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汇泉湾泳客 于 2017-1-27 04:59 编辑
东北有句老话:老婆、孩子、热炕头。寥寥几句话,道出了东北人的实用主义观念,也见证了火炕在东北人生活举足轻重的地位。
凡是到过东北的客人,在领略了火辣辣的关东情以后,最惬意、最舒服的享受就是睡在那热乎乎的火炕上,体验一下消困解乏的滋味了。但如今,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提高,东北都市的人群几乎全部住上楼房。随着国家棚户区改造政策的出台,一般的城镇居民也大都住上了新楼房,睡火炕只是偏僻小镇和乡下村屯居民的最常见的选择了。 火炕的使用,在我们东北至少在2000年前就开始了。从今天的考古资料看,火炕应该是在黑龙江东宁发现的龙江先民“沃沮族”人的伟大发明。住火炕有很多好处,除了暖和,住着舒服,还能预防风湿等一下疾病的侵蚀。 由于采光的需要,东北的民居的朝向一般都是坐北朝南。火炕的位置一般都搭在靠南的山墙,正对着窗户,阳光可以直接照射在炕上,增加了保暖的效果。很多家庭人口多的人家,也会在屋子的北面砌上北炕,不住人时还能放置些怕潮湿的物品,实为一举两得。 因地域不同,东北的火炕有直筒子炕、花洞炕、倒返烟炕等多种修造方式,但最终的目的就是一个:防寒取暖。 火炕一般都用土坯或是红砖砌成,炕面以前都是用苕条编成大片,上面铺上粘稠度很大的黄胶泥,三层苕条片加上黄胶泥,厚厚的有二十多厘米,既结实又保暖。只是这种方法费时费力,耐火性也差,现在用的人并不多见了。现在东北人砌炕都是在炕面上搭上一层稍厚的石板,既保暖又耐火,耐火性也好。然后将炕面用黄胶泥抹上两遍,将炕面抹平后阴干就成了。 过去条件落后,炕面上面都是用秸秆或是芦苇编成的席子铺炕,既耐磨,也便于清洗。这些年,炕席早就被人造革替代,擦洗也更方便,只是没有炕席住着舒服,耐磨性打了很多折扣。 住火炕和睡床有着天壤之别,躺在床上休息,只要室内温度适宜就可以了,但睡火炕则不行。即使是三伏天,也要多少烧把火,否则,睡在那冰冷的炕上,真的让人难以忍受。所以,东北就有句俗话:傻子睡凉炕,全凭火力旺。说的很诙谐,也很形象,更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大冷天,用烧柴或燃煤把火炕烧得滚烫,把饭桌放在火炕上面,烫上一壶老酒,盘腿坐在火炕上,用冻白菜、大罗卜、毛葱蘸大酱,再来上一盆猪肉、酸菜炖粉条,一家人常常吃的大汗淋漓,感觉特别爽。也怪,屁股底下热,锅里热,碗里热,浑身热,却舒服得不得了!
火炕边上要用一条木质的厚木板做炕沿,既起到保护火炕的作用,也可以在火炕烧的太热时坐在炕边上,免得烫坏了屁股。炕沿的木头是家里磨得最光滑细腻的家庭构件,一般用桦木,也有用硬杂木的。炕沿又是家里用得最久的东西,一代接一代地用。我祖母家老房子的炕沿一直用了六十多年,成了家族历史的最好见证。
东北天气寒冷,家里取暖,全靠火炕。大冷天儿,一家人就都围坐在炕上,暖洋洋、热融融,所谓“老婆孩子热炕头”,说的既是火炕,又是火炕上的天伦之乐。
这些年,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东北人的生存环境也有了根本的改观。就连一般乡镇和偏僻的山区老百姓,也大部分住上了楼房,住平房的人数逐年锐减。而且很多住平房的人从卫生、经济支出等因素考虑,也将平房里的火炕扒掉,安上了土暖气,住上了干净的大床,住火炕的人更是越来越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