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汇泉湾泳客 于 2016-4-11 04:51 编辑
文/儒风大家
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 担当 《易经》:“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德就是一种担当精神。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承载万物,对君子来说,拥有担当精神,就应该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待人接物的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负载。 担当精神对圣贤来说,就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孔子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又说:“道不行,乘槎浮于海。”他没有选择“隐”,没有选择“乘槎浮于海”。 孔子的心装的是整个天下,在那个礼崩乐坏,诸侯混战,弱肉强食的时代,他带着他的学生,周游列国,四处奔走。 尽管受尽冷眼与嘲笑,尽管有时他自己也曾经有过怀疑,说“吾道穷矣”,但他一直没有放弃,一直在奔走,“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直到晚年才回到家乡。 只有为数不多的人理解他,比如卫国仪地的一个地方官就能理解他,对人们说“天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意谓天下暴虐已经很久了,是上天将借孔子来宣扬大道。 孔子眼见道不可行,晚年回到家乡,整理古代文化典籍,聚徒讲学,把自己的理想传递下去,以待来者。 无论宠与辱,抑或是穷和通,孔子都没有放弃过他的人生目标,那就是改变天下无道的现实,让它走回“有道”的轨道上。 他在被别人非议的时候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天下有道的话,我就不参与变革了)”,这种“仁以为己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激励了两千多年来无数的仁人志士。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林则徐说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七品芝麻官唱的:“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都是这种担当精神的体现。 这种担当精神也体现在司马迁“发愤著书”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上。 司马迁认为以往贤圣之所以发愤著书,是因为他们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这里“述往事,思来者”,可以说是一种自觉承担。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的担当则是一种不妥协和一种淡泊以明志的坚持。 古人言“天地生人,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在日常生活中尽责任、有担当,其实更多的是体现着生活的价值,映照着人生的意义,是“人之所以为人”所在。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有各种担当:作为父母,要抚育子女;作为师长,要教书育人;作为官员,要服务公民;作为军人,要保家卫国。 ![]()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