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31|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人结婚成本30年增数千倍 结婚费用需靠父母 来源:新华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5-4 17: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婚姻成本:从“半斗米”到“半条命”
  结婚,对两个相爱的年轻人来说是甜蜜的,但这份甜蜜有时会变得沉重。买房、买车、拍婚纱照、办婚礼……每一项“甜蜜因子”的背后都需要大笔资金的支持。“婚不起”,已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共同感受。
  29岁的孙静和老公都是北京人,2013年结婚。孙静说,不包括结婚用房在内,他们结婚总共花费20多万元。其中,在一家三星级酒店办酒席花费7万多元,给婚庆公司3万多元,首饰钻戒等3万余元,婚纱照6000元,婚服婚鞋大概5000元。蜜月旅行去的是马来西亚和新加坡,花费2万多元。
  孙静说,其实她个人不太在意结婚一定要办酒席,“但是父母还是更希望他们举行婚礼,觉得这是传统。办酒席为了满足父母的心愿。”
  在杭州某高校当老师的高琳玲,谈起她在2012年的 “马拉松”式婚礼,直说“‘婚不起’,真是‘婚不起’,把所有程序都走完,差不多像是被剥了一层皮”。
  “一开始就为花销发愁。”当时他们收入相对偏低,家庭资助有限,结婚主要靠两个人自己。两人粗粗做了一份预算,准备10万元左右搞定这桩喜事。
  喜事到头来并不全是喜悦。“累!”这是琳玲总结的第一个关键词,因为两人老家与工作地分属三省,3个月里,小两口分别跑了山东日照、陕西咸阳、浙江杭州三个地方,光单趟就要4000公里。而且在山东老家和杭州各走了一趟婚庆常规程序,在陕西则按当地风俗在村里热闹了几天,都不是省事的活。
  第二个关键词自然就是“贵”。光杭州摆的15桌婚宴就花了6万多元,再加上5万元的烟酒、近2万元首饰、亲戚来杭州参加婚礼加游玩的近3万元接待费,最后跑完这场婚礼“马拉松”,小两口整整花了21万多元钱。
  “相当于我们两个人不吃不喝一年的收入!”在结婚过程中,两人找朋友借婚车、没有买钻戒,一再告诉自己要省一点再省一点,但是另一方面,“毕竟一辈子就结这么一次婚”、“不体面的话,亲戚、朋友、同事难免说闲话”等声音一再充斥耳边,最终,两人的支出一次次超出预定范围。
  结婚时如果将婚房算在内,成本就会更高。在北京一家传媒公司上班的王爽今年27岁,来自河北邢台农村,已在北京生活了11年,老公也是河北人。王爽2010年在河北农村老家结婚时,包括在农村自建的房子在内,总共花费35万左右。在农村自己家办酒席6万多元,三金1万元,彩礼3万元。谈到当年蜜月旅行去了哪儿时,王爽叹了口气:“没有蜜月,因为要挣钱。”
  据网友计算,中国人的结婚成本30年来增长了数千倍。在高昂的婚恋成本之下,年轻人结婚方式选择的两极分化日趋明显。一部分人选择啃老,另一部分则直接选择裸婚。
  “结婚钱父母出”已经成为很多新婚夫妇应对巨额花销时的首要选择。近年有关统计数据显示,近一半新人结婚费用的20%至60%来源于父母支持;其中更有14%的新婚青年,其结婚消费的80%至100%靠父母资助。
  有网友感慨:爷爷娶奶奶只用了“半斗米”,爸爸娶妈妈只用了“半头猪”,而我结婚却要了爹娘“半条命”!
  “当结婚逐渐成为一种奢侈,应该引起整个社会的警惕和反思。”有网友指出,面对暴涨的结婚成本,年轻人结婚要量力而行,有什么条件就结什么条件的婚,爱情不需要盛大的婚礼来证明,“瘦婚”、“裸婚”都是可行的;家长也不要盲目攀比,毕竟家庭和睦不在于一时排场,不要因为一场婚礼而给新人增加沉重的负担。爱情珍贵,但婚姻不该真贵。
  买房:年轻人最沉重的梦想
  在北京许多地铁车厢内,总能发现五颜六色的售房传单。这些轻飘飘被踩在脚下的纸,成为压在很多年轻人肩上最沉重的梦想。
  高房价之下的许多北京普通年轻市民,要买房也得走父母资助和将来自己还贷这条“必经之路”。
  孙静说,他们两口子虽然都是北京的,但住房条件并不是很好,房子不大,还要跟父母挤在一起住,所以孙静更希望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住房。他们最近在申请北京石景山和门头沟地区的自住型商品房。
  孙靜更希望能申请到门头沟的房子,因为那里的房子比较相对便宜一些,二居室大概200万。她说,将来如果中签,房子的首付肯定是需要父母帮助,然后自己还贷。
  杨凡今年32岁,山东人,在北京已经有10年了。杨凡说,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在北京有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但高高的房价一直让他望而却步,直到北京市出台自主性商品房政策后,杨凡看到了希望。
  杨凡是第一批申请自住型商品房的人员,更幸运的是,在2014年6月他中签了,房子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四环与五环之间,22000元/平米,总房价160万元。房子的首付款大部分由家人承担,小部分自己承担,剩下贷款自己负担。杨凡现在每月还贷4000元,“自从开始还贷以后,明显的感觉什么都不敢买了,生活的品质也降低了,不敢任性花钱了,买东西只注重价格便宜和性价比。”
  虽然房子给杨凡带来不小的负担,但他认为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他终于不用在北京“漂”着了,将来也可以把父母接过来住。
  “2016年6月30号,我就可以拿到房子的钥匙了。”杨凡很得意。
  在北京赚钱 回家乡买房
  还有一些年轻人从家乡来到北京打拼,最大的愿望便是在北京赚到足够的钱,回家乡买套房子。
  对于是否考虑在北京买房,王爽的态度很明确:“依我们的收入水平来说,北京的房子实在是买不起。”她想着在北京跟老公辛苦几年,将来回河北邢台老家买房。“在老家买房也大概需要五六十万,首付大概也得需要二十多万,还得让父母帮助,剩的钱贷款,将来自己还贷。” 说到这里,王爽有些惆怅。
  陈晨是一家主营高校教材教辅的小型连锁书店店长, 2012年从河北邯郸老家来到北京淘金。“工作上的热情很大一部分来自买房子的愿望,现在每个月差不多能存2000块钱,我准备五年之内在老家买一套至少100平方米的房子。”2013年时陈晨给自己定下了目标。
  张庭跟陈晨有着相似的想法。“在北京买房子?我连想都不敢想。”张庭2013年3月在重庆垫江老家的县城买了一套100多平方米、总价50万元的期房,首付30%,未来10年每月要还4000元的贷款。
  买与不买之外,还有第三种选择
  在房子这座“大山”面前,毛峰决定绕道而行。他说,即便每月要付几千元的租金,也不会考虑买房子。2011年,毛峰毕业那年,北京五环内的房价就已经涨到3万多元一平方米,“我觉得以我的收入不可能买得起房子,从此不再想这事,也不焦虑了。”
  “买不买房,归根结底还是钱的问题。但除了父母赞助,年轻人哪儿来这么多钱?”他的圈子里,父母代付首付的现象挺普遍。毛峰却说,基于家庭的经济能力,他不会接受这种做法。“我也不羡慕用家里的钱买上房子的人,只有用自己挣的钱买了房子,才有成就感。”
  “按揭像个黑洞,我不想让自己的生活乐趣和享受都掉进去。”没有房贷的负担,他本人是各种聚会的常客,还不时买票观看现场演出,或是听上几场音乐会,“日子过得很滋润”。
  毛峰坦言,“不买房”的选择确实不是主流。他毕业留在北京的同学们,大都把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视作必须。他的家人也说,既然在北京工作,还是应该在合适的时候置一处房子。
  近期,中国社科院的调查报告显示,如果要背沉重房贷,过半90后大学生或职场新人宁愿不买房。若有一笔相当于住房首付款的资金,超过一半的受访者会选择创业,或做更有成就感的事情,而不是买房。
  房价高、收入低、不愿房贷压力影响生活质量、家里有钱不缺房……这些,都可能成为90后们不买房的理由。也许,买房不再成为年轻人最为重要的人生选择,如果有钱,他们更愿意创业,或者做其它有成就感的事。
  养家:“老奴”+“孩奴”
  在全面迎来“421家庭”的今天,养老又养孩的压力,着实给当代青年出了一道难题。
  在国内一些知名网站的育儿论坛,很多年轻爸妈都在“晒”自己抚养孩子的成本,每月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除了必要的衣食住行类支出外,还有婴儿写真、保姆开支、幼儿园学杂费、早教课和补习班等额外费用,越来越多的年轻家长感叹抚养孩子已成了“甜蜜的负担”。
  王爽有一个三岁的女儿,在河北老家由父母帮着带。“在老家会省很多,像孩子一年的幼儿园的学费大概是2600元,每月再给父母1000元的生活费。”等孩子将来再大一点,还要给她报一些兴趣班,这又是一笔不小的开销。王爽说:“现在父母身体都健康,还能帮着我,给我减轻了不少负担。所以我现在最担心父母生病,如果父母一病,将面临更多的问题,所以我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老人健康,自己能在北京多挣点儿钱。”
  王爽笑着说:“以前买东西的时候,只要价钱不是特离谱,喜欢就买;现在买东西基本就是网购了,只挑实惠便宜的买。”
  小王和妻子几年前从湖北到广东惠州工作,已事业有成。作为家里的独子,他非常牵挂老家的父母。
  他说,因老婆也是独女,婚后就一直想着把双方父母接到惠州来一起生活,因种种原因一推再推。现在儿子快两岁了,工作生活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可是老人的年龄也越来越大,一方面是养老的精神压力,一方面是养儿的生活现实窘况,上下两代的压力让他疲惫不堪。
  和小王一样,如今在中国的许多大城市里,独生子女们将不得不面对父母的养老问题。他们不仅有“养不起小孩”的忧虑,还要直面“养不起父母”的危机。他们的日子过得紧巴巴:不太敢去旅游,因为开销太大;看着商店里的贵价货很喜欢却不敢买,因为手头缺钱……
  专家:政府和社会应“替儿女尽孝”
  时事评论员曹景行在接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采访时表示,社会要负起责任而不只是让年轻人来承担照顾父母,首先应该延长有工作能力的老年人的工作时限,而不应该一刀切地实行所谓退休制度。同时,需要发展完善的社会保险网络,完善社会服务机制。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唐钧认为,中国社会仍然要提倡“孝文化”,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主要是体现在精神文化和伦理道德的层面上,因为子女对老人的“精神慰藉”,是别人无法替代的。在物质层面上的家庭保障,必然要逐步为社会保障所取代,这就是要由政府和社会来“替天下儿女尽孝”。(半月谈网记者王静,综合人民网、新华网、中国青年报、广州日报报道)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
发表于 2015-5-4 18:01 | 只看该作者
“替儿女尽孝”,中国特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5-5-4 18:26 | 只看该作者
穷小子就不结婚了,就是结了婚,孩子也养不起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5-5-5 08:56 | 只看该作者
婚姻成本:从“半斗米”到“半条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5-5-5 09:09 | 只看该作者
房价降下来可能好一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12-25 15:57 , Processed in 0.031648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