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的1987年,一群正处在“精神青春期”的年轻人自发组织河南黄河漂流探险队,与北京青年黄河漂流队、安徽马鞍山黄河漂流探险考察队协作共进,成功首漂黄河,被誉为“人类漂流史上前无古人的一次壮举”:这是中国人首次用无动力工具完成的对黄河的全程漂流探险,漂流队一寸不落漂完了黄河全程,填补了世界探险史的空白。漂流过程中,7名勇士壮烈牺牲,其中4位是河南人,但黄漂与中国女排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并称为当时中华民族的两支精神催化剂。
20年前的老报纸页页泛黄,透出陈纸的气味。翻开1987年4月至10月中国大地上的绝大部分报纸,隔上几天,你就会在头版发现关于黄河探险漂流的消息——
4月10日,河南黄河漂流队成立;4月17日,河南黄河漂流队告别故乡奔赴源头;
4月26日,河南黄河漂流队抵达“黄河第一县”青海玛多,河南队将分两路出征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两个黄河源头;
6月19日,黄河漂流队5人遇险失踪;9月25日,河南黄河漂流队经过148天的艰苦拼搏,终于一寸不落地完成了对全长5464公里、落差4700米的黄河的全程漂流。
……
1987年,有关黄漂的消息牵动着河南人的心,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牵动着全世界的心。
为什么要去黄河上漂流?是什么人在组织、参与黄漂?黄漂过程中发生过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为什么要纪念黄漂20周年?黄漂精神对于当今时代还有意义吗?
6月13日,袁世俊、巴鲁、刘毅3位20年前的“黄漂”人接受本报采访,动情讲述当年的漂流探险历程。
缘起:一次纯粹的自发探险行动
“提起1987年的黄漂,不得不说1986年的长江漂流。”河南黄漂探险队队长袁世俊说。
跟随袁世俊的回忆,我们回到1985年。那年,得知美国人出资30万美元购买长江首漂权的消息后,西南交通大学的尧茂书于当年6月北上长江源头姜古迪如冰川,独驾孤舟“龙的传人”号,抢先开漂。由于没有后勤救援,尧茂书在长江上游漂流了1200余公里后,于7月24日在金沙江通伽峡段遇难……
尧茂书之死,在中国骤然唤起了江河探险热潮:1986年6月18日,中国洛阳长江漂流探险队以郎保洛为首的8名青年前往长江之源开漂;3天后,北京、天津、四川、安徽等省市40多名勇士组成的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也抵达长江源头,放筏开漂;当年7月,中美联合长江上游探险队也抵达长江源头准备漂流。
据记载,这年的6月到11月间,这3支队伍在长江上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漂流探险搏斗。竞漂结果是美国人中途退出,余下两支国内长漂队伍在竞争中会师同漂,并于11月12日抵达长江入海口处。
雷建生、郎保洛、袁世俊、马云龙等人是两支国内长漂队员。当长漂至丰都鬼城时,雷建生与马云龙的一次夜聊,促成了次年的“黄漂”壮举。
马云龙:“漂完长江干什么?”
雷建生:“漂完长江漂黄河。”
马云龙:“之后呢?”
雷建生:“还有密西西比河、亚马孙河,世界五大洲的大河、高山,都等着我们去探险。”
身高1.83米的雷建生身体强壮,酷爱探险,是洛阳的一位历史老师。“他至今保持着中国探险界的记录,他的漂流里程在目前全国没有人打破。”巴鲁说。
1987年4月10日,由我省青年自发组织的河南黄河漂流探险队宣告成立,4月中旬将奔赴黄河源头。这支队伍是以原洛阳长江漂流探险队部分队员为主力组建的,队长是雷建生和郎保洛。时任河南省顾委副主任的韩劲草担任河南黄河漂流探险指导委员会主任,时任共青团河南省委副书记的孔玉芳担任指挥长。
黄河全长5464公里,全程总落差4800多米,仅次于长江。这支自发组织、自愿参加、自筹资金的探险队,受到省有关部门领导和省内外群众的热情支持。
4月17日,河南黄河漂流探险队一行24人,来到青海省西宁市。当地政府和驻军为黄漂队提供了电台、皮大衣、信号枪、方便食品等必备用品。24日,黄漂队向黄河源头所在地玛多县进发。
寻源:高原反应的考验
在玛多县,黄漂队准备从黄河的两个源头兵分两路开漂。4月的青藏高原风雪交加,强烈的高原反应让队员苦不堪言,用随队记者刘书志的话说:“空手走路相当于在平原负重30公斤。吃顿饭都大喘气,都得歇两回。”有队员因为高原反应出现轻度脑水肿不得不返回西宁,无法登上源头,成为他们“终身的遗憾”。
黄河的两个源头——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分别发源于雅合拉达合泽山和各次各雅山,相距21公里。这一带海拔在4800米以上,气候恶劣,缺氧量达40%,这是征服黄河的第一道难关。30日清晨,队长雷建生、郎保洛各率一支分队由麻多乡冲击源头,晚上9时,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中,郎保洛率领的分队抵达约古宗列曲源头。队员们把一块钢制的碑竖在雅合拉达合泽山上,全体队员在碑前合影,并发射了三颗信号弹。队员们宣誓:“不达入海口,誓不罢休!“
开漂:首创漂完两个黄河源头记录
两支分队于4月30日和5月12日分别到达了黄河两个源头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从源头下漂。在先后抵达两源汇合处后,13名队员驾着三只大船、两只小船,穿过了风急浪高的扎陵湖和巨冰漂浮的鄂陵湖。在严酷的气候条件下,队员们遇浅滩就下水推船,遇冰原就上冰拉船,不少队员多次陷入冰洞遇险。经过艰苦奋战,终于全体安全穿过这段航程,首创一寸不落漂完包括双源地内的两个黄河源头的记录。
经过20多天的艰苦拼搏,河南队终于冲出了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的河源地区。5月24日全队到达玛多县城,从而取得了第一阶段漂流的成功。在玛多县进行了一天的休整后,队员于26日清晨继续下漂。
闯滩:黄漂队飞越拉加峡
河南队两支分队于6月6日和7日在拉加峡连闯上百个险滩跌水。拉加峡全长216公里,落差588米,峡谷内山势陡峭,河道千折百回,险滩跌水一个连着一个,河道最窄处仅有7米左右,黄河水呼啸穿峡而过。
6月7日下午,河南队连闯数十个甲级险滩和两个特级大滩(其中包括一个高达4米的大跌水),来到沙乌龙特级险滩,这时船上已断粮一日,只得在河边宿营。
次日下午,漂流队4名队员吃了仅有的几颗蚕豆和几块压缩饼干后,沿沙乌龙险滩左岸的最窄处入水。通过沙乌龙险滩后,正整装待发时,北京队的冲滩船刚进入第一个跌水,船被浪卷翻,5名队员落水,河南队队员立即组织抢救,并送北京队队员上岸报信,其中一名北京队主漂队员乘河南队的船一起下漂到军功。6月9日,河南队通过龙跃峡,在峡内连续3次遇险翻船,队员们并不气馁,抓船上岸后饿着肚子继续下漂,连闯5个大跌水和数十个险滩,在天黑之前安全到达军功。
遇险:漂流勇士魂归黄河
6月13日下午,雷建生等人分乘两只橡皮船和一只密封船,与北京队一起从军功乡下漂。船至军功以下10公里处遇险,雷建生所乘密封船翻船后4人落水,除袁世俊上岸脱险外,雷与其他两名队员被激流冲走。袁世俊上岸后,与另外一名队员又乘密封船追寻时,但船也失去控制,被激流冲走。
袁世俊说,17日、18日连着下雨,河水明显上涨,考虑不使接应者等待时间过久,19日下午3点半,雷建生、郎保洛决心放船冲滩。5分钟后即翻船,幸而雷建生在船头、朱红军和张宁生在左右两侧,袁世俊、郎保洛在船尾均抓住船绳,人还都在,稍过片刻,袁世俊便感到不妙——水太凉,每个人的牙齿都冻得“吧嗒吧嗒”响。其后,五人相互扶持、相互鼓励着在水中搏斗约1小时,但始终未能将船翻过,郎保洛、朱红军和张宁生最终因水冷、手麻、力尽,先后停止呼吸、离船而去,雷建生虽紧挽船绳,但不幸头部触礁而亡,仅袁世俊昏迷后侥幸随船漂至回水处得以获救。
“我游到岸边,精疲力竭爬上岸,独自上山慢慢地走。我在山上采到两棵大黄,它的秆酸酸的,4天,整整4天,靠这两棵大黄和山上的泉水,我活了下来。后来,多亏北京队看到我在山上行走,才被当地政府营救。”
20日上午,朱红军、郎保洛、张宁生、雷建生的遗体先后被发现……
壶口:“与命运抗争的一个倒立”
壶口瀑布位于600公里长的晋陕峡谷下段,这里被认为是黄河漂流中最大的险关。9月2日和8日,安徽队和北京队先后乘密封船安全漂过壶口瀑布,而河南队则决定用普通敞开式橡皮船突破这一天险。11日中午,队员登上橡皮船,从瀑布上游约500米处开始下漂。他们沿着壶口西部一股侧流接近瀑布,顺流而下,跌入深谷,在接近壶底时,橡皮船翻扣下去,李朝革紧抓船绳冒出水面,纵身跃上船底,看到朱磊还闷在船舱,伸出手去一把抓住朱磊拽上了船底,在巨浪中继续下漂。在壶底的1000多米漂程中,橡皮船又翻了两次,两位队员迅速从容地爬到船上,向两岸欢呼的上千名观众挥手致意。
在两岸群众的注视下,李朝革在晃晃悠悠的船底上,猛然做了一个倒立。这个倒立在人们惊喜的泪水中被形容为“与命运抗争的一个倒立”。从此,每逢黄漂队集会,总会听到有人笑着说:“哎哟,我那个哥们儿哟,居然在翻船上拿了个大顶……”
漂流:一个民族探险精神的彰显
什么是漂流?
“黄漂”队员都知道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北京队队员马挥亲历并记录的一段话。
当他们漂流至青海省的尕玛羊曲时,两位当地的妇女围观交谈:
“他们在干啥?”
“去峡谷划船哩。咱们这里的峡谷从来没有人敢去,村里一个娃不服气,自己划船进峡谷,再也没有出来,现在十里八村的人都知道这个娃了。”
“这就是漂流探险,去没有人去过的地方,去常人不敢去的地方,探索人类未知的领域,然后,大家都知道你了。”勇士们说,“黄漂与长漂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还原了漂流的本质。”
他们为什么去漂流?一个漂流队员说:“如果说长漂是被动仓促的,那么黄漂则是主动的民间自发行为;长漂有浓厚的民族情结,而黄漂更多的是一种探险活动,也是时代赋予我们这些人的一种责任。我们做了中国人应该做的一件事。”
“我参加黄漂是出于民族情结和个性张扬,追求个人价值的体现。漂流之后,很多人的性格都变得有些桀骜不驯了,有征服者的感觉。这种动机在黄漂队员中可能有一定的代表性。”
“这次黄漂虽然过去了20年,但是民族精神依然是国家和民族需要的,越多越好。没有探险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记者梁建辉 丁新伟 实习生李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