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8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220713静坐体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2-7-13 1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静坐体验:

  未几入深山静僻,绝人往来,每日块坐一榻,更不展卷,如是者三越月,而旋以病废。当极静时,恍然觉吾此心虚寂无物,贯通无穷,如气之行空,无有止极,无内外可指、动静可分,上下四方,往古来今,浑成一片,所谓无在而无不在。


佛家重视静中功夫,静即禅定。禅,梵语为禅那,意思是静思,使心中任何念头都不发作,最后进入一种绝对虚静的状态。然而,虚静并非“断绝诸念”,而是要在静中产生直观宇宙实相的无漏智慧。佛教强调“因定生慧”。《大智度论》就说:“常乐涅槃从实智慧生,实智慧从一心禅定生。譬如燃灯,灯虽能照,在大风中不能作用,若置之密宇,其用则全。散心中智慧亦如是,若无禅定静室,虽有智慧,其用不全。得禅定则实智慧生。”(9)39佛教禅定分成八个层次,其中色界四禅,无色界四禅。通过一层一层的禅定修习实践,烦恼断尽,就能产生尽智、无生智或般若无漏智慧。不过,在佛教中,禅定并非被视为实现解脱的唯一方法。禅宗六祖慧能就主张“无相禅”,反对一味坐禅,他认为在行住坐卧中,做到无念无住无相,随缘自在,即明心见性,顿悟成佛。


在佛教哲学中,理主要指空理。空理也即法性、实相,指事物的真实本性。《般若经》的主题即是“性空幻有”。所谓“性空”,是说一切现象都没有实在的自性;但空非虚无, 法虽自性空,假有的现象仍然是有,即所谓“幻有”。性空之理,是佛教心性思想的基础。佛教心性论探讨解脱的成佛根据问题。佛教一般以为,解脱的关键即在于以般若智体证性空之理。性空之理,是成佛转依之所依;依缘于性空理则解脱,否则不能解脱。性空之理作为能缘心的对象成为成佛解脱之客观依据。


《中论》就说:“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


佛家所讲的“心”有多种含义,与心性论有关的主要有两种,一是智心(般若),一是识心(无明心)。智心是实现生命超越的主体性基础, 识心是生命沉沦的主体性根源。前者属直觉智慧,能亲证诸法空性,与实相合一,成就超越的生命人格(又称实相般若)。后者则是指生理学、心理学意义上的心,它既是指“缘虑心”(思考作用之心),又是指“集起心” (识集种子,生起现行,即唯识宗所说第八识) 。直觉智慧之心亲冥法性,与性合一(境智不二),此即心性合一;识心属于无明妄心,遮蔽本性, 此即心性二分。


心即性、性即心。华严宗在讲理事不二时,理既是指性空理,也是真心体。盖缘起事物无自性空,当体即是真心体。天台宗讲一念无明法性心,无明当体即空,当体即是自性清净心,空性即心,心即空性。



相同之处在于,儒、佛皆主静;不同之处在于,儒静中主敬,佛静中主智。



2#
发表于 2022-7-13 22:30 | 只看该作者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22-7-14 04:09 | 只看该作者
欣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11-30 15:14 , Processed in 0.034107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