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刀锋 于 2015-4-30 17:26 编辑
2015-04-29 牛国栋 山东画报
1897年,德国强行侵占山东胶州湾一带,并于次年强迫清政府签订《胶澳租借条约》,将整个胶州湾及其周围地区据为“租借地”。胶澳,即今青岛胶州湾沿岸一带。德国人从此开始按照欧洲城镇的建设理念规划布局,大兴土木,官署大楼、府邸别墅、教堂、洋行、医院、学校、车站、码头等纷纷建立起来,欲打造其在远东的“模范殖民地”。下面这组图片,大概是一百多年前德国人拍摄制作的明信片,有很多是实寄片。笔者选取了一些至今尚存的历史建筑的旧影,使读者抚今追昔,遥想当年青岛始建之初的景象。
总督府旧址
原为德国胶澳总督办公地。胶澳租借地的最高行政长官是德国任命的“总督”,中国人最初称其为“提督”。该建筑位于青岛老城的中心,依山面海,由德国设计师拉查鲁维茨设计,德国人马尔克建筑。始建于1904年5月,1906年4月竣工。建筑主体高20米,分五层。底层作为基座,用粗大的蘑菇石砌筑,敦实厚重,以上为高达两层的花岗石矩形壁柱和变形的爱奥尼克柱头。屋面配以高耸的蒙莎式层顶,挂红筒瓦。楼前为广场,通过中轴线上的宽阔道路与海岸线相连,突出了这幢行政建筑的雄伟和庄重的格局。
1914年,日本借一次世界大战之际从德国人手中抢夺青岛,这里遂成为日军守军司令部。1922年12月,北洋政府收回青岛,这里成为胶澳商埠督办公署。1929年之后这里一直作为青岛市市政府办公地。直至1992年,市政府东迁,这里成为市人大和市政协办公楼。1996年,此建筑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德国胶澳总督官邸旧址
习称提督楼,俗称“石头楼”。1905年-1908年建于信号山(旧称石头山)下,最初的用途是德国侵占青岛时期的德国胶澳总督官邸。由德国设计师拉查鲁维茨设计。
1909年至1911年5月,胶澳总督奥斯卡·冯·托尔伯尔在此居住。1914年秋,日本强占青岛,这里成为日本青岛守备军司令部官邸。1922年北洋政府收回此楼,成为胶澳商埠督办官舍。1934年,这里改作“迎宾馆”接待政要。汪精卫、宋美龄、宋子文、蒋经国都曾来此居住。
解放后,这里成为青岛最早的国宾馆,接待一年一度的国际儿童夏令营。1957年7月至8月间,毛泽东及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曾下榻于此,并在此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现在还保留了毛泽东当时住过的房间和卧床等摆设。如今,这里辟为胶澳总督楼旧址博物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德国人监狱旧址
也称欧人监狱,始建于1900年前,系一座欧洲中世纪古堡式建筑群,也是全国现存最早的殖民监狱旧址之一。由“仁、义、礼、智、信”五座监房和一座工场组成。主体建筑高两层,红砖垒砌,窗户极小,都装有铁栅。建筑一端建有与主体相连的圆尖型塔楼,为全院最高点,塔尖高耸,内有47级螺旋楼梯通向塔顶,看守人可在塔顶监视整座监狱。其余建筑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所建。日本军占领青岛时期,监狱的北墙下还修建有钢筋混凝土的碉堡。1897年至1914年为德国关押非中国籍人犯的监狱。解放后直到1995年以前,这里一直是青岛看守所。
如今这里辟为德国监狱旧址博物馆,展览运用建筑、图文和实物展示青岛自1891年至1949年司法历史沿革状况,运用硅胶仿真人像、幻影成像、平面投影等现代展示技术,逼真再现这座监狱当年情景的《青岛德国监狱旧址历史场景复原陈列》。2004年12月,青岛市人民政府将其定为青岛市法制教育基地,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德国海军第三营营部旧址
这是当时德国驻青岛海军第三营营部,是德军在青岛的主力部队,建于1899年,建在胶澳总督府旁,担负有卫戍的任务。八国联军侵犯北京的时候,第三营一部分官兵乘军舰自海上抵天津港去北京参战。
与杀气腾腾的侵略者迥然不同,这座楼房更像一座温馨的别墅。德国文艺复兴式样,砖石木结构。楼房正中是宽敞的厅堂和木楼梯,书房、交谊室和客厅设在一楼南侧,西面是餐厅,北面是厨房和餐具盥洗室。二楼有三间卧室,一间宽大的衣帽间及更衣室和浴室。屋面为哥特式陡峭的尖顶,也没有其他德式建筑惯用的老虎窗。主立面南向,中部凸出墙面,入口右侧的房间外有两层木架外廊挑台,除了观景之用,也为这座质朴厚重的建筑添了几分轻盈。
中国政府收回青岛以后,这座楼房移交胶济铁路局使用。1923年改为青岛铁路医院的前身青岛诊疗所,后来又成为铁路中学学生宿舍。铁路中学在四方建了新校舍迁走后,这里一直由铁路局使用,现为铁路分局招待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