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伤害了自己,依佛法看,应该诵经念佛,回向给他,希望他好。这在世俗看来,很难理解。孔子讲:以直报怨。他们觉得,这样做是“以德报怨”,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好像很有道理。
实际上,你回向给对方,对方能得到什么好?能发财?能买彩票中大奖?能该判十年判五年?
如果能,世人每天都会回向给自己。
一个不相信回向有任何好处的人,当你告诉他,“回向给伤害你的人”,他就觉得似乎回向真能给对方好处。
但如果是诅咒的话,不用你说,他就会干。他不仅诅咒伤害他的人,还要诅咒那人全家。
你既然不相信回向,干嘛相信诅咒呢?
他说,诅咒虽然不会实现,但是诅咒解气呀!
其实,恰恰反过来。真正解气、解恨的是回向。带着慈悲心,回向给对方,希望对方好,这是消除自己内心嗔恨的最好方法。而诅咒,只会助长嗔恨,是火上浇油。
我们回向给伤害自己的人,希望他好,实际上是对自己好。我们并不是在解别人的心结,消别人的业障。别人的心结、业障,我们没有能力去解、去消。如果是想控制别人、操纵别人,让别人按照我们的意愿去转变,是注定要失望的。每个人只能解自己的心结,消自己的业障。
有人讲:既然那样,我回向给自己,希望自己好不就行了,干嘛回向给伤害我的人,希望他好呢?
这就好比,你房间脏了,待在房间,身上也脏了。如果你不去打扫房间,只是去浴室洗澡,再怎么洗,房间还是脏的。回到房间,身上又弄脏了。
你应该先打扫房间,再去洗澡,这样,房间和身上都干净了。
我们回向给别人,希望别人好,因为,别人就是我们的房间。
我们来到这世界上,是因为以前造了业。业,是看不见的,但是,由业感得的果报,是看得见的。
果报有两种,一种叫“正报”,一种叫“依报”。正报,就是我们的身体,依报,就是所处的环境。
如果生下来健健康康,没有疾病,还很聪明,有悟解能力,就表示,“正报”很好。
虽然聪明、健康,却出生在战乱饥荒的年代,出生在贫民窟,那说明,“依报”不太好。
依报好,正报好,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人,生在非常好的环境。叫“依正庄严”。依正庄严的极致,是极乐世界。
有个问题:既然正报是根身,依报是器界,那么,和我们同处一个世界的其他有情众生,是我们的依报,还是正报?
这个很有意思。其实,根身和器界,正报和依报,不是截然对立的。“正报”是“身”,“依报”是“土”。对凡夫而言,身是身,土是土。对诸佛如来而言,清净法身,就是常寂光土,“身”、“土”是不二的。自己就是自己的环境,自己的环境就是自己。
对我们来讲,在“身”与“土”之间,自己与环境之间,还有一种特殊的存在:其他人。其他人是我们的“身”呢?还是我们的“土”呢?是我们的正报,还是我们的依报呢?
如果是眷属:父母、子女,可以看作我们的正报,我们倾向把他们看作是和我们一体的。父母子女有了疾病,虽然不是我们自己生病,也会像自己生病一样痛苦。
如果是陌生人,我们觉得八竿子打不着的人,可以看作我们的依报。我们住在一栋楼上,这栋楼是我们的依报,盖这楼的农民工,也是我们的依报,没有他们,就没有这楼。
极乐世界,一切有情,都是正报。因为极乐世界的一切众生,彼此视如手足,没有人我的对立,别人也是我,我也是别人,别的众生,也是自己的正报。
但在娑婆世界,自我与他人的对立很严重。彼此的伤害很多。众生觉得,别人是别人,我是我,别人伤害了我。这种情况下,别人就是我们的依报。
回向给伤害自己的人,希望他好,实际上是希望自己的依报好,希望自己所处的环境好。如果环境不好,自身想好,是不可能的。
这就好比,两人住一个宿舍,你的室友从来不打扫卫生,你怎么办呢?一种办法是,你为了宿舍干净,经常打扫卫生,替他把活干了。
但如果你觉得,自己打扫房间,是在替室友干活,就会心里很不爽,觉得吃亏了,他占了很大便宜。你为了不吃亏,他不干,你也不干,你觉得这是公平的,是“以直报怨”。结果就是,房间越来越脏。
孔子说,以直报怨。是没错的。只是,到底什么叫“直”?
孔子特别强调: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之所以强调,正是因为,这事看起来“不直”。很多人以怨报怨,觉得自己是以直报怨。别人以直报怨,他说那是以德报怨。
“假使热铁轮,于汝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 别人对你好的时候,你过得很安逸的时候,发菩提心是容易的。但你受苦的时候,受到伤害的时候,能不退失菩提心,就难了。
为什么说必须在得到般若之后,善良的人才能够周旋于充斥着恶人的环境里而不被伤害呢?就是因为,他能观头顶的热铁轮是空的、是假的,最终,再如实地观这热铁轮,是中的。
如果你不能观这热铁轮为空、为假,热铁轮的苦你是受不了的。孔子说,“以直报怨”,就像如实地观这热铁轮,那是标出一个境界。但这境界,不可能由一个陷在“德”与“怨”的对立中的人达到。“以直报怨”是超越了“以怨报怨”、“以德报怨”的,不是与之并列的第三种。如果不能超越恩怨,是不可能懂什么是“直”的。
“直”的超越恩怨,是要看到,别人的恶,我们身上也有,是我们身上的恶的集中体现。不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懂“君子求诸己”、不懂“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如何能懂“以直报怨”呢?
我们骂一个人,说某人是垃圾。依佛教的看法,不是那个人是垃圾,而是我们的垃圾,都堆到了那个人身上。就像打扫房间,如果不把污垢扫出门,堆在一个角落,那个角落就会比别的地方更脏。但是那脏,是从整个房间来的。并不是那个角落本来就比别的地方脏。
一个人在某时代、某社会,作了很大的恶,那些恶,也是从那时代、那社会,从他周围人身上来的。那个肮脏的角落,是因为堆砌了整个房间的污垢。一支万人唾骂的股票,突然大涨起来,说明什么呢?自己居住的环境脏,是不能只怪同住者不打扫卫生的。
能不能自己住一个房间、拥有一个世界呢?二禅天以上可以。欲界众生是不行的。欲界是五趣杂居地,我们是肯定要与别人共同生活在一个世界的。
和你生活在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城市、同一个小区,甚至睡在同一张床上的人,就是你的依报。
如果他们是你的正报,那就不存在别人对你的伤害,但凡有伤害,都是自己给自己的。如果认为别人伤害了自己,那就表示,你的依报不够好。
回向给伤害自己的人,目的是让自己的依报好一点。我们把房间打扫干净,不是为了房间舒服,是为了自己舒服。
之所以不愿意打扫房间,是觉得,既然合住,别人不打扫,自己打扫,就吃亏了。这种认识,归根结底,源自“常见”。——不理解诸行无常,不理解我们跟任何人共住,都是暂时的,不是永久的。
我们以为要和某人共住很久,实际上,很快就会分离,又和其他人共住。如果一个人无论跟谁合住,都勤快地打扫房间,他的房间永远都是干净的。如果一个人,无论跟谁合住都不打扫房间,他觉得自己永远不吃亏,结果是,只有跟他一样的人愿意跟他住,他们只能长久生活在肮脏的环境。
一个喜欢随地吐痰的人,是没有福报久居在光洁无瑕的环境的。哪怕因为特殊的机缘,会暂时出现在光洁无瑕的场合,也会很快离开,长久伴随的,仍然是污垢的环境。
客人到家里做客,我们是不介意客人不打扫卫生的。因为知道,客人是暂时在,只是小坐一会儿,很快就走了。
实际上,我们的亲友、眷属,一生所遇,都是客人。我们以为会和谁相处长久,所以不能忍受,不能原谅。如果把和一个人相遇的时光,与旷劫轮回的久远比起来,就有如电光石火般短暂。
父母,夫妻、子女,都是生命中的客人。这一期生命,看起来漫长,然而在生生世世的旷劫轮回里,实在太短暂,像两颗流星的相遇,像下雨时一片云彩里的两颗小水珠,一颗落到山岗上,一颗落在田野间,彼此奔赴各自的前程。久远之后的大海里,它们还会相遇吗?纵然相遇,怕是也不能认出了。
我们今生的依报,在娑婆世界所遇的人,都是过去生中未了的缘分。从这里讲,有缘的人,总会再相见。就像两颗曾经一起化雨的云在大海中觌面相逢。然而,从另一面讲,它们纵然再见,早已不复为云。你已不再是你,我也不再是我。这颗水珠上,只有百万分之一的水分子和另一颗水珠上的百万分之一的水分子在昔日的天空里有擦肩而过的缘分。
往昔的周遭环境,都已物是人非,在在不同了。这样看,一旦别离,永远不会再见。因缘既了,就没有重逢的可能。
我们下辈子,假如仍然生而为人,也会有自己的父母、伴侣、眷属,他们和此生的父母、伴侣、眷属已然不同。也许还有些联系,但不可能再是同样的人,同一个人。在娑婆世界的旷劫轮回里,相聚是短暂的,别离是长久的,相聚是偶然的,别离是永恒的,为什么还要在短暂的相逢里彼此伤害念念怨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