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源自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划龙舟、吃粽子的习俗就与其有关。这位爱国主义诗人,不仅给我们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同时也让端午节流传了千年之久。古代有把五月称为恶月之说,因为这个月的时候,其后已经转暖,很多地方进入潮湿雨季。潮湿的结果是细菌易滋生,导致许多物品霉变,人类易患病。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晋人周处《风土记》云:“仲夏端午,端,始也,谓五月初五日也”。“端”与初同意,指开始;“午”在先秦时与五相通,与五互为通用;每月中有三个五,最开始的五即为“端五”;按“地支”顺序,农历正月为寅月,五月正是“午月”,所以五月的“端五”日即为“端午”。在唐代,玄宗皇帝生于八月初五,为避“五”字讳,宰相宋境提议“端五”写法一律为“端午”。 端午节的传统流传至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由于时空久远,加之过端午的习俗存在地域差异,所以端午节的名称有多种称谓,其来源说也多种多样。 端午节和端午祭有很大的区别,端午祭从酿制神酒开始,民族活动包括竞赛、歌谣、拔河、创作比赛、射箭等等,大多都是民间的娱乐活动,而端午节主要是以纪念伟大诗人屈原为主,民族活动有吃粽子,赛龙舟,它的用意是去驱毒辟邪,这是两国端午的文化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