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岛的历史悠久,青岛市建置才百余年,在前二三十年里,青岛是德国殖民城市,据记载:“1922年12月10日中国鲁案善后督办王正廷、会办田中玉、山东省省长兼胶澳商埠督办熊炳琦与日本司令官由比光卫、民政长官秋山雅之介在总督府举行交接仪式。自1897年德国侵占胶洲湾统治青岛17年后,日本又对青岛进行8年的军事统治后,中国政府恢复青岛行使主权,结束了德国、日本对青岛历经25年殖民统治,青岛终于回到祖国怀抱。 ”德国人就这样离开了青岛,给青岛留下了很多工厂、建筑、街道等,还给青岛留下了马牙石“波螺油子”路 。
胶东路是青岛人嘴中货真价实的“波螺油子”建于1924年前后东起莱芜二路莱芜一路交汇处、西至热河路。因胶东路地势特殊两头高中间低谷(苏州路、无棣二路)它是连接无棣一路——无棣四路、苏州路、热河路、胶州路唯一的通道、也是青岛唯一两头高中间低、路面窄、上下坡陡弯急马牙石(波螺油子)路面的S型路.胶东路坡度较大又有几个急转弯,机动车难以通行、自行车上坡无法骑行、下坡骑行太危险、只有步行、是青岛最曲折、落差极大的一条路、自西向东有九处拐弯、其中一处近360度、再加上近10几米落差、人们只有步行。
青岛的马牙石“波螺油子”路建于德国占领时期的19世纪末,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青岛的马牙石“波螺油子”路是由很多方形石头铺垫而成的,现在市区仅余十几条僻静的小巷尚有遗存,以往整个城市随处可见的马牙石路在波螺油子位于胶东路,这条由马牙石铺就的呈扭曲转盘形状的路,宽约5米,形成于青岛开埠初期,当时属即墨仁化乡,以胶州路、热河路坡顶为分界,西侧是大鲍岛村,北侧是小鲍岛村。那时的“波螺油子”只是一条羊肠小道,下沟上崖,贯穿东西,弯弯曲曲地通向伏龙山顶。现在的苏州路就是当时的沟底。当时,莱芜一路十分僻静,热河路却是当时重点规划的交通要道,道路两旁有不少洋楼,连接着两条路的就是“波螺油子”。德国人似乎顾不上开发这地方,一直保留着荒草、小路、流水的风貌。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后,修筑了几十条马路,其中在热河路与莱芜一路之间的是一条自南而北的喇叭口大沟,即波螺油子的雏形,但也仅是胶东路连接热河路的一条羊肠小道而已。1914年日本侵占青岛后,这条喇叭口大沟依然存在,1922年王正廷、熊炳琦代表政府收回青岛主权以后,沿地势修建了苏州路、莱芜一路、莱芜二路等数条马路。大约1924年,波螺油子铺上马牙石,从此进入青岛百年老路行列,并在扭曲间将胶州路、热河路、莱芜一路至四路等几条路连接了起来。它的名字叫“波螺油子”,“波螺”即海螺,其内部绕轴呈盘旋状,这条道路与其颇有几分神似,我们小时候见到的波螺油子,已经成了“油子”老路:地面马牙石被无数行进的鞋底磨得滑溜,特别冬天雪地结冰加上“S"型急转给路边住户、上班双职工行走带来极大不便。2001年青岛东西快速路第一期工程铺设地下管网,建筑工人拆掉了历史悠久的“波螺油子”和“波螺油子”的马牙石路,这条特色街巷成为历史,永远封存人们的记忆里 .
尚存的马牙石路约有10条,德县路(中山路至天主教堂路段)、福山支路、鱼山支路、太平角四路、芝罘路 (靠沧口路一侧)大连山支路、苏州北路嵩山之路、金口一路和金口二路之间、黄县路靠近龙江路等,德县路长200米,宽约七八米,是现存不多的马牙石路中宽度和长度最大的,也是其中最富盛名的。据专家介绍,德县路始建于20世纪初的德占时期,距今已近百年;山支路长百米有余,宽4米左右,历史在80年以上;太平角四路长约80米,宽近4米,历史不详;芝罘路长不足50米,宽约5米,建成于德占时期晚期;鱼山支路是其中建成最晚的一条道路,约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理应保存下去!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