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毛泽东的三封信看宣传艺术 ——谈解放战争初期的新闻报道 (成一/中国记者)
解放战争前期报道,有一个演变的过程。毛泽东的三封信,很能说明这一演变的来龙去脉。 第一封信:
建议暂停播发磨擦消息
第一封信是全面内战爆发前34天,毛泽东给新华社、《解放日报》代社长兼总编辑余光生的信:
光生同志:
从二十三日起,磨擦消息暂时停止广播,惟报上仍可登载一部分。对马歇尔声明如写评论,请送我一阅为盼! 毛泽东 五月二十二日
此时各地战事仍然此起彼伏,为什么暂停报道?这要从当时的形势与我党的决策谈起。这年1月,国共双方达成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接着美国特使马歇尔来华调停军事,成立了以马歇尔、陈诚(后张治中)、周恩来三人委员会,谈判相关问题,并在北平组成军事调处部,先后派出40多个执行小组,到各地调停军事冲突。饱受战争苦难的中国人民,从而看到了和平的希望。可这时候,蒋介石玩弄阴谋诡计,在和谈掩护下调兵遣将,四处进攻解放区,特别是东北,他调来40万大军东攻北进,先后占领了本溪、安东(现名丹东)、四平、长春等大片土地,形成了“关内小打,关外大打”的局面。到了5月中旬,马歇尔因战事扩大,调停受阻,发表了一份对国民党当局颇有微词的声明。蒋介石一方面因占领长春,部队需要休整,同时为了“顺应”马歇尔,宣布东北停战一周(后延续半月、四个月),这又给人们一线和平希望,连有些民主人士也有点喜色。这时候,新华社的报道是依然如故,还是适应形势、顺应民意而有所调整呢?毛泽东的这封信,就是因势而做出的调整。这不仅体现了我党的和平主张,而且向人民表达了我党忍让态度与和平诚意。从这封信到解放战争开始的34天,我们报道重点是,宣传全国人民要求和平、要求美国政府撤军(当时美军在上海、青岛、天津、北平、秦皇岛等地有九万之多)并停止援蒋内战的呼声,宣传我党我军严守各项协议的事实,同时宣传谈判桌上的唇枪舌剑,给人们以警惕。这样,我们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在人民群众中得到了同情和支持,在舆论战线上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 第二封信:
部署解放战争报道的首份文稿
毛泽东的第二封信是解放战争开始的第四天,也就是播发解放战争第一条消息的同一天,全文是:
光生同志:
从现时起,凡各地蒋军向我进攻之消息,均请发表,并广播;因蒋口头说停战,实际在作战,我应发表新闻予以揭穿。本日《参考消息》中,《顽军侵占青州龙山两车站》《文水阎军占我孝义镇》等项消息请补发后播,并登报。
今日报纸头条新闻黄墨涵等名流,似在渝不在沪,说他们在沪是否有错,请加考查。
毛泽东 六月三十日①
毛泽东这封信语调虽平和,并没有大军压境、遍地狼烟的紧张气氛,却是部署解放战争报道的第一份文稿,新华社的解放战争报道起点的标志。从这天起,国民党军进攻解放区的消息滚滚而来,新华社经常是一天发四五条,甚至十几条,先是揭露其进攻中原,继而揭露其进犯苏皖(苏北、皖北)、陇海线、胶济线、同蒲线、平绥线和东北等地。所以战争中经常争论战争责任问题,而解放战争泾渭分明、没有争议,以后我公布蒋介石等一批人为战争罪犯,社会各界也均无异议。这又说明了因形势变化及时调整报道思路的成功。
按常例,国民党军大举进攻,内战全面爆发之时,《解放日报》、新华社要发表社论和评论,号召解放区军民奋起自卫,可是这次只字未发。到了8月上中旬,毛泽东写信给胡乔木:“请写一篇号召解放区军民起来粉碎反动派进攻的社论。目前亟需这样一篇社论,以利动员。”这篇社论经毛泽东修改于8月16日发表了,题目是《全解放区人民动员起来,粉碎蒋介石的进攻!》。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不仅是一篇动员令,还是一篇应战书。它一发表立即引起中外震动,有人甚至认为它是解放战争开始的标志。为什么50天后才发这样的社论?除动员人民的需要外,从宣传上讲,一是“火候”问题,把对方揭露得淋漓尽致,我取得有理有利有节地位,再投米下锅,适得其时;二是宣传重点转移,过去主要是揭露,今后要重视“应战”,所以这又是宣传报道演变过程中的一个转折点。
蒋介石发动内战面目清楚了,解放区军民奋起自卫的决心也有了,可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当时,国民党除拥有正统地位外,总兵力达430余万人,我只有120余万人,双方兵力对比为3.5:1。国民党接受了100多万侵华日军的装备,有美国大量财政、军事援助;我军除步兵武器外,只有少量刚组建的炮兵。国民党统治区有3亿以上人口,并控制着全国所有大城市、主要交通线和绝大部分工业;我解放区人口只有1.3亿,极少现代工业。加上两个月的战争,我虽歼灭了数万蒋军,但失去了中原、苏北、皖北等大片土地和上百座城镇。在这种形势下,人们关注的焦点已经不是“打不打”而是战争的前途问题了,也就是共产党能坚持多久?能不能取胜?这时候,毛泽东要宣传部长陆定一组织一批阐述我军必胜条件的文章。于是,陆定一亲自动手写了一篇《蒋军必败》的社论。
9月9日,在送审这篇社论时,陆定一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其中几句是:“在战争过程中,宣传上主要目标,为揭露美国,澄清同志中对美的各种幻想,已告光生同志,组织大批文章,从各方面和根本上(如民主主义等)来加以揭露,准备它六、八个月。当否?”
第二天,毛泽东看过社论后在陆定一信前批:“可用”,在信的后面写道:“不但澄清对美幻想,主要澄清悲观思想,指出必胜前途,这是目前的中心问题。”
《蒋军必败》社论于9月12日播发。由于它是从政治上论述蒋必败、我必胜道理的,讲得比较透彻,再加上发得适时,在人民群众中有广泛影响。
第三封信:
解放战争时期宣传报道指导思想
但是,从陆定一的信中可以看到他与毛泽东的宣传思路不同,他强调揭露美国,而且准备连续“六、八个月”;而毛泽东关注的是“澄清悲观思想,指出必胜前途”,并强调“这是目前的中心任务”。当时,这位宣传战线直接指挥者,并没有接受毛泽东的意见,既没有组织讨论,又没有作出安排,而是继续写了一篇揭露蒋介石假停战、真进攻的社论,内容侧重揭露美国“援蒋反共”政策。社论送到毛泽东那里,毛泽东给否定了,并给陆定一写了一封较长的信,这封信后来成了整个解放战争时期宣传报道的指导思想。全文是:
定一同志:
文章的写法宜改变,因为在解放区军民中,目前的中心问题,不是对美蒋的幻想问题,存在这种幻想的时期已经过去了。向军民描写美蒋怎么厉害,怎么凶,这在七月以前是必要的,七月以后则不但不必要,而且有副作用了。目前解放区军民心目中的中心问题是能否胜利与如何取得胜利,尤其在失了一些地方之后大家很关心。因此我们的文章与新闻立论之重点,不是说敌人如何压迫,如何凶狠,而是要解释敌人虽有二百师兵力,虽有美国援助,虽已经占去一些地方与还可能占去一些地方,但是有种种条件我军必胜蒋军必败。每遇一次胜利,即写一篇社论鼓励之,证明之;每失一重要地方即写一短文解释之,说只要歼敌,将来可以恢复。以上方针,请加考虑,并与乔木、光生商酌实行。至于为揭破美蒋欺骗,可借进攻张家口事件写文揭发,但归结仍应强调我军必胜,方不泄气。此文可作此项目的之用,但须加以改造。 毛泽东 九月廿七日
这次,陆定一接到信后,立即组织新华社、《解放日报》贯彻执行,宣传报道随即大为改观。首先是祝捷社论大批出现,如《向太岳纵队致敬》《平汉北线之捷》《平绥前线初胜》等,几乎每月都有四五篇,具体而生动地阐述了我军取胜的原因。二是集中突出地宣传我党我军的战略战术原则,其中包括《解放日报》社论《论战局》,新华社记者评战场形势的《刘伯承将军畅谈冀鲁豫战局》《聂荣臻将军谈张家口撤退》《粟裕将军谈两淮之战》和前线记者的《战场巡礼》等。这项宣传不仅使干部群众消除了疑虑,一扫悲观情绪,而且学了军事,增强了克敌制胜的本领。三是大张旗鼓地宣扬了英雄事迹,宣传人民群众支援前线的热情,展现出各个战场军民斗志昂扬,英勇杀敌的景象。此外,还连续报道被俘的蒋军军官,特别是高级将领谈蒋军的致命弱点,兵无斗志,尔虞我诈,矛盾重重和自己失败的原因,使人们了解国民党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真相。这样,我军必胜、蒋军必败的宣传全面展开了,宣传效果也充分展现出来了。
从解放战争前期报道演变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宣传报道一定要适应形势,而且要根据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墨守成规不行,“见事迟”更不行。新闻工作者,特别是组织指挥者的本领,首先是善于抓住变化着的形势,及时调整报道思路、报道重点。毛泽东是宣传大师,他指挥新闻报道的艺术,堪称典范。
2. 判断形势、调整重点,一定要关注民情民心,把握住人民群众的思想脉搏,并有针对性地适时予以回答。战争时期如此,和平年代也如此。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永远是新闻工作者的座右铭。
3. 宣传报道中有不同看法,甚至严重分歧是正常的,不可避免的。关键是要善于教育和等待。要承认贯彻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都要有一个理解、消化、实践的过程。解放战争后期,在新区政策、战俘宣传、城市接管等报道中都有异见,也都是在提高认识、纠正偏差的过程中取得成功的。
4. 我必胜蒋必败的宣传,实际上是胜利的宣传,鼓舞斗志的宣传,激励人们奋勇前进的宣传,实践证明它是正确的,所以成了新闻工作的永恒的主题。以上或许都是老话,但它是历史告诉我们的。
【注释】① 当时《参考消息》内容内外皆有,前线记者发来的蒋军进攻消息,不能公开发稿,均登于此刊;黄墨涵等在渝不在沪句,是毛泽东一向重视新闻真实性一例,他经常把发现的报道失实处,写信给报社领导,要其核查,错了即发更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