭受了极大的破坏:大批建筑物垮塌,死亡数十人,碧口镇大街裂开了几条大大的口子,镇上游的大坝位移30厘米。紧随而来的是绵绵的余震,三级、四级、五级余震可谓是家常便饭,最近的一次发生在5月25日,6.4级,震中在四川青川,距离碧口极近,震感强烈。

  于永祥,唐山大地震那一年出生,老家甘肃岷县,他曾是四川某部队的一名侦察兵。2000年退伍转业后,于永祥在兰州的一家中专学校读了一年书,然后来到文县碧口镇电信传输局工作。

  地震那天,碧口镇阳光灿烂,天气格外的晴朗。于永祥短短的午休之后,走出家门去上班。下午14时28分,正走在大街上的于永祥忽然感觉到一阵天旋地转,眩晕,站立不稳,街道两旁的建筑物民房、楼房都开始剧烈的晃动,两面碧绿的山峰上冒起了烟尘。

  大地经历了长达数分钟的颤抖,人们纷纷跑到街上,一片恐慌。房屋倒塌,呼救声、哭泣声齐来,那一瞬间让于永祥感觉自己不是生活在现实里,而是身处一部虚构的灾难大片中。

  那一刻,他的心中产生了犹豫:退一步,他可以迅速返回家里,妻子,三岁的女儿,还在二楼的房子里;停下来,可以帮助那些呼救的人、哭泣的人;但于永祥却加快了脚步,他知道,那一刻,他必须坚守在通讯传输局,虽然只是一名普通员工,他也明白保持通讯畅通对抗震救灾工作的重要。

  地震导致碧口镇通信线路中断,与外界失去联系。于永祥迅速加入了单位的灾情线路抢修队伍,直到当天夜里,终于接通了当地与外界联系的唯一线路,碧口镇震区灾情得以向上报告到甘肃省政府,甘肃省政府的救灾指示也逐级下达至陇南市、文县,灾区人民在积极开展生产自救的同时,终于盼来了地方各级政府的关怀慰问和即将到来的救援。

  学生:

  “要是转移到操场就好了”

  碧口镇文县二中初三七班学生张伟在地震发生的时候,正在镇上同学的家里看电视,因为学校实行了夏时制,下午三点上课。

  地震发生时,电视机从桌子上直接掉了下来。“我感觉不对,赶紧从房子里跑了出来,我看见巨大的石头从山上滚了下来!街上空荡荡的。我应该是地震后全碧口镇第一个跑出来的!”这个14岁的男孩对《中国经济周刊》回忆当时的场景。

  跑出来之后,他向学校的方向走去,一路上恐慌乱窜的人群和倒塌的房屋让他很怕,他加快了速度,一路小跑着,赶到学校时,眼前的一切让他有些喘不过气来。

  “我学校旁边小学的教学楼,有一边就像被谁用手摁了一把,被彻底摁掉了!而整个教学楼也像被人用刀子割过一样遍身裂缝。教学楼前面的雕塑粉碎了一地,小学生们纷纷从校门口涌出来,有两个学生和一个家长被校门口倒塌的围墙当场砸死!”他回忆说。

  学校边上的教师宿舍也全部倒塌,成了废墟。路另一侧的文县二中学生宿舍也一片狼藉。当他走进二中校门,看见新建时间不长的教学楼裂开了大大的口子,他的同学们被老师组织到较为宽敞的操场上,大家都满眼的惊慌,老师们在大声的喊叫着每一个学生的名字,清点人数,直到确认大家平安。

  碧口小学四年级三班的侯飞告诉记者,尽管那天地震持续时间较长,但他们还是安全撤离了教室,并没有学生被埋在教学楼里,但当大家冲出教学楼,一齐涌向校门口,挤向大坡时,悲剧发生了。“要是我们转移到操场上,可能就不会死人!”

  记者在碧口小学看到,现在倒塌的教学楼已被挖掘机拆倒,老师们在宿舍的废墟里清点能用的东西、存折、书籍等物品。由于帐篷紧缺,老师们四五家人挤在一个帐篷里,凭户口本每人每天只能领取两袋方便面。

  乡村社长:

  “看了电视大家就安心了”

  记者采访高永平时,他正穿梭在被地震震塌的文县中庙乡肖家坝村漩滩社的房屋废墟里。他是这个社的社长。

  “太恐怖了!地震时我在碧口镇街上理发,等我赶回社里,全村的房子倒的都差不多了!”高永平说。当天下午,他从村基金里拿出钱组织人买来6卷塑料棚布,搭了十几顶帐篷,将村里人安置进去,又从附近工地上借来发电机,解决了照明问题,让村民看上了电视。“通过电视,我们知道党和国家也在关心、救援我们,这样大家就安心了!”

  高永平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由于从文县到碧口的道路被塌方、泥石流阻断,县上的人第三天才下来,陇南市的领导也在第四天赶来,带来了帐篷、食品。

  他说,目前村里最需要的是帐篷、大米、蜡烛、手电、塑料布等物资,上级救援的60顶帐篷、1000多斤大米均已运到,村里正在展开积极的自救工作,通过从废墟中刨出粮食,抢夏收,“粮食总体上还可以再坚持几天”。


2#
 楼主| 发表于 2008-6-2 12:03 | 只看该作者

灾后重建资金缺口大 帐篷等救灾物资紧缺

        乡党委书记:“我们已经开始恢复生产生活”

  5月24日中午,《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来到碧口片区玉垒乡,看到乡政府所在地的公用民用建筑全部被地震摧毁,乡办公楼张着大大的裂缝,被专家鉴定为重危房。

  玉垒乡党委书记黄华文告诉记者:“当时,地震持续了约3分钟。乡上1个小时内派出了三个工作组,赴各村查实灾情。”

  据他介绍,到5月15日,乡干部已全部入村入户。“目前,第一阶段工作已基本结束,第二阶段排险、灾后重建工作已经开始。”

  据了解,玉垒乡5人遇难,重伤14人,轻伤28人,受灾5681人;倒塌房屋107163平方米,直接经济损失11370.98万元。灾后,乡政府给予5名死难者家属每户500元慰问金,发放帐篷646顶,方便面29吨,大米8吨,还供应了其他急需物资,基本保证了灾民当前生活的稳定。

  由于当地群众居住分散,灾民安置困难很大。黄华文书记说,玉垒乡急需帐篷1000顶,彩条布600条,大米、面粉50吨,人饮供水管网1万米,水泥100吨。

  中庙乡也是碧口片区的重灾区。地震发生时,由于通讯中断,乡里无法给县上汇报情况。中庙乡党委书记王维春决定,在乡上的干部一个不留,全部下去,及时摸排情况,开展抢险救灾。

  据王维春介绍,由于反应迅速,中庙乡在震后两个小时内就摸清了全乡的人员伤亡情况。据了解,地震共造成中庙乡6个村15人遇难,受伤50人,其中重伤4人。该乡的房屋大部分倒塌,大量的生产生活资料被压埋在废墟中。为了保证人民群众有基本的生活保障,乡政府、党委通过各种途径紧急调运各种救灾物资,截止5月23日,已累计调运大米30吨,面粉28吨,帐篷1800顶以及其它生活必需品,确保了群众生活基本得到保障,暂时缓解了住宿和吃饭问题。

  在震后,中庙乡先后召开村级动员会38次,社级动员会200多场次,安排带领群众在保证人身安全的前提下,一边清理房屋废墟,排除危房险情,收集可用建筑材料;一边开展夏收、夏种。同时建立了粮食加工点15个,逐步引导群众重新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记者了解到,由于灾情重,破坏面大,中庙乡直接经济损失近6亿元,灾后重建资金缺口大,帐篷、彩条布等救灾物资紧缺,次生地质灾害隐患严重。

  教育局长:“学校复课,帐篷紧缺”

  张玉忠是文县教育局主管考试、教学教研的常务副局长,接受记者采访前,他正与兰州军区某红军师参谋长商量军民共建震区帐篷学校——地震发生后,如何让灾区的孩子,尤其是小学六年级、初三、高三的毕业班的学生尽早复课,一直是教育部门面对的一大难题。

  “核心问题是帐篷的紧缺。”张玉忠对记者说,没有帐篷,学生无处上课,教师无处安家。为了解决帐篷问题,中庙小学的校长都哭了几次。

  地震之后,文县教育局办公楼也成了危房,由于对教育部门上级不专门发放帐篷,张玉忠每天都是露天办公,材料随身带着。经过张玉忠几次争取,县上答应额外发放一部分帐篷,作为帐篷学校专用。

  5月26日下午,尖山乡政府所在地公路下面的一块油菜地里,六个小帐篷拼凑起两个帐篷学校,里面传来了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这是尖山小学六年级的两个毕业班,共87个学生。帐篷的外面,放着几箱子方便面,不远处用彩条布搭起几个简陋的帐篷。

  尖山小学校长杜德才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目前最发愁的还是帐篷,把9个班级全部复课需要40个帐篷,但我们没这么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8-6-2 15:47 | 只看该作者
灾情很重!关注甘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8-6-2 12:06 | 只看该作者

大灾面前军民情深

        军人:“大灾面前军民情深”

  在震灾发生之后,兰州军区某红军师奔赴甘肃陇南地区,积极展开抗震救灾任务。其间,涌现了无数感人场景。

  家住四川黑水的该师某红军团六连战士阿格基家里受灾严重,哥哥失踪、表姐遇难。当他还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时,部队接到了抗震救灾任务。救灾工作展开后,他始终冲在最前面,抢修公路、清理废墟……直到累得瘫倒在地。几天下来,他一个人就抢救出老乡的粮食近3000公斤、现金5万余元,处理了三次险情。

  受余震影响,从陇南市武都到文县间的光缆受损,通信中断。5月16日,红军师紧急派出通信营有线连官兵,组成40人的突击抢修队,跋涉15公里,爬上近1000米的高山抢修线路。4个小时后,倒下的电杆立了起来,光缆恢复正常。

  5月17日,甘肃陇南武都地区马营乡东裕村受余震影响,山体滑坡,唯一一条通往山下的村路被1000多方沙石所阻隔,200多户群众受困。某红军师通信营接力连43名官兵迅速前往抢修道路。由于道路狭窄,大型机械上不去,他们就借用老百姓的架子车、塑料袋将塌在路上的沙石一袋袋往路边60米处下运,疏通工作一直进行到傍晚,终于将被困群众解救了出来。

  5月24日,甘肃陇南武都市东江镇胡评村民石建成,扛着一面“抗震救灾献真情,军民团结一家人”的锦旗,来到某红军师抗震救灾指挥部表达谢意。原来,5月22日,第一阶段的救灾任务取得成功后,该师随即将救灾任务的4600余名官兵,划分为24个小分队,分赴1镇8乡24个村,宣讲政策,医治伤员,抢救物资,排除隐患,帮助群众解决现实困难。

  该师把师医院和两个团队的卫生队合编为5个医疗救护队,采取“小群多路、抢救伤员、防疫洗消、义务巡诊”的方法,先后深入24个村庄、6所学校、3个粮站进行巡诊。师里还给医疗救护队配备了心理疏导骨干,积极对受灾严重的灾民和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帮助他们尽快调节情绪,缓解压力。

  武都市桔甘乡桔甘小学8岁的小学生王磊,在地震中伤了腿截了肢,父母痛不欲生,小王磊也伤心绝望。医疗小分队一边给小王磊治疗,一边向他讲述张海迪身残志坚的故事,小分队队员还专门从新华书店买来两本儿童版的《张海迪》送给小王磊,终于让小王磊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该红军师张绘武政委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说,战士们的行动感动了身边的广大群众,每天部队执行任务的时候,老百姓主动为官兵烧开水,煮稀饭,做馒头。田园村的村民乔明生,目睹了官兵进村入户所做的工作,深受感动,家中只养了6头猪,他硬是把3头大猪宰了,送给了部队官兵。

  张绘武政委告诉记者,红军师还将在灾区为孩子们办帐篷学校,为师生提供吃住,派专职炊事员为师生做饭。“我们预计要办十几个帐篷学校。”张政委说,“宁可不让战士们住帐篷,也要让孩子们有条件上课!”为此,该红军师专门向兰州军区申请了11顶大帐篷,200顶小帐篷,目前已经到位。

  张政委表示,等帐篷学校开学时,将举办一场隆重的国旗升旗仪式,让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地震灾区的上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8-6-2 12:07 | 只看该作者

甘肃灾区也急需外界帮助

记者手记

  包锐

  5月25日16点24分,记者在文县县城采访时,6.4级余震再袭文县,震中在距离该地仅90公里的四川青川县;随后,又发生了一次4.8级的余震,震中在文县北部的尖山乡一带。

  余震导致尖山乡许多村、社发生了山体塌方、滑坡、危房倒塌等现象,灾区群众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已经被紧急疏散在露天空地。尖山乡中心小学现正在筹备学生复课,教学楼已是危楼,无法正常教学,必须在露天搭建帐篷。该乡紧急请求文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及时调运30平方米帐篷20顶用于尖山小学教学,12平方米帐篷200顶用于安置紧急疏散的群众。

  5月27日下午,陕西省宁强县又连续发生数次余震,震级最高5.7级,周边文县、天水、宝鸡、西安震感强烈。连绵不断的余震和震中的北移,不但为抗震救灾工作加大了困难,也加剧了灾区群众的恐慌心理。

  记者在陇南地震灾区采访期间,发现当地由于山大沟深、道路险峻等特殊地形,加之余震连连,交通连续被塌方、泥石流、落石所阻断,文县县城对面的山体也出现裂缝,地质专家勘查后认为有大面积滑坡的危险。一旦山体滑坡,白龙江边帐篷里数千居民将遭到灭顶之灾,白龙江也将形成堰塞湖。

  由于交通等种种原因,甘肃文县的灾情一度被低估,导致救灾物资包括帐篷和粮食的紧缺。甘肃地震灾害仅次于四川,记者在采访期间,深深感受到群众对能够真实反映灾情的媒体极为渴盼与欢迎,受灾群众期盼政府部门能及时、准确了解当地灾情,并给予相应救援。




[此帖子已被 快活鱼 在 2008-6-2 12:08:10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11-11 10:07 , Processed in 0.039035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