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34|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你还在盲目输液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5-23 06: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前几天,一位患者家属打来电话,希望我们能请专家详细解读一下盲目输液有哪些危害。她说老伴几年前得过脑中风,之后就特别担心复发,每年都要去医院打点滴,疏通一下血管。尽管这位患者家属知道输液不能疏通脑血管,而且滥输液还有害,但就是不能说服老伴。为了帮助这位患者家属说服她的老伴,让更多的人了解盲目输液的危害,我们特请专家撰写此文。



  危害一: 不良反应发生率高

  

  人们总以为输液最省事、最保险,可是对输液的安全性却很少有人关心。调查发现,95%以上的人不知道滥输液及不安全注射的危害,70%以上的输液为不必要的输液。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2012年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统计显示,静脉注射导致的不良反应占56.7%,中国安全注射联盟统计出我国每年因不安全注射导致死亡的人数在39万以上。

  解析:口服药物经过胃肠道吸收,将身体不需要的或是有害的物质过滤掉,然后才进入肝脏代谢。经过这一过程后血药浓度降低,进而降低了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静脉输液不同于口服、皮下注射、肌肉注射等给药方式,药物不经过人体天然屏障的过滤而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疗效更直接、更快,但发生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的几率相对更高,而且更容易产生耐药性。

  药物口服后,在人体有一个吸收的过程,发生不良反应时可以洗胃;皮下、肌肉注射的药物,其吸收也需要一段时间,因而给急救创造了条件;而输液时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体内药物浓度瞬间达到最大值,不良反应当即发生而且凶险。

  

  危害二: 输液微粒可堵塞微血管

  

  由于人体最小的毛细血管的直径只有4~7um,经常输液会使药液中超过4um的微粒蓄积在心、肺、肾、肝脏、肌肉、皮肤等毛细血管中,长此以往将会导致微血管血栓、出血及静脉压增高、肺动脉高压、肺纤维化并致癌。微粒堵塞还会引起局部供血不足,组织缺血、缺氧、水肿和炎症、过敏、肉芽肿等。

  临床应用发现,很多中药制剂因其制备工艺差异大,成分复杂,很多成分属天然大分子物质,且中药的各成分溶解度不同,较易形成不溶性微粒,阻塞毛细血管引起超敏反应。

  解析:任何质量好的注射剂都达不到理想的“零微粒”标准。输液微粒是指注射液在生产或使用过程中,经各种途径污染的微小颗粒杂质,其粒径在1~50um,是肉眼看不见、易动性的非代谢性的有害粒子,这也是静脉输液最大的危险因素。输液中的微粒有随空气进入输液的尘埃粒子、切割安瓿产生的玻璃屑、输液器具携带的微粒、生产过程中加入的活性炭颗粒以及药物结晶等。北京某医院检查“吊瓶”发现,在1毫升青霉素加入50%的葡萄糖药液中可检出粒径2~16微米的微粒542个。1毫升药液中含有这么多微粒,那500毫升药液中就会有20万个微粒。

  危害三: 增加感染增大副作用

  

  输液过程中如果消毒不严、操作不规范、输液污染等,可引起交叉感染。每年全世界数以百万计的病人遭受院内感染,并有数万人因此丧命。

  临床发现,“吊瓶”中加入的药物越多,其毒副作用就越大,而且微粒剧增。“吊瓶”中如合用7种药物,其毒副作用就会增加50%以上。有些药物配合不当,进入血管可发生化学反应性沉淀。例如氨苄青霉素与去甲肾上腺素联用,可呈现棕色沉淀;如果大量输注维生素C,可出现中毒反应。

  解析:静脉输液感染包括与导管相关的感染,如穿刺部位或与导管相关的血液感染,与输液管路有关的感染或污染。输液器具、输入的液体、输液部位的皮肤以及护士的手等被污染时均可导致交叉感染。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收起 理由
天中道公 + 2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4-5-23 09:37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回头作好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盲目输液的危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4-5-23 18:15 | 只看该作者
科学治疗,合理用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4-5-24 10:21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4-5-25 11:45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提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11-30 08:45 , Processed in 0.029482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