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台湾路电鱼 于 2014-11-28 09:27 编辑
海域西侧坡型礁石及海预宾馆大坝,阻挡行进的涌浪会产生反射流,涌浪越大反射流越大。
台湾路黑色“11.26”之后,泳友们都感到困惑、那些在此地游泳十多年的老泳友觉也得不可思议:岸边的海流为什么会这么大?
这个问题问得好。
“11.26”当日天气多云,气温14℃,西南风4级;的海况参数是高潮时间04:20、潮高4.2米,低潮时间11:37、潮高-0.1米,预报浪高1.2米,预报海水温度14.2℃。这样的海况,按常理和经验,没遇到岸边出现偏东大海流的现象,下海游泳的安全风险还是可控的。
首先从台湾路海域的地势、以及对岸边海况的影响说起。
台湾路海边是一个呈马蹄形的小海湾。往远处看,东边是小麦岛岬角,西边是燕儿岛公园岬角,与这两个岬角相连的是大片的礁石,地势异常复杂。退大潮的时候,可以清楚看到礁石有高有低、一直延伸淹没到水下。
海域西侧“海预宾馆”大坝修建以后,把原有的台湾路海湾分割为较大(现在的台湾路海边)和较小(现在的阳光佳日酒店前面海边)两个部分,改变了台湾路海域原有海况的运动和变化规律,海上有大浪、或暗涌时,经常出现复杂的回旋和反射流。这是海浪较大时海域西侧出现“惊涛拍岸”景观的根本原因,也是海浪较大时岸边会产生一股较强的自西向东海流的原因。
“海预宾馆”大坝修建以后,分割了原来的海湾,改变了海域原有的运动规律。每逢海上有大浪时,大坝便出现惊涛拍岸的壮观。与此同时,由于大坝是东北向西南方向,当大涌浪撞击大坝后生成的强大发射波会向东行进,因此在岸边形成一股巨大的向东北方向的回旋流。
这个判断经过多年和多次大涌浪海况验证,常年下海游泳的泳友都有过亲身体验,只是没把岸边偏东大海流的成因与海预宾馆大坝的影响联系起来罢了。
其次是潮汐流的影响。
按照潮汐预报,当日高潮时间04:20,早晨6:40下水,潮汐流的方向是由西南向东北流动;“11.26”又是是农历的十月初二,正值天文大潮,潮汐流恰好处于强度较大的时段。
三是风的影响。
当日西南风4级,较大涌浪在西南风的推移下,海面表层形成由西南向东北行进的风流。
涌浪冲击海预宾馆大坝产生偏东反射流、农历初二大潮汐引起的偏东潮汐流、以及西南风形成的偏东风流,三种因素综合叠加,形成岸边偏东海流异常增大就不足为奇了。
不能不提及,在“11.26”中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即较低的海水温度严重制约了泳者的游速。
11月26日已过“小雪”节气,在青岛已是标准的冬天。当日预报海水温度14.2℃。按照全国冬泳协会编辑出版的《冬泳》一书的定义,这个海温属于冬泳中的“冷泳”等级(水温10~15℃)。
坚持冬泳的朋友都知道,水温低的时候,人的血管受到冷刺激而发生收缩,供血受限,造成肌肉紧张和关节麻木,游泳动作变得僵硬、动作的频率变得缓慢,游泳的速度必然随之降低,适应和抵御海浪颠簸和海流冲击的能力必然随之减弱,被动地随波逐流则不足为怪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