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70|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骑行技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19 09: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正确的骑车姿势是:上体较低,头部稍倾斜前伸;双臂自然弯屈,便于腰部弓屈,降低身体重心,同时防止由于车子颠簸而产生的冲击力传到全身;双手轻而有力地握把,臀部坐稳车座。
$ S$ I& w( n9 V2 q8 J3 S3 |0 c  1、自由式踏蹬方法:目前,一些优秀运动员大都采用自由式踏蹬方法。这种踏蹬方法,就是脚在旋转一周的过程中,根据部位不同,踝关节角度也随着发生变化。自由式踏蹬,符合力学原理,用力的方向与脚蹬旋转时所形成的圆周切线相一致,减少了膝关节和大腿动作幅度,有利于提高踏蹬频率,自然地通过临界区,减少死点。大腿肌肉也能得到相对的放松。但这种踏蹬方法较难掌握。6 P* g8 g* I) w2 ?' E' ^. ]
  2、脚尖朝下踏蹬法:其踏蹬特点是,在整个踏蹬旋转过程中脚尖始终是向下,这种方法踝关节活动范围较小,有利于提高频率,容易掌握,但腿部肌肉始终处于紧张状态,不利于自然通过临界区。
) v  j0 ^# ^3 ?! B, y8 c+ d  3、脚跟朝下式踏蹬法:脚跟朝下式踏蹬方法是脚尖稍向上,脚跟向下8~15度,这种方法在正常骑行中很少使用,只是少数人在骑行过程中作过度性调剂用力时才使用脚跟朝下式踏蹬方法。它的特点是肌肉在短时间内改变用力状态,得到暂短休息,达到恢复肌肉疲劳的目的。1 `5 B$ {; n" r1 w* Z" j
  转弯
( |6 d% f+ |+ _2 S! a% y: R% s  (一)倾斜法:车体为一线,往弯内倾斜。3 D1 j4 f+ D- u, Q6 D
  1、身体重心基于车上往弯内倾斜,人车保持同样的倾斜角度。
0 C! }/ l5 b9 p! r1 r8 ~/ W  2、伸直外侧的膝盖并且下意识的加点力度,就好象你要把脚踏踩下来似的(不过如果你真地把它踩下来的话可别找我们)。
) X# z# d1 Q( s. w; u- Y* _! n) |  3、用内侧的膝盖顶着横梁,这是一个调节你的轨迹的好方法,减少压力就可以缩小弯度。
) d# Z$ ~; H5 V+ \/ h  x' f! }      4、外侧的手稍稍拉起车把。4 t) m, i% w  d: `
  运用倾斜的两个好时机:1 s& |  j  y) P# z: e3 i) D8 r
  可以利用不太急的转弯处(少于45度)加速,可以清楚看到前方但不熟悉的弯处,湿沥青路上,倾斜的两个缺陷:
, o) B. h0 k' x8 L! H! B. Y  雨天,尽管这种转弯技巧能给你一个很好的牵引力,但是它的角度和重量的分配、安排不太利于湿滑路面;倾斜技巧没有相应的扭转来得灵敏。9 v3 V! w' g$ S( v3 ]
  (二)把向法:车子保持直立些,身体往弯内倾斜。
7 t: `: T# A; X, b+ Y  1、向前挪动,直至鼻子和刹车把成一行。
- `0 j8 y+ r5 M  2、保持车子直立,身体往弯内倾斜(足以让外侧的手臂伸直)! p8 @" U3 c& [6 F! O) S% V
  3、把车把往弯内一侧歪。2 i1 u$ J9 p1 }% C
  4、弯曲内侧手臂的手肘把车把拉回,同时外侧手臂把车把推出以转动车把方向。
& @( e$ j( F& ?/ k+ }2 E3 E* u  P/ E  5、保持两边膝盖内扣,继续蹬踏。0 _3 G& y. S' ]: Y: I
  三、自行车上坡骑行技术
/ S, @) z# v5 `* [3 M1 P    上坡骑行要保持正常的踏蹬动作,不可突然用力,一般情况下,不宜采用站立式骑行或提拉式骑行方法,否则会过多地消耗体力。遇到短距离坡路,应充分利用物体运动的惯性原理,轻松地踏蹬,快到坡顶时可采用站立式骑行,把速度尽可能提高,给下坡加速创造有利条件。遇到漫长的上坡,要根据自己的体力状况及时调整传动比,不要等到骑不动和速度完全降下来时才改变传动比,要坚决避免重新起动的现象出现。坡路较长或有陡坡时,可交替使用站立式骑行方法,调剂用力部位,让部分肌肉得到休息。* x4 B' l0 E2 d) _, m) j
  上坡时跟车不要太近。由于上坡用力的原因,行车常常左右摆动,跟车过近,可能发生碰撞。再者,上坡时速度显着下降,跟车反而会使自己的骑行方法受到限制。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收起 理由
一石击水 + 10

查看全部评分

2#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9 09:12 | 只看该作者
(二)下坡骑行技术+ r3 P8 z% ~% f6 w! d9 |' o! |
  下坡骑行要达到理想效果,就要勇敢机智,胆大心细,精力集中,两眼密切注视前方路面,随时准备果断处理路面上出现的任何情况;不仅要充分利用车子运动惯性滑行,而且要敢于主动踏蹬,加大速度。
# z7 K! j1 h6 E: `- b/ ^  转弯时,身体和车子要保持一致,向里倾斜,上体和车子保持一条直线,以克服离心力。倾斜角度根据速度和弯道大小而定,但一般不得超过28度,否则就有滑倒的危险。, S5 M( |: N+ ?# q" x
  转弯前要控制车速。用点闸的方法逐渐减速,刹车时,尽可能前后闸同时使用,前闸可稍稍提前,使用前闸,要求前轮的方向和车子前进的方向相一致,否则,会因骑行者的体重和车子惯性受到限制而导致摔跤。进入弯道后将闸放开,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减速。弯道上使用后闸不要过猛。否则车子可能掉头或滑倒。! c1 x( N: N- [/ B5 w. `
  四、刹车的技巧
9 Q! g. S4 C9 \  前刹车能提供你非常好的制动力,但是也可以让你变成空中飞人,下面我们告诉你如何刹车。
/ i. H% l9 `9 R6 {7 F  (一)使用前刹车的时候将重心往后移 , x+ A) ?& O! ?( B
  当你使用前刹的时候,你的重心会因为惯性而自然前移,你必须练习当你开始刹车时,有意识地将你的重心向后 移动(身体放低,屁股往后移)。重心往后移的越多,你就可以使用更多的刹车力量。
& k2 n# C, r+ m8 l! ^/ ~) Z  你可以在沙地或有点湿滑的平地上练习,加快速度使用不同的力道压下你的前、后刹车,了解如何控制你的刹车。或在骑行的时候询问高手他是怎么使用刹车的。
9 a: `5 D  Z1 l8 q& V; w4 g  (二)转弯时减低前刹的力量$ g; [" z7 ?$ R, s
 在转弯的时候你必须要降低速度。如果你在转弯的时候使劲地压下你的刹车,你将会产生侧滑而失去控制。在转弯的时候同时使用你的前、后刹车来降低你的速度。当刹车的时候你前轮的反应会降低,所以减少前刹车力你的转弯将会更完美。! \# d9 D( m) r( d" N9 B* I
    如果你在一个下坡的急转弯,需要使用到刹车时,尽量使用后刹车的力量。如在平地上,在最后一刻刹车时将重心往后降低以前面 30% 后面 70% 的刹车力量,来作刹车的动作。
6 J( N7 Z* L# B  (三)不要过度的压下前刹# D% l) e- V- }) G/ K. |% A
  "惯性是你的朋友",你需要速度去通过岩石及障碍。不然轮子将会停止转动,将你抛过把手。过度的压下前刹会使你的重心前移,导至车头下倾。
, H; L: J, r4 w: i  e: x   如果你在险峻下坡的转弯中使用前刹,这时你必须同时控制你的前后刹车,不可过度地用力一直的按着,这时你可将刹车作一放一按的动作,以防止刹车锁死的现象发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0-12-19 09:37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学习  再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0-12-19 09:45 | 只看该作者
好帖!欣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0-12-19 21:14 | 只看该作者
这对我来说非常重要,需要学习、体验、掌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0 07:44 | 只看该作者
共同探讨共同前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6 10:10 | 只看该作者
      普通自行车的蹬踏,容易进入误区。有人认为所谓的蹬踏就往下踩,脚蹬子转一圈,链条带动飞轮前进即可。而运动自行车的蹬踏指的不光是左一脚右一脚地踩,还有一个提拉的动作相当重要却往往被人忽视,尤其是蹬踏过程中的上下两个死点,一般人都会忽略。 蹬踏分两个区域,前一个区域是往下踩踏,后一个区域是往上提拉,中间有一个死点需要巧妙熟练地过渡。360度的圆弧分割成四个整体连贯的动作完成,分别是:踩、拉、提、推。具体地说是脚掌先往下踩,小腿再往后收缩回拉,再向上提,再往前推。注意把上下两个不好使劲的死点过渡好,完后再往下压。有节奏地蹬踏,不要绷劲,否则容易疲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0-12-26 16:48 | 只看该作者
骑这么长时间自行车还真没有细琢磨过,学习了。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5-5-1 10:53 , Processed in 0.032135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