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130|回复: 2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二故乡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8-21 15: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二故乡行

816,我与同来自北京、上海、天津、温州、哈尔滨等地200多名知青战友相约,回到了我们离别30多年的第二故乡——宝山农场(原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直属二十六团)。参加兵直二十六团建团40周年庆祝活动。

兵直二十六团,是在1969年中苏边境珍宝岛事件之后1970315日组建的新团。团机关、营以上干部来自部队现役军人,其成员是从其他师团以征兵标准抽调的男性青年。武器装备先进,是一支打仗的部队,承担着佳木斯及边境地区的卫戍任务,1971—1973年在佳木斯周边的山里施工开凿兴建了数十条军用工事。边境形势缓和后,这支部队又承担起在桦川县(湿地)开荒创业的使命,兴建了今天的宝山农场。

宝山农场从一片沼蔗湿地变成今天的现代化农场,是兵直二十六团开发建设北大荒创业的真实写照。是形成北大荒文化的重要部分,是北大荒精神的宝贵财富。如今看到这块热土的繁荣发展倍感亲切。我们为这块热土奉献了青春,这块土地上有我们各地知青垦荒的足迹,有我们的汗水和热血,尽管有很多战友留下了终身伤疾,但我们无怨无悔,它铸就了我们坚强的意志和北大荒精神,将成为我们一生的精神财富,作为北大荒最后一批垦荒人,我为之骄傲!

祝愿我的第二故乡繁荣、人民安居幸福!

2#
 楼主| 发表于 2010-8-21 15: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双龙 于 2010-8-21 15:36 编辑

回复 1# 双龙
农场以最高礼遇接待了知青回访团,制定了接待室手册,赠送40周年纪念物品
、安排了各项活动日程
  
五台大巴,为活动服务,大巴到达农场及各参观网点,农场为数不多的警察向知青车队立正敬礼!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0-8-21 15:5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 双龙
农场宾馆接待能力不足,将中学宿舍腾出制作了100多个床,所有行李都是新制作的。宿舍里每天更换当地水果,瓶装纯净水,洗手间,香皂、肥皂、手纸俱全。
食堂就餐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0-8-21 15: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双龙 于 2010-8-21 15:59 编辑

回复 3# 双龙
战友情、不眠夜

连队战友合影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8-21 16:1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 双龙
现在的宝山农场以初步实现城镇化

供热站、农场社区

职工宿舍进户之前安装了太阳能

农场建设工地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0-8-21 20: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冰雪乐人 于 2010-8-21 20:06 编辑

           有感友庆队长第二故乡行
               三四十年一挥间,
               梦思故乡在眼前.
               山川依旧容貌改,
               荒原沼泽变粮川!

               战友相见喜泪涟,
               青丝不多白发现.
               热血青春留故土,
               此生情谊永不变!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0-8-25 17:55 | 只看该作者
34年弹指一挥间,当日青春焕发,今日埽白了头。
当日野狼窝,今日米粮川。
双龙知青朋友功不可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0-8-25 18:52 | 只看该作者

      热血青春无怨无悔奉献北大荒
      知青战友第二故乡情谊永不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0-8-26 06:2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 双龙


    我们为这块热土奉献了青春,这块土地上有我们各地知青垦荒的足迹,有我们的汗水和热血,尽管有很多战友留下了终身伤疾,但我们无怨无悔,它铸就了我们坚强的意志和北大荒精神,将成为我们一生的精神财富,作为北大荒最后一批垦荒人,我为之骄傲!
   当年我们这一代为建设北大荒贡献了青春,还有不少荒友留下扎根北大荒,有的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如今荒原变良田,北大荒在发展。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0-8-26 07:07 | 只看该作者
如今荒原变良田,北大荒在发展。老知青情深意浓,拥吻北大荒! 0 ]% b/ \$ R)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8-26 09:2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 双龙


    原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今天的黑龙江农垦总局,在70年代由知识青年为主力军开荒建场的只有;原兵团直属26团、今天的宝山农场。我就是北大荒最后一批拓荒者之一。
      建场的头三年就是兴修水利,排水、修路。记得71年开始,封冻之前在山上国防施工,修建军事坑道,11月份下山徒步拉练的形式100多公里,到现在的宝山农场附近的农业社扎营,住在老百姓家里的对面炕。每天一人扛一把稿、背两把锹(一把尖锹、一把筒锹)走15公里路兴修水利,三九天地冻三尺,刨冻土很艰难,手都震裂了,中午在荒野吃饭,下雪刮起大烟泡时冻伤是经常的事。
      开荒种地的第一年营长带领,每人拿着一根树棍排开,在翻过的土地一尺厚的草皮上扎一个孔,投进几颗黄豆种子,踩一脚播种完毕。秋天在荒草与豆秧中采一次青毛豆送食堂,之后土地翻掉。反复三年土地成熟、肥沃。现在的宝山农场万亩良田,全部实现机械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0-8-26 09:30 | 只看该作者
你们为北大荒奉献了青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8-26 09:3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1# 双龙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8-26 09:3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3# 双龙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0-8-26 09: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双龙 于 2010-8-26 10:24 编辑

回复 14# 双龙
    农场活动中一项内容我落泪了,200多名战友落泪了。国防施工、开荒建场的过程中牺牲了27名知青战友;今天还有15名战友安葬在宝山农场烈士陵园。(现已成为农场传统教育基地)在祭奠烈士陵园时,老团长(81岁现住哈尔滨军区干休所)为每一位烈士墓前斟酒祭奠致辞时哽咽......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0-8-26 10:1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5# 双龙


       农场的繁荣发展令人欣慰,实现乡村城镇化;厂部建起了公园、广场,等公共设施。原来的连队即将成为历史,拆房还田,成为作业区。职工集中到厂部居住。(我还是欣赏原来的田园生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0-8-26 10:1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6# 双龙

原连队食堂前合影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0-8-26 10:20 | 只看该作者
冰也无奈,雪也无奈,
荒原上走来了“双龙”这一代。
饱尝了艰辛、苦涩,
懂得了人生、友爱!
青春嫁给了北大荒,
肩头还扛着民族的期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0-8-26 10: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双龙 于 2010-8-26 17:34 编辑

回复 17# 双龙


    农场以最高礼遇接待了这块土地的拓荒人,每到一个参观点,农场为数不多的警车开路,向参观车队敬礼。
    开荒者情系黑土地、北大荒没有忘记拓荒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10-8-30 08: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541110 于 2010-9-3 21:09 编辑

回想起上山下乡那段往日,真是感慨万千,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那种酸甜苦辣的滋味。还好我们绝大多数后来都返回了城市。我们只是献了青春。最美好的学习时光,却汗洒那肥沃的土地上了。我们的青春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后来毕竟是回来了。没有后来的大批返城,绝不会有今日的新农村。当年有许多青年和知识分子,支援大三线,小三线和农村。有少部分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他们的后代已经扎根在那肥沃的土地上了。比起他们,我们不但幸运,而且是幸福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11-14 11:16 , Processed in 0.052384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