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属于秋季的第五个节气。此时气温降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 寒露养生提示
寒露三候 【鸿雁来宾】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伍大举南迁。 【雀入大水为蛤】古时传说海边的蛤贝类,是由三种雀鸟潜入水中变成的。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颜色及条纹与雀鸟的很相似,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 【菊有黄华】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 寒露习俗盘点 寒露,作为传统的24节气之一,民间自然少不了一些风俗活动,看看下面几个习俗,你参与过几个? 斗蛐蛐儿 白露、秋分和寒露,是老北京人斗蛐蛐儿的高潮期。蛐蛐儿也叫促织,一般听见蛐蛐儿叫就意味着入秋了,天气渐凉,提醒人们该准备过冬的衣服了,故有“促织鸣,懒妇惊”之说。 据记载,斗蛐蛐儿始于唐朝天宝年间,南宋权相贾似道,“少时游博无行”,掌权后尤喜促织之戏,还专门写了一本书《促织经》。明朝宣德皇帝也爱斗蛐蛐儿,致使一只好蛐蛐儿价至数十金,上有所好,下必甚之,北京人玩蛐蛐儿,大概也始于明朝吧。 秋钓边 在我国南方,这个时节告别炎热,阳光和煦,正是出游的好时节,可赏花,流行吃螃蟹、钓鱼。寒露时节,气温下降迅速,深水处太阳已晒不透,鱼儿游向水温较高的浅水区,所以有“秋钓边”之说。 登高 寒露时节,我国北方已呈现出深秋景象,南方也秋意渐浓。这个节气往往和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相遇。自古以来,重阳节就有个重要习俗——邀约亲朋,登高望远。 寒露养生提示 寒露后,开启深秋模式,养护身体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寒露食补 以温润御凉燥 秋分过后,自然界阳消阴长的趋势更加明显,暮秋之凉燥气候越加显著。饮食调养应当注重选择温和或温暖柔润之品以防凉燥之邪损阳伤阴。核桃、板栗、枸杞、山药、黑豆、黑芝麻等药食两用之品,属性偏温,或补脾健胃、或脾肾双补、或养肺平肝、或润肺燥、或润肠燥,可在煲汤或煮粥时适当加入,并根据个人体质差异,灵活加减,对身体大有裨益。蜂蜜味甘性平,属温和滋润之品,具有很好的养颜、润肺、清肠、益胃的功效,最宜秋天干燥的气候服食。《本草纲目》记载蜂蜜能“除众病,合百药,久服强智轻身,不饥不老,延年益寿”,是天然的养生保健品。用水冲服,或兑入牛奶、豆浆,但水温不宜过高,否则容易破坏蜂蜜的营养物质。因蜜蜂含糖,糖尿病患者应慎服。过敏体质者应避免进食。 晚上睡眠 注意防寒保暖 寒露比白露的严寒程度更加加重,特别是夜晚,如果睡眠时开窗,或者没有用毯子、被单覆盖腹部的话,很容易身体受寒。所以,晚上睡觉最需要保护的地方,第一个是肩关节,很多人得了肩周炎(也叫五十肩)很难医治。第二是小腹部,小腹受寒容易导致腹泻,所以到了晚上睡眠的时候,可以用手按一下试试看,如果小腹发凉就证明阴寒了。还有容易受凉的地方是腿肚子了,如果受寒很容易出现“抽筋”的现象。年龄大的人如果在这个季节受寒,寒气很难散除。 寒从足下生 常用热水泡泡脚 寒露时节,做好足部保暖十分重要。暖足最简单实用的方法就是每晚临睡前用热水泡脚。足部是足三阴经、足三阳经的起止点,与全身脏腑经络均有密切关系,用热水泡脚(水温控制在42℃左右,水量以没过脚踝为好,泡脚时间以30分钟左右为宜,其间加入热水2~4次),可起到调整脏腑功能、增强体质的作用。若能在泡脚的同时按摩足三里穴(外膝眼下3寸处)和涌泉穴(脚心偏上的凹陷处),效果更佳。值得一提的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老年人应格外注意,如果有胸闷、头晕的感觉,应暂时停止泡脚,马上躺在床上休息;晚饭后不宜立即泡脚。 户外运动 加衣防受寒 寒露以后早晚的天气明显变冷,清晨更是寒意颇重,锻炼的时候一般会出汗较多,稍不注意就可能受凉或者感冒。因此寒露之后运动一定要多多保护身体,做好两防:第一要防止穿衣过少,尽量穿着一些宽松、舒适的外衣,等准备运动做好后再脱掉外衣,切忌不热身就背心短裤上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