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229|回复: 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莫红梅的大鼓书挺像郑焕江的木板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6-29 13: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
发表于 2010-6-29 14:3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欣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0-6-29 15:04 | 只看该作者
有点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0-6-29 15:44 | 只看该作者
有点像!
古月胡 发表于 2010-6-29 15:04



    您是曲艺方面的专家。这个莫红梅以河南坠子、大鼓书见长,我刚刚知道一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6-29 15:45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欣赏了!
津海冬 发表于 2010-6-29 14:30



    多谢。我很少转帖,但这次有点例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0-6-29 20:41 | 只看该作者
冰团战友 发表于 2010-6-29 13:59



    兵团战友;我听着不如西河大鼓好听! 看我多扫兴,白听不要钱还嫌不好。太难伺候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0-6-30 09:17 | 只看该作者
兵团战友;我听着不如西河大鼓好听!   看我多扫兴,白听不要钱还嫌不好。太难伺候了!
幽然的蛇 发表于 2010-6-29 20:41



    是的,听惯了一种或听惯了谁的演唱形成了初始记忆,好像吃东西“就好那一口儿”,是不好改动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0-6-30 10:08 | 只看该作者
是的,听惯了一种或听惯了谁的演唱形成了初始记忆,好像吃东西“就好那一口儿”,是不好改动的。
冰团战友 发表于 2010-6-30 09:17



       兵团战友您是东北人,您们老家那有西河大鼓吗!
    我是真爱听,但没研究。还真不知这个曲种是哪个地方的?过去我们家住平房的时候,我们家后排就住着一位,邻居都说是唱西河大鼓的。那个年代好像大家还看不起她,一说就是那个唱大鼓的。真不像现在搞文艺的,好家伙明星,都羡慕。也别说那时工人阶级是排第一,工,农,商,学,兵。文艺排在那。可是现在还真想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0-6-30 13:15 | 只看该作者
您是曲艺方面的专家。这个莫红梅以河南坠子、大鼓书见长,我刚刚知道一点。
冰团战友 发表于 2010-6-29 15:44


(因电脑出故障,30多小时没上网)
    莫红梅’演唱的大鼓书品种因天津没有,我还是第一次听到,挺好听。不用琴师伴奏,排曲紧酬有力,适合演唱长篇的段子。大鼓的开场调也确实有‘西河大鼓’的调,加上东北地方调(二人转)的收音(尾音)也易接受。手打的木板也只有‘河南坠子’才有。这个段子‘隋唐演义’的后续,“程咬金大闹金銮殿,小罗成救主落祸根”,半个多小时,都听入神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6-30 13:45 | 只看该作者
“手打的木板也只有‘河南坠子’才有。”海河兄真是内行。莫红梅就是河南坠子演员。齐齐哈尔郑焕江拿的木板与她的不一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6-30 13:51 | 只看该作者
兵团战友您是东北人,您们老家那有西河大鼓吗!
    我是真爱听,但没研究。还真不知这个曲种 ...
幽然的蛇 发表于 2010-6-30 10:08



   西河大鼓在东北也很流行,是很好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6-30 14:01 | 只看该作者
小蛇想点播西河大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0-6-30 14:16 | 只看该作者
小蛇想点播西河大鼓。
冰团战友 发表于 2010-6-30 14:01



    哎!就是好听!谢谢兵团战友,比您那段好听多了。 还是孝敬老人的段子非常好。谢谢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0-6-30 15: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海河 于 2010-6-30 19:33 编辑

[quote]小蛇想点播西河大鼓。
冰团战友 发表于 2010-6-30 14:01
《听大鼓》
我在“南市”长大,周围好多邻居都是搞文艺的。六一年参加工作,业余时间除了上夜校,文化生活就是电影院和曲艺厅,直到文革时。电影不用说,南市的曲艺厅,书场我是常客。
在天津的和平区曲艺团里没有演唱“西河大鼓”的但在书场里多数都用“西河”伴唱。当时是“计时收费”曲艺厅十分钟2分钱,书场十分钟1分。书场每天晚场三小时,花一角八分(当时可吃一饨不错的饭)有时天天必到连着听一两个月。不过后来听新书如‘烈火金刚’‘林海雪原’‘短篇反特小说’是‘评书’更好理解了。
“西河大鼓”高腔有力,连贯性强,有一定的演唱技巧。表演时有师傅传授的‘舞台美’和规定的身段,还常加些“幽默”天津人有很大比例来源于河北省。所以人们爱听爱看,也很适合演唱“书曲”。‘河南坠子’在河南也是同样。
‘书场’开书时间一到,演员先打鼓,琴师先遛弦,弹上一小段正名我的书场开了,观众可以进来了。这时演员要来一小段,小笑话,绕口咧(大牌演员可以直接进正题),这时间是观众上座的时间。再后演员有段白口介绍上一回的结尾“书”和解开留的扣子(悬念)进正题。正‘书’的开始必须是演唱。‘书场’从敲鼓开始到散场下面观众哪怕只有一个人,演员也得一直演到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0-6-30 16: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海河 于 2010-7-1 09:16 编辑
[quote]小蛇想点播西河大鼓。
冰团战友 发表于 2010-6-30 14:01
《听大鼓》
我在“南市”长大,周围好多 ...
海河 发表于 2010-6-30 15:56

《听大鼓》(续)

但是“西河大鼓”要和“京韵大鼓”和大鼓之王“梅花大鼓‘相比就显得有些“小气”了。听的反应和听的享受不一样,所以观众的表现也不一样。听“西河大鼓”的观众为听书的内容,,瞪着两眼,竖着耳朵,生怕漏掉了每一个字,渴了,一小碗茶一饮而尽。重要的是故事的连贯性,其次才是欣赏鼓曲的腔调,表演时唱得好观众鼓掌,腔调有失误,也不会去喝倒彩。
“京韵、梅花”就是另外一个世界了。演唱时演员在台上观众听时摆一小圆桌,有茶水有瓜子,观众注意的腔调和演唱技巧,虚睁着或闭着两眼,细嚼慢咽地享受着唱腔。唱好了观众会轻声鼓掌大声喊“好”,喝好的时机是有讲究。但还不影响嘴里嗑着瓜子,渴了,喝茶也是慢慢地抿着喝。
   举一个例子,“西河大鼓”和“京韵大鼓”同时有十位演员用不同的风格同演同一个段子。“西河大鼓”连续演唱,听到后来,唱腔有些紧张有贫的感觉,甚至心里有闹得慌的感觉。“京韵、梅花”十个演员和十个风格,都得听,刘派,白派,骆派。声调唱腔演唱的风格都不一样,唱腔稍微有点失误,观众不管你是否是多大盘的演员,那真不客气,真喊倒好(现在可能好些)。唱好了观众会要求演员再来一段,甚至重复每天的压场段。如‘高英培,范振钰’每天上场该表演的段子完后,压场必须上一段“钓鱼”才能下去了。演员如演唱完后没观众要求‘再来一段’那也是没面子的。
每天表演段子的安排,‘西河大鼓’可上一场‘京韵大鼓’当天可上三位演员。
“西河大鼓”和“京韵、梅花”比留下来的段子相对要少了很多
继承下来的演员相对也少。
不过这些年也很少进曲艺厅了,新演员也不太熟悉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0-6-30 19:09 | 只看该作者
海河兄果然内行,聊起曲艺来滔滔不绝,不同凡响。相比之下,我自愧不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0-6-30 19:20 | 只看该作者
海河兄果然内行,聊起曲艺来滔滔不绝,不同凡响。相比之下,我自愧不如。
冰团战友 发表于 2010-6-30 19:09



    这叫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咱们只会看热闹,海河大哥叫真会听。我这回说到点子上了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0-6-30 19: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海河 于 2010-6-30 19:56 编辑
这叫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咱们只会看热闹,海河大哥叫真会听。我这回说到点子上了吗!
幽然的蛇 发表于 2010-6-30 19:20

我前面再补充时,突然都没了,又重新开始加进去。
‘小蛇’爱听‘西河大鼓’也是少见的,一般都是有传统性,周围环境的影响,或上辈的熏陶,有接触的机会。这是中国的文化又是天津比较发达的文化遗产。我们不能只接受相声、快板,大鼓、时调、坠子、都要了解些才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0-7-1 08:42 | 只看该作者
没有考证,我判断,戏剧也许就是曲艺的大而化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10-7-1 09:11 | 只看该作者
我前面再补充时,突然都没了,又重新开始加进去。
‘小蛇’爱听‘西河大鼓’也是少见的,一般都是有传统 ...
海河 发表于 2010-6-30 19:48



       您说的没错,还爱听河北梆子,那个名角叫“银达子”韩俊清是吧!但最爱昆曲,越剧。属于比较偏爱南方剧种,向苏州评弹,词虽然听不太懂,就是喜欢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5-1-28 04:30 , Processed in 0.136697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