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缮古堡的资金从何而来? 杨玉宝说,他家有20亩土地。其中,5亩地盖了两个暖棚,种植西红柿和黄瓜,每年两茬蔬菜,一个大棚就可收入3万元;4亩地种植油松;其他的11亩土地种植玉米,每亩地可打900公斤玉米,每公斤可卖1.6元。去年,他将一部分玉米地改种辣椒,收益比玉米又高了一些。 张中堡村有400多户居民、2000多口人,村里没有饭馆,村民办红白事待客原来都要到4公里外的镇上,很麻烦。杨玉宝就利用自家五间平房开起饭店,雇用厨师,专门承办红白事的餐饮业务。这样一来,每年又有两三万元的收入。还有国家修建京蔚高速,占了他家的地,给的5万元补偿款,也都被他投入到修堡上。 杨玉宝说,工程开工以后,购买砖瓦等需要大笔的款项,因为资金紧张,他曾跟两个女儿借了3万元,“没和两个儿子借。现在,我已经把女儿们的钱还清了。” 心声 只要我还能挣钱,就要继续修下去 从2008年至今,杨玉宝修缮古堡已经持续了10个年头。 说起这些年修古堡的过程,杨玉宝感触颇深,说自己很幸运:村里还有年长的老人熟悉古堡旧时的样子,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参与进来,自己还不太老能够继续坚持,等等。 但在老人满含深情的讲述中,记者感受到一位老人修补记忆与乡愁的不易。 村西的奶奶庙和观音庙曾存在上百年。杨玉宝说,2008年春天,当乡亲们春耕完毕,他从村里找来两位木匠、三位瓦匠、四位小工,又从宋家庄乡高院墙村找来两名画匠,开始了奶奶庙和观音庙的复建修缮工程。蔚县的古堡众多,庙宇遗存也不胜枚举,各村庙宇可以相互参照。工匠们根据周围建筑物的高低,来确定奶奶庙和观音庙的规模。在修缮过程中,村里的老人纷纷来到现场,根据记忆指点庙宇的修缮,使得古庙宇最大程度地恢复旧貌。 2012年4月,杨玉宝说,他又开始修缮村里的戏台。他专门雇了几个老工匠,因为他觉得老工匠虽然做活儿慢,但干得细致。又担心包工会导致作画潦草,他就采用日工,每天支付画匠工钱300元,让画匠尽可能画得慢些、精细些。还包画匠吃住,让自己的老伴伺候一日三餐。正是他如此周到的考虑与高昂的付出,古戏台得以完美修复,每个细节都非常精致。 其实,在修缮庙宇时,他就开始贷款了。杨玉宝回忆说,修缮两座庙宇用时两个多月、花了12万元,修缮戏台又花了6.3万元。除了耗掉手头积蓄外,他还贷了10万元的民间借贷,利息要比银行高。直到2014年,他才将贷款和利息还完,并着手修缮三官庙,又投资10万元…… 个人投入大量资金修复古村堡,在蔚县,杨玉宝算得上是头一份。 交谈中,杨玉宝老人提到最多的是工钱。因为这些年修缮古堡,材料款必须先付,工匠们的工钱他采取的是分批支付的办法。他对工匠们说,“我不会欠下你们的钱,只要手头上有了钱,就给你们。” 在修缮戏台时,画匠工钱是1.5万元,画匠的儿子要娶媳妇,杨玉宝先支付了5000元。第二年卖了玉米,他又还了其余的钱。至于木匠、瓦匠和小工的工钱,他是贷款支付的。 讲述着这些年修缮古堡的苦与乐,杨玉宝已经非常坦然,有着一股“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底气,“现在我能挣钱!只要我还能挣钱,修缮古堡和庙宇的事就要继续做下去。”一番话说得斩钉截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