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汇泉湾泳客 于 2016-7-8 14:16 编辑
生与死不过是时间轴上意义较大的两个点
生与死 文:慧律法师 佛教对死亡之看法,与科学不谋而合。佛教云死亡为“往生”,乃“舍此投彼”之意。生命系由色身及灵魂(神识)构成。物质性之色身必随因缘而变化、死亡,精神性之灵魂(佛教谓神识)则是由原有生命形态,转化为另一生命形态,并未死亡。 慧律法师说:众生于死亡罕有正确认识,致心生恐惧。所谓“蝼蚁尚且贪生”,“生存”乃生物之本能欲望,生活中固诸多不遂或生命中时值苦难,众生仍欲求生而 不欲求死。 以其执著于“我”之假名,误认有“我”及“我所有”,若死神降临,势必置身一全然陌生处所,一切属我所有者,如:姓名、地位、财产、亲友等,皆不复拥有。当附属于“我”之一切外在条件皆不存在,单独处于一无所知之境地,惶惑恐惧、焦躁不安自是油然而生。 但佛教认为,人间有八苦,谓: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及五阴(指色、受、想、行、识,为类聚一切有为法之五种类别)。佛祖教导人们认识八苦,立志摆脱生死轮回,积极战胜死魔。 在未能摆脱生死,因业力取得人身时,要懂得得到人身不易,生命短促无常,要懂得珍惜,以人生无常为动力,积极向上,多做利己利人之事,勿做损人利己的缺德事。临终时没有恶业的沉重包袱,没有内疚,轻松愉快,顺其自然地闭上眼睛。
珍惜生命(资料图) 在佛经中,也提到佛教有六种态度看待死亡: 一、死如出狱:“吾之大患为吾有身”,色身聚集诸苦,似牢狱系缚吾人,死亡恰如服刑期满,获释出狱。 二、死如再生:譬如从麻出油,从酪出酥’,死亡意味此期生命终结,另一期生命开始。 三、死如卒业:佛教以为人死后审判之权,既非操之于上帝、阎王,亦未操之于佛菩萨,乃系个人业力所感。生时如求学,死则按生前所造之业及念力,领取毕业证书及成绩单去受生。 四、死如乔迁:色身若屋宇,经岁月之摧折乃至颓圮残破,死亡即似自旧宅迁至新居,非但不足惧,兼且可喜。 五、死如更衣:死亡犹如褪去破旧衣衫,更换新装。 六、死如新陈代谢:色身自出生至死亡,分秒皆在变化,细胞亦不断新陈代谢。死亡亦如细胞之新陈代谢,旧细胞逝去,换来新细胞之生长。 而佛教的生死观,简单的说就是在时间轴上,既然本体一直流动变化。所以生与死(诞生与死亡)不过是时间轴上的两个对我们意义较大的点。但实际上也并不代表什么! 对佛教来说当他们把时间轴像一根细线头尾连接起来成为一个圆时,生死可能就是同一个点!而这一点意义较大在于这个点会决定这条线以什么状态进行?以天?人?阿修罗?畜生?恶鬼?地狱?佛教认为“人道”比较容易进入涅盘。而进入涅盘的意义远远大过“生死”问题。 谁都难逃一死,又何须恐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