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快乐老头 于 2013-1-11 17:53 编辑
在步入新年前夕,中国冬泳网开辟了“冬泳网2012网上文化节”专栏,共有冬泳知识、冬泳文化形式、猜谜、智力大挑战、关于冬泳网、冬泳产品文化、红酒文化等七个栏目。其中,有一个题目是这样的:以“十多年来我和不游冬泳的同学、朋友有什么不同?”写一篇文章(要求字数在1500字以上)。我没有多大心思参与评奖得分拿奖品之类的活动,但这个题目还是很有意义的。于是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了游冬泳和不游冬泳的人比,有什么不同。 一、身体健康状况不同。 我是2003年10月初开始游冬泳的,至今已经是第十个冬季了。当然,说是游冬泳只不过突出一下冬泳,其实一年四季都在坚持不懈地游,根据水温调节游泳距离。健康状况不同,是游冬泳前后的自我比较来说的。 2002年底单位统一组织职工体检,我查出了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低端血压95到100,高端145到150多。同时,血脂、血糖、尿酸、胆固醇、胆红素等六项血液指标超标。我按照医生的嘱咐吃了半年药、控制饮食,2003年7、8月份又复查,没有任何好转。 正在我极度郁闷之时,单位一位年龄比我大的游冬泳的同事对我说,跟我去游泳吧,保证你半年见效。游冬泳是可以强身健体,我只是听说没有实践过。我想,既然身体状况都这样了,肉不能吃酒不能喝,夜不能熬重体力活不能做,不如死马当成活马医,就答应了。 改变身体健康状况成了我游冬泳的动因。开始游冬泳以后,什么药都不吃了,也不检查身体了,以至于忘了自己曾经有什么病,几年时间内每天唯一记住的是一以贯之地坚持游泳。2007年6月,我因声带息肉手术住院,又因咽心反应转到心内科,几经全面检查以后,得出结论:运动员心脏,血压和血液指标完全正常。现在的我比开始游冬泳时年龄大了十岁,健康状况比十年前好,肉随便吃酒照样喝,没有一点不良反应,让很多同龄人或年轻人羡慕不已。我表示一定要游到身体不能游了为止。 二、各种承受能力不同。 众所周知,游冬泳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提升人的毅力、意志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冰天雪地数九寒天,一般的正常人都会不由自主地往暖和地方钻;睡在被窝里的人总会找若干理由,在温暖的被窝里多呆一会儿。所有的人时刻都想,远离使人感觉到寒冷的地方和物体。唯有冬泳爱好者,最喜欢挑战严寒极限,在冰河上掏个洞也要下去比划几下,让身体经受冰水的刺激,调动和刺激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脊椎系统的功能,增强对环境刺激的适应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冬泳对身体的好处,是在不懈的坚持中实现的。所以能够坚持冬泳,或者说冬泳人与其他人的第一个不同点是需要毅力。冬泳如果不坚持就会功亏一篑,只有坚持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少朋友就是因为坚持不够,就没有感受到冬泳的好处。冬泳人的第二个不同点,就是要有不怕冷的顽强的意志力。当你在寒冷的冬季,在泳池边脱衣服时需要勇气,穿上泳装要往下跳的瞬间,那是确实是需要意志力的。第三个不同点,是通过冬泳心理承受能力得到大大提升。面对常人难以承受的寒冷,冬泳人能够坦然地脱去衣服,跃入冰冷的水中,没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是不可能完成入水前的一系列动作的。第四个特点御寒能力大为提高,游冬泳的人一般穿得比没有冬泳的人要穿得少些,在寒冷的地方呆着,也不惧风寒。 三、交往联谊圈子不同。 冬泳以前,交往的圈子仅限于同学战友影友,以及单位的同事。这些圈子的成员,因平时各忙各的事,根本不可能每天都见面,久之关系情感淡漠是必然的事。我就觉得“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只有相同的爱好、共同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才能把人团结到一起。同学战友一年半载能见一次面,就非常不错了;影友能够一个月或一个季度能见一次面,也是很幸运的事了。 但是,我们泳友每天见面是必须的。坚持冬泳的人,一旦有了自己的游泳习惯和规律,那是一般很难改变的。比如,我们在三水厂游泳池晨泳的,就占了冬季三水厂游泳人数的一半以上。我们以三水厂晨泳的泳友为主体,组建了“豪信泳友俱乐部”,绝大多数会员每天游泳都要见面,隔个十天半个月就要聚会一下。泳友们在聚会中,感受的是冬泳人追求健康快乐的心态,以及无忧无虑无所畏惧的健康生活——真是其乐融融呀! 四、日常生活方式不同。 游泳使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早上起来,不知不觉就到上班时间了。现在早上比以前稍微早点起来,做了早餐带上去晨泳,游泳后上班还提前到办公室。只要在绵阳,每天不变的就是游泳。在我的心目中,游泳的待遇跟吃饭睡觉一样重要。游泳后期身体好了,精神状态好了,业余爱好也多起来。游泳摄影写日记,有几大爱好天天陪着,多高兴多充实呀! 我觉得游泳虽然要花钱,但游泳后不得病少得病,等于是用医院的钱来锻炼身体。再就是我们这些晨泳的,每天早上要早起锻炼身体,晚上必须要早睡。早睡就意味着,不能参加什么卡拉OK歌霸会、夜啤酒到深夜,这类对身体有害无益的活动。早睡早起身体好,这是众所周知的良好生活习惯,也是我们这批坚持晨泳的冬泳人特有的生活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