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203|回复: 4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你对日本了解多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8-6 19: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们对日本了解多少?了解的是什么?大家对于我们这个邻居到底知道些什么。
2#
发表于 2006-8-7 09:10 | 只看该作者
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旅顺的侵占,731部队,南京大屠杀......日本的侵略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永远难忘的伤痛.我想,两国人民都是希望和平友好的.日本领导层的倒行逆施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3#
发表于 2006-8-6 19:25 | 只看该作者
信息来源____黑河信息港
潘金莲与日本人的关系(不信你不笑)


小犬答记者问:当年,武松斗杀西门庆后,潘金莲知道大祸临头,慌忙跑出来逃命,她想 啊,这事全是西门庆给惹的,西门不吉利,往东门逃。最后发现没路了只得漂洋过海,在 一个小岛上存身。肚子里的孩子出世了,几年过后,孩子长得又矬又矮,她知道这是武大 郎的,可给孩子起个啥名儿呢?叫太郎吧。你不信?日本人有叫太郎、一郎的,从来没有 叫大郎的,就因为武大郎是他们的祖宗。日本人的身材就是武大郎的遗传基因造成的。母 子二人在岛上生活。那浪蹄子忍不住寂寞,打起儿子的主意,终于,母子俩成了好事,附 近鱼船上的人们纷纷指责,那浪蹄子大骂:“俺儿子日的是本人,自产自销,管你们啥事 ”,于是到后来,大家伙儿就叫他们“日本人”了。孩子越养越多,太郎想,我何不成立 一个国家,过一把当皇上的瘾。国家要有国旗,潘金莲一听,说道:“你爹是卖炊饼的, 就在被单上画个炊饼算了”,于是,国旗有了。为了老武家能交好运,又特地在旗子上些 了四个大字:“武运长久” 。
4#
 楼主| 发表于 2006-8-6 19:47 | 只看该作者
小泉可能要把“八一五”参拜作为首相收官之作

日前,小泉在谈到访问蒙古一事时表示,“终战日不在日本可不行”。有分析指出,在结束一系列出访之后,小泉将面对自己最后的收官之笔——“八一五”参拜。目前,日本国内多数意见认为小泉会选择在“八一五”参拜靖国神社,在任内完成当年许下的竞选承诺。
5#
发表于 2006-8-6 22:52 | 只看该作者
全面了解日本民族.
有许多方面值得我们深思、借鉴、学习.
6#
 楼主| 发表于 2006-8-6 19:17 | 只看该作者
由中国日报网站与搜狐网联合推出。中国网络媒体首次搭建平台使中国网民与对话国政治、经济、媒体、民众阶层直接对话。我们反对日本,抵制日货我们应该了解对手的更多的详细资料.
7#
发表于 2006-8-6 19:21 | 只看该作者
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旅顺的侵占,731部队,南京大屠杀,我想最后一例是导致中国人痛恨日本人最强烈的原因。
我们反对日本,抵制日货。
8#
 楼主| 发表于 2006-8-6 19:45 | 只看该作者
小泉选参拜日期煞费苦心
以为能获得邻国认可

每当8月临近,日本国内围绕首相是否应该参拜靖国神社的争论就会不断升级,今年也不例外。7月31日,《朝日新闻》发表社论,主张将千鸟渊战殁者墓苑明确定位为国家的追悼设施,从而解决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问题,一些日本甲级战犯的后人也呼吁小泉纯一郎的继任者“中止参拜”。但一意孤行的小泉似乎完全不在意国内外对他的批评。小泉为什么执意要去参拜靖国神社,他2001年第一次参拜的背后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内幕呢?不久前,日本一本新书揭开了小泉首次参拜背后的层层迷雾。

总结小泉两千日外交

参拜始于鹿儿岛参观

这本名为《把外交变成打架的男人——小泉外交2000日的真实》的书检点了小泉执政2000天的外交举措,将“小泉外交”的特点概括为“打架”。该书由《读卖新闻》政治部新近编写完成,该报将其记者在采访中获得的很多不为人知的“内部情报”编辑成册,全书共分3章,总结了小泉上台后跌宕起伏的日本外交。第1章为“日朝外交秘密交涉的深层”,第2章为“日美外交战后最好的时期”,第3章是中国人最关注的——“日中外交巨大的跌宕起伏”,记录了小泉如何不顾同僚及外务省劝说,决定参拜靖国神社的全过程。

事情要从2001年2月9日说起,这一天,还没有成为首相的小泉参观了鹿儿岛县的知览特攻和平纪念馆。在看完特攻队员遗物及失去儿子的父母留下的书信后,他激动地对记者说:“向为祖国献出生命的英灵低头默哀难道不是理所当然的么?”两个多月后,时任首相的森喜朗宣布辞职,小泉明确表示参加总裁竞选,并声称,“一旦当选首相,一定要在8月15日这一天参拜靖国神社。”

9#
 楼主| 发表于 2006-8-6 19:51 | 只看该作者
造成这种心态有三个原因。一是历史的惯性,即日本向中国学习的历史太长了,作为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即使到了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的国策制订者们已经把中国视作争食的鱼肉,但学界对中国的研究冲动仍然强劲。直至今天,日本各种报刊上刊载的外国消息及报道等,有关中国的仍大大超出其他国家(包括美国)。
二是现实的错位。中国的确在20世纪初出现过研究日本的热潮。当时大批有志青年东渡日本,探求救国图强之路,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就是从日文转译开始的。《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最初都是从日文转译成中文。这时的日本研究也有不少成果,戴季陶的《日本论》至今令日本研究界奉为佳作。但随后日本的对华侵略及战败,使日本非但不能成为学习榜样,连研究对象也排不上了,中日民族的心态出现了错位。战后日本虽然经济上取得巨大成就,但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并不高,而中国虽然经济发展之路并不平坦,但在国际上一直拥有很高的声誉,更加强了双方心态的错位。

三是预期差异。日本作为一个岛国,一直对未来有很强的危机感。在许多日本学者略带傲慢的外表下,往往掩盖着自卑与自尊的冲突,隐藏着生存竞争的压力与求新图变的冲动。但中国似乎总是有很好的预期。据调查,日本的精英层对未来的展望最为悲观,而中国则明显高出,与美国不相上下。今天许多国内的研究者在国际场合遇到日本人,特别是作预期研究时,常会表现出轻视日本的心态。这种在高速发展中的大陆型心态与处于成熟性萧条中的海岛型心态,对未来预期当然有很大差异,这种差异就成为研究的直接动力。

很早以前,日本人就常常用“龟兔赛跑”形容中日关系。意指中国人聪明像兔子,跑得快,日本人只有学习乌龟,跟在兔子后面更努力地跑才有出路。但目前的情况是日本像兔子已经跑到前面了,而我们在后面却少有乌龟的谦虚与努力,甚至有人明明是乌龟还总是怀揣着兔子心,这样的心态怎么能不落后呢?

第三是细致度问题。日本民族的认真、细致是举世公认的,在研究上更是表现的淋漓尽致。笔者曾参与日本一项关于东亚社会形态的合作研究,谈到中国的家庭时,某日本学者从汉字“家”的形成,谈到所有与“家”相关的词,仅 “家庭” 一词就考证了《后汉书》的“郑均传”等近十个出处。但在当时中国家庭研究的论著中,几乎没有人下这样的功夫,就更不必说我们对日本的“町”、“村”等基本概念的研究了。日本对中国的研究者中有许多“通”,从“三国通”、“史记通”、到“京剧通”、“敦煌通”,再到“饺子通”、“拉面通”等等,无奇不有。看似“小而细”的研究往往与中国 “大而粗”的研究形成鲜明对照。这种研究态度之细致,研究作风之严谨,都对研究结果提供了很大的保证。

10#
 楼主| 发表于 2006-8-8 16:50 | 只看该作者
7月19日,东京地方法院做出判决,取消东京入国管理局对尚未满18周岁的小华侨---李金花做出的强制离境的处分。李金花的父母于10年前冒充日本残留孤儿来到日本,她当时只有5岁,哥哥李峰只有7岁。2004年11月,东京入国管理局发现他们一家与日本人没有血缘关系,取消了他们的留日资格。

李金花和李峰都是千叶县立高中的学生,为了完成学业,兄妹二人在老师和市民团体的帮助下,于2005年3月7日向东京入国管理局提请诉讼。今年3月28日,东京地方法院民事38部法庭判李峰胜诉;7月19日,东京地方法院又判李金花胜诉。

李金花胜诉的理由是,他们对父母冒充日本残留孤儿并不知情,没有非法加入国籍的责任,且自小接受日本教育,如果被遣返回国,对原告不利,因此,东京入国管理局应该发给特别在留许可。不过,由于东京入国管理局不服判决,已经对李峰案提出上诉,所以对李金花案的上诉也在预料之中。根据日本的相关规定,官司进行期间,诉讼双方可留在日本。官司不论是赢是输,反复上诉都需要很长时间,李氏兄妹赢了当然可以留在日本,即使最终官司输了,利用诉讼期间也许可以完成各自的学业。从这起案件中可以看出一个问题,李氏兄妹选择留在日本是因为他们的生活基础一开始就在日本,将来在日本更有前途,如果回国他们会很不适应,无法参与国内的竞争。这是他们的处境,也是许许多多在日华人华侨的生活缩影,他们的选择也反映出了许多在日华人的无奈。

有关资料表明,目前在日华人已超过60万人,主要分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老华侨,在改革开放之前,他们就在日本生活,有的已经过了好几代;一部分是新华侨,主要是改革开放之后来到日本的,这一部分人最多,而且还在不断扩大。

11#
 楼主| 发表于 2006-8-8 08:26 | 只看该作者
日本政府内阁会议于8月1日通过了2006年度《防卫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与往年相比,今年的《白皮书》的最大特点是为小泉政权的防务政策作“军事总结”,同时为小泉继任者“展望未来”。

不难看出,《白皮书》的重点是美化日美同盟关系。它用长达50页的篇幅,详细阐述驻日美军整编计划和强化日美安保体制的重要性。《白皮书》指出,今年6月29日日美首脑会谈后发表的《新世纪的日美同盟》标志着日美已经建立起“在全球范围内合作的新型日美同盟关系”。如果说1996年的《日美安保联合宣言》将日美同盟的合作范围由日美双边扩大到亚太地区,那么现在则是要把日美同盟扩大为“日美全球同盟”。

《白皮书》还力图提升防务部门地位。《白皮书》称,把防卫厅升格为由“防卫大臣”领导的“防卫省”,是为了“加强紧急事态应对体制”和“建立积极而主体性地参与国际维和行动的体制”。具体地说,可以提高“防卫大臣”职权,除了能够独自提出内阁议案、“实施海上警备行动”等请求外,还能够制定自卫队相关法令和提出独自的预算要求,以便将来在政府预算分配中争取更多的军费。这一“展望”一旦付诸实施,将意味着日本防务部门在国家安全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拥有更多的发言权。《白皮书》还强调,要把参与国际维和行动作为自卫队的“基本任务”。这意味着自卫队将进一步扩大在海外的行动范围。

《白皮书》还渲染“中国军事威胁”。与往年相似,《白皮书》渲染中国军费的增长和军事力量的上升,尤其关注中国海军力量的发展,影射“中国威胁”。《白皮书》称,“有必要对中国军力进行客观评价,应对中国军事现代化目标是否超过其防卫所需范围作出慎重判断”,并首次刊载中国的弹道导弹射程示意图。《白皮书》还称中国海空军“能力范围”将超越中国近海,有必要“关注”日本周边海域的中国军机、舰艇和海洋调查活动动向等,并要求中国“提高国防政策和军事力量的透明度”。

其实,《白皮书》对中国军力的评价充斥着不实之辞。别的不论,就说《白皮书》所说的中国军费连续1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就不是事实。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军费实际处于负增长,以两位数增长是近10年的事,主要是弥补过去国防投入的不足。也正是因为中国国防基础薄弱,基数小,增长起来才明显。不像日本,基础大,军费增长1%数额就很大。实际上,中国、韩国、朝鲜三国当前军费之和也不及日本。2005年,日本国防预算高达454亿美元,中国则约合302亿美元,相当于日本的2/3,而中国的国土是日本的26倍,人口是日本的11倍。

日本之所以夸大中国军力,无非是想为修改和平宪法第九条、改变自卫队性质、扩大自卫队活动范围寻找所谓的“正当性”,同时也流露出面对中国迅速发展的不适应心理和惊愕、恐惧、欲阻不能的矛盾心态。这种扭曲的心态正是导致中日关系以及日本的亚洲外交裏足不前的原因之一。这样一部《白皮书》为小泉政权作“军事总结”也许还说得过去,若为小泉后时代作“军事展望”,显然不利于日本改善与亚洲邻国的关系。
12#
 楼主| 发表于 2006-8-6 19:46 | 只看该作者
中国表示绝不接受参拜

前大使劝小泉更改日期

2001年4月26日,小泉正式就任日本首相。对于小泉内阁来说,首相参拜问题逐渐成为日中关系的最大课题。7月10日,自民党干事长山崎拓等三党干事长访问中国。中方在会谈中明确提出,不能接受日本领导人前往祭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参拜。

2001年7月24日的日中外长会谈中,唐家璇又对田中真纪子强调:“如果小泉首相在8月15日参拜靖国神社,中国人民自然会做出强烈反应。”对此,田中真纪子表示:“我会转告首相。”

8月15日将近,可日中关于靖国神社的争论还是两条平行线。为此,担心日中交恶的日本有关人士开始探求靖国问题软着陆的办法。时任内阁官防长官的福田康夫为此特意征求前日本驻华大使谷野作太郎的意见。古野忠告说:“中国方面希望不要在8月15日参拜,但过了这一天就会平静下来。”小泉和福田对古野的话表示了重视。8月上旬,他们基本上制定了初次参拜的方针——避开8月15日,选在17日前往。

  不顾众人反对

突然提前参拜

8月10日,山崎拓约自民党议员加藤纮一11日一起和小泉吃饭,并劝说小泉不要参拜靖国神社。为照顾中国方面,加藤建议小泉不要在15日参拜,而是改在13日参拜,因为那天正赶上日本的“盂兰盆节”,在这一天,日本人会一家团聚一起给先祖上坟,“盂兰盆节参拜”引起的反对会小一些,对国内也好交代。11日晚,加藤、山崎、小泉举行了长达3个小时的密谈,但小泉没有表示接受加藤的建议。

12日晚,福田还在和别人商讨小泉17日参拜的发言稿,并写上了“对于没有实现在8月15日参拜的诺言感到十分遗憾”的词句。可事态在13日发生了急剧变化。小泉采纳了加藤与山崎的建议,将参拜日期从17日提前到13日。小泉认为如果在15日前及当天没有参拜,国内舆论会乱成一锅粥,大家都会猜测首相究竟何时去参拜,“这样根本无法让我在安静的环境中参拜”。

13日上午10时,小泉将福田叫到官邸,告诉他今天要前往参拜。福田非常震惊,脑子里立即浮现出中国政府强烈反对的情景。此后,山崎拓等人赶到官邸告诫小泉,参拜不仅将影响日本与邻国的关系,而且会影响自民党与公明党之间的关系,但小泉不为所动,依然决定当日参拜,时间就定在16时30分。

最感吃惊的还是首相的秘书官们,他们没想到首相背着他们还撰写了一份不在8月15日参拜的“感言”。此后,小泉立即给各党派党首打电话,告诉他们自己决定当日参拜,并请求各党理解。13日16时30分,小泉按计划赴靖国神社参拜,大约30分钟后离去。

  福田被涮闹出笑话

中日关系走向歧路

在为这次参拜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福田还闹出了一个笑话。本来小泉已参拜完毕,可福田却在替他宣读感言时说:“在此,我做出自我决断,不在8月15日前往靖国神社参拜。今后再选择适当的日期前去参拜。”这句话让在场的记者们顿时摸不着头脑。后来才知道是福田因为首相搞“突然袭击”,没来得及将事先为17日参拜准备的发言稿修改过来,由此可见小泉初次参拜靖国神社行为之独断。

该书还披露,小泉曾以为自己的参拜行为已得到中国方面的谅解,但中国根本没有谅解他的意图,日中关系自此开始走向歧路。很多看过这本书的人认为,小泉这个“把外交变成打架的男人”应该为日中关系的恶化负上责任
13#
 楼主| 发表于 2006-8-8 16:50 | 只看该作者
老华侨:靠"三把刀"维持生计

说起日本老华侨,横滨中华街上的老华侨最有代表性。在日本有这样的说法,去横滨不到中华街就等于没去过横滨,这充分说明了中华街之于横滨的重要。中华街是横滨最有特色的景点。横滨在日本人口仅次于东京,经济继东京和大阪之后居第三位,中华街在这样的大都市能成为特色社区,不仅在日本,在全世界也是华人骄傲。

横滨中华街的兴衰与老华侨的命运息息相关。美国将军佩里率舰队迫使日本开放国门之后,横滨是外国人进入日本的门户。从美国、英国、法国等国来的商人很多,横滨为外国人专门设置了"居留地",居留地里开设了商馆,商馆引来了中国人。因为中国人懂汉字,可以和日本人笔谈,洋人和日本人进行生丝和茶叶交易时,中国人成了现场不可或缺的翻译。

明治初期,横滨的华人人口约1000人,他们在居留地的一角,建造了关帝庙、中华会馆、剧场等,这就是最初的横滨中华街。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华侨1/3回国了。甲午战争结束后,中华街又恢复生机,受孙中山来日的影响,中华街创办了华侨学校。1899年居留地撤销,中国人被限制只能从事剃头、做衣服和做饭,就是人们所说的三把刀:剃刀、剪刀和菜刀。20世纪初,华侨达到5000人。

1955年,经历过关东大地震和二战创伤的中华街开始复兴,在中华街大道的入口处建起了善邻门牌坊,牌坊上正式写着"中华街"和"亲仁善邻"。从1971年12月至1977年,中华街在东西南北建起4个牌坊,只要进入牌坊就意味着进入了中华街。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日本出现了"熊猫""你好""茅台"中国热,中华街喜迎八方来客,过去的三把刀,现在只剩下一把菜刀,饭店代表中华街的特色。横滨老华侨在这里安居乐业,并不断借助新华侨的力量扩大自己的事业。其它地区的老华侨也一样,都是在颠沛流离中,经过艰难的选择留在日本,几代奋斗走上成功之路。他们早已融入当地社会,为日本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14#
 楼主| 发表于 2006-8-8 08:25 | 只看该作者
知己知彼 方能超越
了解日货 才能更好的抵制
15#
发表于 2006-8-7 10:42 | 只看该作者
若要胜之,必先知之.是该好好研究一下这只猪.
16#
 楼主| 发表于 2006-8-6 19:49 |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为何不善研究日本
熟悉中日关系的人常有这样的感觉,为何几十年来,中国关于日本的著作很多,却没有出现过经典著作,非但没有一本能与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相比,就是民国时期戴季陶的《日本论》也恐怕没有人超越。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先前已有不少人就这个话题发表了高见,本文只是谈一点零散的感受。

中国的对日研究有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第一是战略问题。对日研究经常提到“战略的研究”,但很少提到“研究的战略”。前者是把研究仅作为手段、工具,一切为战略、总计划或方针服务。但由于战略往往是任务型的,这就使得研究也变得充满动荡和变数,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其实,研究应该有自己的规律,有独立的战略构思及研究过程的全面设计。中国的对日研究机构大多为政府部门或国立大学所属,研究多以政府行为为准,“想政府所想,急领导所急”,很难将一个长周期的研究坚持到底。战略的研究固然重要,但研究的战略同样不可忽视。因为中国是后起的发展中国家,并且发展速度很快,研究理应成为国家级战略,不仅要考虑研究什么,还特别要考虑怎样研究,如何保证研究正常进行,尤其是针对那些强于我们又对我们很重要的国家,这里首当其冲就是日本。

日本的对华研究一直有很完整的战略,这个研究的战略是日本制定对华战略的基础,与日本的基本国策及整个对外政策一并成为日本的战略之源。而且日本的研究一直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尽管受到很多政策导向,但大多数机构及研究人员在体制上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这就使得研究具有极大的自主性,机构及研究人员主要考虑的是长期性的研究而不是短期性的战略。

第二是心态问题。中国对日心态最大特征是轻视。轻视有两种,一种是绝对化轻视,即自以为了不起,实际上如同“夜郎自大”,不是仅仅看不起日本,是谁都看不起,唯我独尊。这是一种“无知型轻视”。另一种是相对化轻视,实际上如同“见人下菜碟”,对欧美就看重些,对日本则无论如何也重视不起来。这是一种“偏见型轻视”。应该说,上述偏见型心态者居多。

17#
 楼主| 发表于 2006-8-11 21:38 | 只看该作者
老盯着对立观点 不反思自己行为

日本右翼报纸《产经新闻》8日又耍出新花样,这次他们将矛头指向了香港,诬称香港已经成了重要的反日据点。该报的文章还声称要警惕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三地结成新的反日大同盟。

称世界反日势力正流向香港

《产经新闻》称,近来,香港的反日情绪不断高涨,反日活动愈加频繁。香港的反日团体已经制定了一项在日本终战纪念日——8月15 日强行登陆“日本国有领土尖阁列岛”(实为中国的钓鱼岛)的计划,抗议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因为小泉很可能在8月15日参拜靖国神社。

《产经新闻》称,这项登陆计划使用的船舶购置费是由旅居在欧美等地的华人华侨捐赠的,他们为这次活动筹措了约200万港币。在参加这次强行登陆钓鱼岛活动的几十人中,除中国大陆之外,有许多是来自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华人。从这次活动就可以看出,以香港为中心的反日活动已经开始向世界各地蔓延。该文章还称,自去年4月中国一些地区发生大规模反日游行之后,中国当局加强了对反日活动的限制,因此一些反日分子将活动据点转移到了香港。

担心两岸三地结成反日同盟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早在10多年前就著书立说诅咒中国经济必将崩溃、香港回归中国后必然要发生大动乱的日本右翼反华学者、国际教养大学校长中岛岭雄,他在这篇文章中指出:“最近,以香港为中心,中国大陆、台湾的反日活动家合作与联合更加频繁”。他还说“香港反日活动高涨的主要原因是1997年回归中国之后,香港当局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

中岛还翻出旧账说,以在钓鱼岛问题上对日本持强硬态度而闻名的台湾国民党主席马英九出生于香港,他还以钓鱼岛问题为研究对象撰写了论文,并因此获得了博士学位。日本必须警惕产生一个以香港为中心,由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共同组成的两岸三地反日新同盟。

日本一些右翼媒体一向喜欢站在极端民族主义的立场上搬弄是非,挑拨日本同周边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关系。它们不顾事实地将中国进行正确的历史教育污蔑成反日教育,将韩国国民批评日本篡改历史问题说成是反日活动,按照这样的标准,只要观点和立场与其不同的言行都是反日,其周边国家和地区——韩国、朝鲜、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无一不是反日据点,整个地区只有日本一个“正常”国家。

18#
 楼主| 发表于 2006-8-8 08:27 | 只看该作者
日本政府内阁会议于8月1日通过了2006年度《防卫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与往年相比,今年的《白皮书》的最大特点是为小泉政权的防务政策作“军事总结”,同时为小泉继任者“展望未来”。

不难看出,《白皮书》的重点是美化日美同盟关系。它用长达50页的篇幅,详细阐述驻日美军整编计划和强化日美安保体制的重要性。《白皮书》指出,今年6月29日日美首脑会谈后发表的《新世纪的日美同盟》标志着日美已经建立起“在全球范围内合作的新型日美同盟关系”。如果说1996年的《日美安保联合宣言》将日美同盟的合作范围由日美双边扩大到亚太地区,那么现在则是要把日美同盟扩大为“日美全球同盟”。

《白皮书》还力图提升防务部门地位。《白皮书》称,把防卫厅升格为由“防卫大臣”领导的“防卫省”,是为了“加强紧急事态应对体制”和“建立积极而主体性地参与国际维和行动的体制”。具体地说,可以提高“防卫大臣”职权,除了能够独自提出内阁议案、“实施海上警备行动”等请求外,还能够制定自卫队相关法令和提出独自的预算要求,以便将来在政府预算分配中争取更多的军费。这一“展望”一旦付诸实施,将意味着日本防务部门在国家安全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拥有更多的发言权。《白皮书》还强调,要把参与国际维和行动作为自卫队的“基本任务”。这意味着自卫队将进一步扩大在海外的行动范围。

《白皮书》还渲染“中国军事威胁”。与往年相似,《白皮书》渲染中国军费的增长和军事力量的上升,尤其关注中国海军力量的发展,影射“中国威胁”。《白皮书》称,“有必要对中国军力进行客观评价,应对中国军事现代化目标是否超过其防卫所需范围作出慎重判断”,并首次刊载中国的弹道导弹射程示意图。《白皮书》还称中国海空军“能力范围”将超越中国近海,有必要“关注”日本周边海域的中国军机、舰艇和海洋调查活动动向等,并要求中国“提高国防政策和军事力量的透明度”。

其实,《白皮书》对中国军力的评价充斥着不实之辞。别的不论,就说《白皮书》所说的中国军费连续1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就不是事实。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军费实际处于负增长,以两位数增长是近10年的事,主要是弥补过去国防投入的不足。也正是因为中国国防基础薄弱,基数小,增长起来才明显。不像日本,基础大,军费增长1%数额就很大。实际上,中国、韩国、朝鲜三国当前军费之和也不及日本。2005年,日本国防预算高达454亿美元,中国则约合302亿美元,相当于日本的2/3,而中国的国土是日本的26倍,人口是日本的11倍。

日本之所以夸大中国军力,无非是想为修改和平宪法第九条、改变自卫队性质、扩大自卫队活动范围寻找所谓的“正当性”,同时也流露出面对中国迅速发展的不适应心理和惊愕、恐惧、欲阻不能的矛盾心态。这种扭曲的心态正是导致中日关系以及日本的亚洲外交裏足不前的原因之一。这样一部《白皮书》为小泉政权作“军事总结”也许还说得过去,若为小泉后时代作“军事展望”,显然不利于日本改善与亚洲邻国的关系。
19#
 楼主| 发表于 2006-8-12 17:32 | 只看该作者
《东京审判》题材敏感 日本人会看吗?
片商兴趣很浓 不少影迷期待

由中国导演拍摄的《东京审判》几经波折,终于收镜,预计在9月1日公映。由于题材的敏感性,这部影片自开拍以来就成为日中影迷关注的热点。日本片商对此更是显示了极大的关注和兴趣。

这是一部正面反映二战后东京审判史实的电影,影片讲述了以中国法官梅汝璈(刘松仁饰)、检察官向哲浚(曾江饰)、倪征燠(英达饰)为代表的正义力量在大国利益主导的强势挤压下,奋力突围,终于将东条英机等7个日本二战元凶送上绞刑架的真实故事,中间还穿插了《大公报》记者肖南(朱孝天饰)与女主角和田芳子(林熙蕾饰)、拒绝接受战败的极端分子北野雄(谢君豪饰)三人之间的情感纠葛,以丰富历史人物的性格,将战争对个人的戕害和对社会的荼毒这一主题深化。

该片导演高书群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本来以为拍摄一部声讨日本军国主义的历史电影会遭到日本演员的拒绝,但是并非如此。日本演员都是看过剧本就立刻答应了,并且表现最为敬业。高书群还透露在该片的海外销售中,日本片商也是最感兴趣的。目前已有多个日本院线前来接洽,但尚未取得最终结果,这意味着《东京审判》在日本的上映还暂时没有具体日程。


20#
 楼主| 发表于 2006-8-10 11:42 | 只看该作者
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民主党外交及防御部门会议22日通过了题为“同中国构筑稳定、协调关系”的对华政策草案,在草案中明确提出中国的“军事威胁”,再次大肆渲染“中国威胁论”。

  日本《读卖新闻》23日报道称,该草案以民主党代表前原诚司一贯主张的“中国威胁论”为基础。日本民主党执行部将在得到部门会议等有关机构同意后,将其写入自民党打






算在本届国会中拟定的外交和安全保障基本政策。

  据报道,民主党在其对华政策草案中称,“中国迅速推进军队现代化,部署能把日本纳入射程的核导弹和弹道导弹,第四代战斗机、潜艇和护卫舰等力量加强”,“民主党深深感受到国民对中国军事动向的担忧”,但“民主党并不把中国视为国家威胁”。

  对于中日领土争端等问题,该草案还称,中国“以‘能力’增强为背景”,“反复出现威胁日本主权的言行”而导致中日关系“自然会紧张”。

  日前,前原诚司就曾指示将所谓的“中国威胁论”作为该党的正式见解写入该党的草案中,但由于该党内不断有人提出异议,而不得不搁置将写有“中国威胁论”的草案送交国会相关部会。

  对于日本民主党所渲染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已予以严正驳斥,指出“中国威胁论”没有道理,缺乏事实根据;而日本民主党元老也对前原诚司提“中国威胁论”表示反对,斥责前原诚司乱说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5-1-16 17:00 , Processed in 0.063508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