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46|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青岛人的街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5-28 09: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街里”这个名词,流行于清朝末年至上世纪80年代。上点年纪的人大多都记的一首儿歌:“一二一、一二一,爸爸领我上‘街里’。买书包、买铅笔,到了学校考第一!”这个“街里”其是就是指的栈桥外中山路。
青岛人又为什么将中山路叫街里呢?这还要从晚清时期说起, 1892年满清政府登州总兵章高远率四营官兵移驻防青岛,1893年青岛栈桥建成时,又修了一条不规则的土路,就是现在的太平路。清朝光绪23年(1897)11月1日,德国政府借口山东省发生的“巨野教案”,派舰队侵入胶州湾,11月13日凌晨,德海军陆战队官兵在炮舰的掩护下,在青岛强行登陆,章高元胆小避战自撤沧口,清政府屈辱求和,1898年3月6日,清政府被迫与德国签订了《胶澳租借条约》(又名《胶澳租界条约》),租期99年,德国侵占青岛后不久,在太平路铺装了沥青路面。修整后以德皇威廉将其命名为威廉街,从威廉街海边向北往里的繁化区域都是“街里”。当然,出了繁化区再往里过去都叫村、镇,如:青岛村、东镇、西镇、四方村……等。各村、镇的人到中山路去购物、看电影、听戏、耍风景等都说是上“街里”去玩,“街里”也就是威廉街以里。
2#
发表于 2014-5-28 09:55 | 只看该作者
阅读分享好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4-5-28 09:59 | 只看该作者
“街里”的发展
    90年代中山路北段的海滨食品商店开业
1979年进入“一百”业务科工作的丁勇,对当时的中山路商业街有着深刻印象:中山路无论什么时候,都是人头攒动。那时的商业网点非常少,普通商店里的商品种类少,牙膏、肥皂等生活日用品时常断货,像郭良胜那样等上半年才买上一口大号铝锅的事不稀罕。
     1990年7月,中山路北段的海滨食品商店二楼刚开业,尚建辉站在自选商场内,盯着进出的顾客,作为柜台组长,他担心顾客往衣兜里塞商品。仔细观察了半天,尚建辉感觉自己的担心有些多余,因为进来看景的顾客很多,但真正到收银台交款购买的人却不多。作为青岛较早一批真正面向普通市民的自选商场,开业第一天虽然引起很大轰动,但当天的经营额“雷声大,雨点小”。
      30年前,中山路上的国营商店,长长的柜台里摆满各色商品,市民从城市的各个角落涌到这条数百米长的街道上……如今,青岛处处有“街里”,特色迥异的商店“涌”到市民的家门口。从全城人汇集一街,到商店遍布全城,两种反方向的消费场景折射出岛城商业的巨大飞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4-5-28 10:34 | 只看该作者
街里、卡子门,老青岛最著名的地标。

“卡子门”系沧口板桥坊附近,日本人和国民党军队都曾在那里设卡,检查进出青岛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4-5-28 10:4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4-5-28 10:53 | 只看该作者
任春海 发表于 2014-5-28 09:59
“街里”的发展
    90年代中山路北段的海滨食品商店开业
1979年进入“一百”业务科工作的丁勇,对当时的 ...

拜读分享好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4-5-28 12:2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11-14 20:41 , Processed in 0.030169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