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海岸下面,由垃圾填起来的地方,造成了一个稀奇的也可以说是古风的市集,农村破产的庄稼人和给都市挤出去的手工业者,便都把他们难窘的日子,放在这里面暗淡地消磨过去。烟子和臭味,便从那儿升腾起来。”著名作家艾芜曾在他的《海滨随笔》中对早期的青岛四川路西广场棚户区这样描述。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山东青岛四川路西广场你会看到这样一群人,他们白天靠捡拾废旧的铁皮、纸张过活,晚上栖身在用木板和油毡搭成的破陋狭小的房子里,那里面仅有一些生活的必需品和一张简易的木板床。过道间堆放着各种杂物,狭窄的走道每次仅允许一个人侧身而过,随时有倒塌和发生火灾的危险。到了雨季,每家每户就像在演奏交响乐一般,滴滴答答响个不停,由于地势低洼,有的房屋还经常被淹,住在这里的人无一不想住进宽敞明亮的房子里。
1963年,青岛市委市政府作出了改造西广场的决定。1965年9月,西广场改造工程顺利完成,280户居民住进了梦寐以求的楼房,群众为表达喜悦的心情,把新建的七层高楼亲切地称为“幸福楼”。现在的青岛四川路,早已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幸福楼”也随着时代的发展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是,它却是青岛历史上一抹永恒的印记,并深深地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