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31|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饮食养生之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8 17: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医认为食物有五性、七味。五性,即寒、凉、温、热、平性;七味,即酸、苦、甘、辛、咸、淡及涩味。五性七味的作用不同,所含成分也不同。人们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食物搭配方法,即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充。(这里的“五”系一种泛指,意为“多种”,并不是“五”的实数。)

    1. 五谷为养

各种粗细粮食和豆类,均属五谷,它们是我国人民的传统主食,其中以大米和小麦最为重要。

五谷虽含蛋白质和脂肪不多,却含大量的淀粉,即糖类。在消化道中被淀粉酶水解,便生成双糖和单糖。给人体新陈代谢提供充足的能量,供脏腑功能正常运转。古人强调“为养”是主张杂食五谷,精粗搭配,经现代营养学食物互补原理验证,是有科学道理的。例如在吃白米、白面时,常搭配些玉米、甘薯、黄豆、胡豆等粗粮,不仅可获全面营养,且可提高食物的利用率。大米与玉米搭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大米不含维生素A,而玉米维生素A含量丰富;大米中的蛋白质含有色氨酸.所含赖氨酸少,而玉米中的蛋白质几乎不含色氨酸,但含有赖氨酸(赖氨酸和色氨酸均为人体必需氨基酸)。大米与玉米搭配使用,就可使蛋白质互相补充(叫互补作用)。使人体获得的维生素和必需氨基酸更加全面,还能提高蛋白质的利用率。若单独食用大米,其中的蛋白质只能利用58%,如果将2/3大米和1/3玉米(或玉米面)混合食用,则能利用的蛋白质就可提高到71%。我国民间有一种“金裹银”的吃法,就是在大米中加入一些玉米粉,蒸(煮)熟以后色泽黄白相映,气味芬芳扑鼻,既能增进食欲,又全面提高了营养价值。

    2. 五畜为益

鸡、鸭、鱼、猪、羊、牛以及乳汁禽蛋等各种动物性食品,都属五畜之类。历代养生学家和营养学家都强调这些“血肉有情之品,最为补
人”,都十分重视动物性食品的补养功能。因为“五畜”含有多种营养成分,特别是含有大量人体最为需要的“第一营养素”——蛋白质。

    人体需要足够的蛋白质,尤其需要优质蛋白质。蛋白质的优劣,关键在于所含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是否全面及比例是否恰当(所谓必需系指人体不能合成,必需从外界摄入,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为:亮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色氨酸和缬氨酸)。“五畜”提供的蛋白质,不仅在数量上远比“五谷”为多,且在质量也明显优于“五谷”提供的植物蛋白。动物蛋白所含人体必需氨基酸较为全面,与构成人体蛋白质中氨基酸的种类、数量、比例也较为接近,更适合人体的需要。

    3. 五果为助

    五果是指水果和干果。一年四季从春到冬的水果有:橘子、杏、桃、李、梨、柿子、香蕉、苹果、甘蔗、荸荠、樱桃、菠萝、草莓、杨梅、梅子、西瓜、甜瓜等。干果有“核桃仁、桂圆、栗子、枣、银杏”等。它们辅助“五谷”、“五畜”,使人体获得更加全面的营养。

历代的食养文献中,都有水果滋养、治病的记载。例如,梨“润肺凉心”,葡萄“滋肾液,益肝肾”,柿子“补虚劳不足”,西瓜“清暑热,解烦渴”等。水果虽也含糖、蛋白质和脂肪,但吃水果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补充这三大营养物质,而在于补充另外几种营养素,即水分、维生素和矿物质及微量元素。

粮食和肉类一般不含维生素C,而水果中的维生素C却含量丰富,尤其是红枣、广柑、橘子、猕猴桃、草莓中维生素C的含量相当丰富,所以水果被认为是人体维生素C的重要来源。

    4. 五菜为充

    五菜为充,“充”的内涵很多,蔬菜不仅可以滋养人体,还可以防病治病。历代养生家、医药家都十分重视蔬菜的补养作用和治病功效。

    古人对许多蔬菜的功效已有认识。例如,菠菜有“利五脏”的功效;南瓜能“补中益气”;莴苣有“通乳汁,利小便”的功效;番茄能“生津止渴,健胃消食”;黄瓜有“解烦渴,利水道”的功效;藕可“清热除烦”;韭菜能“调和脏腑,令人能食”等。

    食用蔬菜,对补充三大营养素(糖、蛋白质和脂肪)是微不足道的。蔬菜的特点是水分多,维生素(主要是维生素C)多,特别是纤维素多。动物类食品不含纤维素,五谷杂粮虽然也含纤维素,但在人们精细加工的过程中,大多已被除去。因此,蔬菜就成为供给人体纤维素最为重要的来源了。

    研究表明,多吃富含纤维素的蔬菜,其中不能被消化的纤维素使粪便的体积增大,肠内的有毒物质也就相对降低,既减轻了对肠壁的损害,也减少有毒物质的吸收。而且随着粪便排出的加快,排出肠道的胆固醇也相应增多,肠壁吸收进入血液的胆固醇也就相应减少,因而有利于防治高胆固醇血症、动脉硬化症、高血压病及冠心病。

    多吃富含纤维素的蔬菜,可以增加食品的体积,容易填饱肚子,即使顿顿吃,摄入的营养素也并不过量,没有发胖的忧虑。糖尿病患者需要控制饮食,但肚子又要填饱,免得“饿得难受”,多吃富含纤维素的蔬菜,就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由此可见,蔬菜的用处是多方面的,且作用也很显著。

    5. 乳蛋为辅

    乳蛋、蜂蜜列入“五畜”中,因有其特殊性单列讲述。中医用乳酪、蛋类、蜂蜜等营养人体,防病治病亦早有记载,现简述如下:

    (1)牛奶  味甘、性平,具有补虚羸、益气血、滋脾胃、生津润肤之功,是日常营养保健佳品,老幼妇孺皆宜,病后体弱者更宜。近年来为了提高人群体质,提倡“学生奶”,和“一个人需终生不断奶”等口号。它也是人们补钙的最重要来源。   

    (2)羊奶  味甘、性温,具有补益精血、温润五脏之功,为小儿、老人及病弱者的营养滋补佳品。常用于消渴、便秘、老年体弱、小儿发育不良的辅助治疗。

    (3)鸡蛋  味甘、性平,具有补气养血、滋阴润燥之功,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营养佳品,老幼妇弱者皆可食用,对于小儿发育不良、老人体质虚弱、妇女产后体虚、病后气血不足等,均可以滋补营养。宜熟食,不宜生食,一次不可吃得过多,胆固醇高者,以一天1个,或每周4个为宜。

    (4)蜂蜜  味甘、性平,具有补中益气、强身健脑、润燥通便之功。为天然滋补佳品,适量常服可改善和增进体质,预防疾病,促进智力发育,尤宜于小儿、老人、脑力劳动者使用。对于气血不足所致的贫血、羸弱、食欲不振、眩晕心悸、失眠健忘、皮肤干燥、大便秘结等症,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蜂王浆为蜂蜜之上品,滋补作用更强,适量常服可使精力旺盛、体强身润、健脑增智、益寿延年。

    6. 茶酒为饮

    “多饮茶,少饮酒,不吸烟”这是我国养生之箴言。饮茶可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饮之不当也有弊端);吸烟可以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饮酒则有二种说法:一为“利多弊少,少饮为佳”;一为“饮酒有害,最好不饮。”

    茶:由于产地和制作方法不同,性味不同,而有不同的品种。大体上可分为清茶(绿茶)、红茶和花茶(含非发酵的乌龙茶)。清茶,如龙井、碧螺春、毛峰、雨花茶等,性凉,具有清热解暑之功,宜于夏季饮用;红茶,是经发酵的茶叶,性温,宜冬季饮用;花茶,如茉莉花茶、玉兰花茶等,性居中,四季均可用,以春饮为佳;乌龙茶宜秋饮。可见饮茶随四季不同而异:春饮花茶,夏饮绿茶,秋饮乌龙,冬饮红茶。

    茶叶含有60种有效成分,具有多种功能:

    (1)为一种良好的兴奋剂,可提神醒脑;

    (2)是一种良好的利尿剂,可强心利尿,清热降火;

    (3)生津止渴、消食;

    (4)可杀菌除臭、消炎;

    (5)可防癌抗癌。茶叶中含有30多种多酚类物质,茶多酚是其总称,约占茶叶干物质的20%—30%。其保建功能显著。

    首先,具有阻断致癌物的生成和抑制促癌物质的功效。茶多酚是通过酶系统,增强机体免疫力起作用的。如果饮用浓度比平时高10倍的浓茶,还具有抑制癌细胞转移的作用。

    其次,具有抗辐射作用。1945年一颗原子弹使日本广岛10万人丧生,数十万人遭受原子弹辐射伤害后,陆续患上白血病和其他癌症而死亡。其中侥幸生存的有三种人:一是茶民,二是茶商,三是茶癖者(嗜茶者)。他们饮的是优质绿茶,茶叶中的儿茶素,可以吸收90%的辐射物质,而使机体免受其害。所以常饮绿茶,可抵抗环境中放射性物质的危害。

    当然,茶还具有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作为糖尿病的辅助治疗、以及抗衰老等作用。

    7. 五味调和

    酸、甜、苦、辣、咸,食之得当,五味可滋养五脏;食之不当,偏食某味,又会损伤五脏,危害健康。在生活中常见嗜酸、嗜甜、嗜辣或嗜咸的人(嗜苦者少见),都不是五味调和者。

    (1)酸味  (有收敛、固涩的作用)适量进食酸味食品,如话梅、醋、可增进食欲,有健脾胃之功能,且可增强肝脏功能,提高对钙、磷的吸收作用。但酸味过量(嗜酸)则容易引起消化功能紊乱,导致胃液分泌过多,使消化道受损,肌肤增厚而多皱纹,口唇易干裂等。患有消化道疾病的人,要注意食酸味不能过量。

    (2)甜味  (有补益、和中、缓急等作用)甜味是由糖产生的,糖是人体生命活动能量的主要来源,也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必需物质之一。它具有防止酸中毒和解毒作用。食糖过多或嗜甜食,会引起血糖及血液中的甘油三酯升高,导致动脉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的诱发因素。还可导致骨关节疼痛,头发脱落、腹胀、诱发糖尿病,使人肥胖等。儿童吃甜食过多,还会使口腔酸度增加,导致乳酸杆菌大量繁殖而易生龋齿,大人也损伤牙齿。

    (3)苦味  (有泻下、泻火、降逆、燥湿的作用)苦味是由食物中的有机磷产生的,多数人不喜欢苦味,而少量进食却有燥湿和利尿作用。苦味还是保证人体不受有害物质危害的一种信号,如果食物中混入了不能食用的有害物质的怪苦味,就会因苦于吞咽而不食。夏日可适当吃点苦味食品,调剂一下口味,对人体是有利的,但骨科患者不宜多吃苦味食物。

    (4)辣味  (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适量地食辣,能刺激胃肠蠕动,增加消化液的分泌,有促进食欲作用,还能促进血液循环和人体新陈代谢,祛风寒,活筋血。但过食辣味,可引发胃痛,诱发胃溃疡,肛门灼热。痔疮、肛裂、胃溃疡、前列腺炎患者都不宜吃辣味食物。

    (5)咸味  (有软坚、散结、泻下的作用)咸味是由盐产生的,它能调节细胞与血液间的渗透压的平衡及正常的水分、无机盐代谢。还可增强体力,增进食欲,防止肌肉痉挛,消除头晕恶心。但过量进食食盐会使血液中的钠离子和氯离子大量增加,细胞.内的渗透压发生改变,从而加重胃脏负担。我国80%的人是“盐敏感群体”,过食咸味就会患高血压,长期过食咸味对心脏也不利。心脏病、肾病、高血压患者都应少食咸味食物。

    8. 合理搭配

    上面我们分别地介绍了“五谷”、“五畜”、“五果”、“五菜”和“五味”。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巧妙地将这许多食物科学地组合在一起,吃出营养,吃出健康,远离疾病,这是一门学问,这里略述其要。

    (1)荤素搭配——畜肉果蔬副食巧安排  荤菜蛋白质含量最为丰富,且含有脂肪、无机盐及维生素;素食,包括五谷,糖分含量高,也有蛋白质和某种维生素;而蔬菜、水果,则富含维生素C和纤维素。

荤素搭配的好处:

第一,只有实行荤素结合,人体必需的6种营养素才能得到全面的保证。

    第二,有利于营养成分的消化吸收。蔬菜和水果本身所含蛋白质和脂肪虽然不多,但对促进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吸收却有重要作用。专家强调指出:当把蛋白质食物和蔬菜一起吃下去时,胃里的消化液比吃单一食品时要多得多。同时还观察到,吃的食物越细腻,胃液的分泌就越少。如能与蔬菜同吃,胃液的分泌就增多,吃掺有白菜的馅饼,胃液分泌量要比吃纯肉饼多1倍以上。蔬菜不仅可以增加胃液的分泌量,还可以提高胃液的消化效果。因为蔬菜掺到细腻的食品里,可使其变得疏松,胃液容易渗入。吃水果也有相同作用。餐前、餐后吃些水果,可帮助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第三,烹调蔬菜时,加入油脂或肉类,可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例如,胡萝卜所含对健康十分重要的胡萝卜素最为丰富,比白菜、萝卜要高几十倍。但胡萝卜素只有溶解在油脂中,才能转变为维生素A。所以,胡萝卜不宜生食或凉拌,而应油炒或与肉类红烧。胡萝卜红烧羊肉,既可去羊膻味,而且味道美,营养也更加丰富。

    (2)粗细搭配——米面主食与杂粮搭配  在“五谷为养”一节中,我们已经阐述了大米与玉米搭配,“金裹银”的吃法,可使氨基酸得到互补。其实知道了这个原理,不一定只煮“金裹银”或“金裹玉”的米饭。如烧大米稀饭,就着玉米窝窝头吃,也是一种粗细搭配法;或者煮玉米楂子、玉米面糊,就着包子、馒头吃,也是一种粗细搭配的吃法。另外,还可以自己配制混合面:小麦面、大麦面、玉米面、大豆面或荞麦面,混合在一起吃,就可避免因食得过精、过细而引发的不利健康情况出现。

    (3)加菜米饭  煮米饭时若能随着不同季节和个人爱好加入一些配料和蔬菜,会起到独特的保健功效,且口味更加鲜荚香醇。

    番茄汁饭:先将洋葱、蒜头炒出香味,加入番茄汁和水,倒入大米煮熟即可。有生津止渴、健胃消食和明目等功效。

    枸杞饭:大米熬粥或焖饭,将熟时再放入枸杞一小撮。此饭红白相间,有甜味,可滋阴补肾,老年人吃后可晚上少起夜。

    茶叶饭:茶叶用开水泡几分钟,过滤后加米煮熟即可食用。有治疗心血管病、预防胃肠道传染病及减肥美肤等功效。

    绿豆荷叶饭:将绿豆与荷叶洗净与大米同时下锅熬粥,熟后,将荷叶取出。清香扑鼻的粥可引起食欲,绿豆、荷叶可清热解毒,炎夏食之最佳。

    胡萝卜饭:将胡萝卜切成小块,加嫩豌豆,放入锅中用油炒,放盐,然后再加入大米和水,煮开后用微火焖到水稍干即可。此饭色、香、味及营养齐全,老幼皆宜。

    (4)食物巧搭配,营养增一倍

    牛肉配土豆——牛肉的肌纤维粗,影响胃黏膜功能、土豆营养丰富,其中维生素U有保护胃黏膜的作用。

    羊肉配生姜——羊肉补阳增暖,生姜驱寒保暖,暖上加暖,冬季食用可驱外邪,祛寒保暖。

    豆腐配萝卜——豆腐含蛋白质多,萝卜助消化功能强,使营养吸收更多。
猪肉配海带——酸、碱性食物的最佳搭配,是日本的“长寿食品”。

    以上这些搭配和组合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又被证实是符合营养学互补道理的。

    什锦菜与杂烩饭也是值得提倡的搭配组合形式。南京人每到过春节,除了大鱼,大肉外,总要准备一个“素什锦”。全部材料均选用日常的菜蔬,例如:黄豆芽(如意菜)、芹菜(路路通)、荠菜(聚财)、菠菜(拨财)、还有慈菇、藕、胡萝卜丝,加上黑木耳、香菇、金针菜、配上姜、葱,十几样蔬菜分别用油炒,加上作料,最后拌在一起,既好吃,又好看,还有营养,在大聚会时,此菜最受欢迎,大家都爱吃。

另外,我们爱吃的带馅食品——包子、水饺、馄饨……也是较好的混合食品,且多为荤素搭配的形式,应加以推广。

二、中医食疗的理论和特点

    中医食疗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临床经验为基础,通过烹制食物,并以膳食方式为主来防治疾病和养生保健的一种方法。既是中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又有其独特的理论和要求。

    1.寓医于食  寓药于食   

    通过烹制食物,以膳食方式来医治疾病,这是区别于药疗的主要特点。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是单独用食物,如食物的鲜汁,食物制成的羹、汤、膏、露、茶、酒、酿制品,以及米饭、粥类、面食、菜肴等。例如:小米粥(养胃下乳,益肾补气)、温经羊肉汤(温经散寒,治妇女宫寒痛经)、胡辣汤(解表散寒,治风寒感冒)等。二是食物加药物后烹制成的食品,习惯称为药膳,食型与上相同。如人参粥(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黄芪炖乌骨鸡(益气补血,健脾利水)、玫瑰花烤羊心(补心安神)等。食疗时对食物的烹制方法与一般饮食时食物烹制方法基本相同,主要有炖、焖、煨、蒸、煮、熬、炒、卤、烧、蒸馏等。制作药膳时,可在食物中直接加入加工过的药物一起烹制,如玉参焖鸭、田七蒸鸡等。也可只加入已经煎煮成的药汁或已经研磨好的药粉,如黄芪粥、当归粥、玉竹心子、粉蒸丁香牛肉等。

2.补益精气  扶正祛邪

    有些食物含有特殊的成分,可对疾病起到直接治疗作用,如大蒜的蒜素、薏苡仁的薏苡仁酯、西红柿的番茄红素,实验观察都有抑制肿瘤细胞增生的作用。但对大多数食物来说,治疗疾病是通过补益精气、扶正祛邪这条途径的。例如:食用菌类,香菇多糖可刺激正常人或癌症患者外周淋巴细胞增生,提高宿主抑制肿瘤生长的能力。蘑菇中含有由10多种不同生物糖构成的多变化合物,定名PS—K,抗癌作用是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而实现的,作用温和而无毒性。这种特点也明显优于化疗。

    《内经·脏器法时论》说:“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补益精气就包括补充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类、矿物质(微量元素)、食物纤维、水分等各类营养物质。补充营养、增强体质、祛除病邪、康复身体。这是食疗的主要作用机制。

    3.调和阴阳  恢复平衡

    阴成形,阳化气。阴代表机体的物质,阳代表机体的功能。如何调和机体物质与功能之间的动态平衡,这是保持和恢复健康的关键所在。机体物质与功能失调,是机体阴阳失调的一种最基本的形式。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例如:免疫功能失调、物质代谢失调、体液内环境失调、电解质失调等等。

    当然,从病理学角度看,更为详细。在这种情况下,除了遵循中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损者益之”、“客者除之”等众多原则外,还应从生化、营养、病理、药理等角度去加以调整,达到“以平为期”的目的。例如:菊花、马兰头清热解毒;冬瓜、西瓜利尿消肿,可调节晶体渗透压;苦瓜含苦瓜甙,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作用方式与甲苯磺丁脲(D—860)相似而且较强,主要是直接刺激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素,从而使血糖下降等等。

4.长寿之道即中庸之道

    《中庸》是中国儒学思想“四书五经”的核心内涵之一,指的是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中正不易之道。中庸之道决不是折中主义或平均主义,而是中和平庸、不走极端。中庸思想几乎渗透到我国思想领域的各个方面,也包括中医、中药和营养学中。例如:“阴阳调和”,“扶正祛邪”,“以平为期”,“动静相宜,适中不偏,乃得养生之要”,“勿令太过,反伤其正”, “治病务使阴阳和平,水升火降,归于中庸之道而已”,“中药炮制之义,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此盈彼虚,彼长此消,物理所必然也。”以上所说,即维持整体的正常动态平衡。当今,世界上的食物多种多样,但没有一种食物能够全面地满足机体对营养的需要,就连认为是“十全营养”的牛奶和鸡蛋也很不全面。一般人很难知道自己身体里到底缺少什么,只好吃得尽量杂些。

5.三辨论治

三辨指辨体质、辨疾病、辩证型。在治病过程中,食疗更顾及到患者的体质。有的专家将正常人体质分为寒型、热型、平型、平偏寒型、平偏热型五类。参阅八纲辨证,以寒热、虚实为主分析。例如感冒,有风寒、风热、风湿之分,也要看有无气虚、阴虚表现。风寒者用生姜红糖茶、紫苏粥、芫荽饴糖饮等;风热者选菊花茶、薄荷芦根饮、白菜绿豆饮等;风湿者选藿香饮、薏米赤小豆粥等;伴有气虚,可用参芪;伴有阴虚,可加洋参、梨皮、木耳等。三者结合,更能有的放矢,提高疗效。有时疾病与证型相同,但体质差别较大,治疗方法也应有所区别。

食疗过程中更宜注重“胃喜为补”的原则,对体质弱的,要处处保护胃气。药疗经常忽视或无法顾及这一点。

    6.性味、归经

    食物的性味,特别是味,较药物丰富多样。但归纳起来,还是以四气(亦称四性)五味为主。四气是寒、热、温、凉;五味是酸、苦、甘、辛,咸。(一般把淡味附于甘味,涩味附于酸味)。四气:寒凉性质食物有清热、泻火、解毒作用,如陈仓米、小米、高粱米、大麦、赤豆、绿豆等,适合在热证、炎暑、疫毒流行等情况食用。温热性质食物有温中、补虚、除寒作用,如羊肉、黄牛肉、狗肉、鸡肉等,适合在虚证、寒证时食用。寒热温凉不甚明显的平性食物,如粳米、大豆、香葱、苔菜、冬瓜等,则主要在于健脾、开胃、补肾、补虚。

    五味:辛味能宣散、行气血、润燥,用于感冒、气血瘀滞、肾燥、筋骨寒痛、血瘀痛经等,如姜糖饮、鲜姜汁、各种药酒。甘味有补益、和中、缓急作用,用于虚证。如糯米红枣粥治脾胃气虚,羊肝、牛筋等治头昏目花、夜盲、青盲、腰膝酸软等。酸涩味能收敛、固涩,遇气虚、阳虚不摄而致的多汗症,以及泄泻不止、尿频、遗精、滑精等病症,均可食用。酸甘结合可滋阴润燥,如乌梅酸涩,能涩肠止泻,安蛔止痛,合白糖则酸甘化阴、生津止渴,成为清热解暑佳品。苦味能泄、能燥、能坚,用治热证、湿证、气逆证。如苦瓜能清热、明目、解毒,治热痛烦渴、中暑、目赤、疮疡肿毒等症。咸味能软坚、散结、润下,用治热结、痰核、瘰疬、二便不利等症。如海带咸寒,能软坚散结、消痰利水,治瘰疬、瘿瘤、痰火结核。还有淡味,能渗湿利尿,治疗湿盛或水气为患,如冬瓜与鲤鱼、葱白佐餐,消肿利尿作用明显。我们若能结合现代科学知识,可以加深对性味学说的理解。例如:辛味食物,大多含有挥发油类物质,开放皮肤腠理,扩张血管,促进血液的运行。甜味物质多含碳水化合物,是供给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故有补益作用。苦味物质是氨基酸的“富矿”,日本专家测定了30多种氨基酸的味道,竟有20多种呈苦味。苦瓜、苦杏仁、苦茶(即茶)均含苦味,医学专家已经注意到这些苦味物质的抗癌作用。

    进一步看,食物气味厚薄与升降浮沉作用也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凡属辛、甘而温热之阳性食物,大多能升浮,有升阳、益气、发表、散寒作用;凡属酸、苦、咸而寒凉一类的阴性食物,大多能沉降,有滋阴、潜阳、清热、降逆、收敛、渗湿、泻下作用。年龄不同对食物气味厚薄的要求也不同,如同样是阴虚证,进滋阴食物时老少的要求不同,像龟肉、鳖肉、蛤蜊肉等厚味的血肉有情之品,只宜老年人服食,小儿则失宜。因长者阴虚多虚在精血不足,以肝肾为主;小儿多虚在肺胃,只须轻味即可,如牛乳、蜂乳、豆浆、蜂蜜、白木耳等。又如阳气虚,多发生于老年人、成人,像羊肉、狗肉、鹿肉、麻雀肉、虾、驴肉等甘温、温热之物均可,但幼儿即使体弱,也不宜多吃这类食品。

    7.同气相求  以脏治脏   

    在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就记载了白马茎、狗阴茎、鲤鱼胆、狗胆、牛髓、熊脂、雁肪、羚羊角等数十种动物脏器药。汉代名医张仲景用獭肝、羊胆等治疗急性热病,猎肤汤治下痢,猪胆汁导泻治热病津液内竭,归姜羊肉、温经调血。唐代医家孙思邈,他发现动物内脏和人的内脏十分相似,具有相近的功能。通过医疗实践验证,提出了“以脏治脏”和“以脏补脏”的学术观点,奠定了脏器疗法的理论基础。他用羊骨粥治疗肾脏虚冷,猪肾汤治疗产后虚羸,羊肝治疗雀盲,鹿鞭治疗阳痿,羊靥治疗粗脖子病(即单纯性甲状腺肿)。均为世界医学史上的先例。宋代《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元代《饮膳正要》亦用脏器治疾。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谈到朱丹溪创大补阴丸治虚损病而用猪脊髓时,强调这是“以骨入骨,以髓补髓”的具体应用。《本草纲目》所列药物1 892种,而谷、菜、果、禽就占700余种。百病主治所列验方万余,食方过半。清代温病学家王士雄著《随息居饮食谱》,介绍母猪蹄煨通草治乳汁不足,猪大肠和槐花治痔疮,猪肚煨蒜疗中虚久泻,羊胆汁点眼疗目赤等。近代医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首先使用“脏器疗法”一词。目前,脏药之应用已比比皆是。   

    脏器疗法的作用:   

    补充营养,血肉有情之品胜于草木之品。以脑为例,古代曾用动物脑治风眩头晕、偏正头痛,这与脑内含有多种氨基酸、蛋白质有关。如狗脑中含谷氨酸、精氨酸、门冬氨酸及γ —氨基丁酸,均参与神经介质的活动,而其中γ —氨基丁酸对中枢神经有较强的直接抑制作用。

    加强激素、酶等生物活性作用,例如:胎盘含有促性腺激素、催乳素,促甲状腺素等,还含有多种重要的酶,故能促进乳腺、女性生殖器、卵巢的发育,对子宫发育不全、功能性无月经、子宫萎缩、子宫出血、乳汁不足、产后垂体机能减退等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以羊靥治疗单纯性甲状腺肿,用猪胰治疗糖尿病,也是同样道理。

    某些脏器或其分泌物、储存物具有抑菌消炎作用。如胆汁,有抗菌、消炎、抗过敏作用,故可用治白喉、急性胃肠炎、菌痢、急性传染性肝炎及痈肿疔疮等疾病。

    8.饮食有节  注重宜忌

    中医主张适胃而食,保护胃气。要求饮食合理、完善,切忌偏嗜。寒热温凉适中、辛辣润燥适度,切忌甘美多肥。

注意饮食禁忌,是中医食疗的一大特点,俗话说“忌口”。张仲景曾说:“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补体,害则成疾。”

日常生活中,饮食要定时、定量、完善,不过热过寒,五味不能偏嗜,注意食性是否相合,如古籍记载鳝鱼忌狗肉,鲫鱼忌鹿肉、猪肝、芥菜,鲤鱼忌猪肝,雀肉忌白木耳,人参忌萝卜,乌梅忌猪肉等,大多是食性不合、作用相克。又如过敏体质、肠功能紊乱时不宜服蜂乳。

     9.强调适口  味养结合

    常言“良药苦口”,食疗应“良药可口”。要使病人愿意吃,经常吃。在享受美味菜肴的同时,得到补益,得到治疗。所以在配制药膳时,要注意配伍,亲自品味,不断改进,适口味,药膳不是当药吃,而是当膳吃。

第三节  中医论饮食调理  

食养的基本原则,是指在日常的膳食生活中要注意科学的方法,使膳食能真正起到补养身体的作用而不致发生弊端。这正如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内经》里所说:“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一些人吃东西,总爱随心所欲,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什么好吃,就吃什么。比如明明已经大腹便便,却还要每餐吃个十成饱;明明已经骨瘦如柴、大便秘结、小便黄,还要常吃易生火热的食物。总之,人们吃东西,怎样吃?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否则会严重损害身体健康。因为,饮食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较之于医药、体育、衣着等保健措施更为重要。

一、饮食有节

早在《内经》中就明确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由此看来,人们能否活到自己应该活到的岁数——天年,关键的问题之一是要“饮食有节”。

所谓饮食有节,是指人们对饮食要有严格的节制,要适量,起居生活要有规律,不能见到好吃的,就拼命地吃;不好吃的,就只吃一点点。大养生家葛洪说:“善养生者,食不过饱,饮不过多。”《内经》亦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人饮食劳倦即伤脾”。唐代药王孙思邈更明确指出:“饮食过多则积聚,渴饮过多则成痰。”龚廷贤在《寿世保久》一书中对饮食厚味过度之危害说得更透彻:“善养身者养内,不善养身者养外,养内者以恬脏腑、调顺血脉,使一身流行冲和、百病不作;养外者恣口腹之欲,极滋味之美,穷饮食之乐,虽肌体充腴,容色悦泽,而酷烈之气、内蚀脏腑,精神虚矣。安能保令太和,以臻遐龄……人之可畏者,饪席饮食之间;而不知之为戒,过者。”

古人的上述精辟见解,现在越来越得到证实。自20世纪30年代,人们对节食抗衰的研究,迄今已经历了4个阶段。第一阶段始自1934年首次发现限制老鼠的饮食量能显著地延长其寿命;第二阶段大约迄止到1975年以前,人们对节食抗衰的研究着重在其作用的探索上,也就是说观察到节食抗衰的作用在于降低了老年病的发生率、改善了老年性代谢。而1975年以后,节食抗衰的研究,对节食抗衰的机制提出了种种假说,这也就是第三阶段。第四阶段则是使节食抗衰从动物实验走向人类应用。

有的学者通过试验认为,生命早期过度进食会促进发育早熟,我们给儿童的食物过多,这不是爱护儿童,完全是“好心办坏事”,动机良好,效果糟糕。而成熟后过度进食又可增加某些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如脂肪肝、肾硬化等,从而缩短寿命。因此,适当地节制饮食,是长寿的秘诀。

要做到饮食有节,关键在于控制饮食的量和遵守进食时间。

1.定量  人体对饮食的消化、吸收、输布、贮存,主要靠脾胃来完成。若饮食过度,超过了脾胃的正常运化食物量,就会产生许多疾病。南北朝时著名道家、医药学家陶陶居曾写过这样一首诗:“何必餐霞服大药,妄意延年等龟鹤”。在饮食嗜欲中,改掉那些最突出的毛病,就会给你带来安乐。

人一生中接触最多的便是饮食,饮食无度岂能壮身。平时饮食应注意“五戒”、“四不”。五戒为:饥戒暴饮、累戒即饮、喜戒狂饮、愁戒不饮,暮戒饱饮;“四不”为:不饮空心茶、不饮无量酒、不贪喜食之物,不吃相克之食。归结一点,人生在世应忌避一个贪字。贪,是人之弱处,就饮食而言,贪食者多病,只有饮食有节度,才能体健寿长。

此外,饮食亦不可过少,强迫自己挨饿,其结果身体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反而虚弱不堪。正确的方法是“量腹节所受”,即根据自己平时的饭量来决定每餐该吃多少。

阿拉伯民族有一句谚语:“老头子最毒辣的敌人,莫过于手艺高明的厨子”,这话是颇有些道理。因为“手艺高明的厨子”,必然是烹调手艺超乎一般,制作出来的菜肴、点心,也必然是风味特佳、诱人馋涎。不光是老头子,就是一般的人,在这美馔佳肴之前,也怦然心动,不禁放开肚量饱吃一顿,失去控制。

因此,要保证进食量正常,必须控制自己。著名文学家郭沫若先生学过医,他分析了杜甫之死,祸端在于来阳聂县令送给他的酒和牛肉,不无道理。

2.定时  “不时,不食”,这是孔子给自己定下的一个饮食习惯,即不到该吃饭的时候,就不吃东西。其实,关于饮食的摄人宜定时的问题,早在《尚书》里就有论述:“食哉惟时”。《内经》这本经典著作中就明确指出“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乃可形与神俱,而尽终天年,度百岁乃去”。“食饮有节”中的“节”,一是少食,一是定时,定量的有节律地进食。它符合目前兴起的最佳养生法——生物钟养生的基本原则,是健康、长寿的决定因素之一,也是提高智慧、增靓添乐的必要途径。

    如今定时饮食已得到新兴的生物钟学说证实:人体的各器官系统都是有节律性的,消化系统、消化腺、消化道以及消化的吸收功能都在有节奏地运行着。各段消化道,从口到胃——肠——排泄,有序地运作,唾液腺、肝、胰、胃、肠腺以及消化酶有序地分泌,这两大体系的“开关”都与进食的时间和进食的量有密切关系。进食的行为起着“启动”作用,进食后,此二系统便“开始”工作。整个消化、吸收的有序运作,犹如钟表之准时,称为“消化生物钟”。

    定时饮食,有预见性和适应性。养成按时吃饭习惯的人,在吃饭之前便有了食欲,在生物钟“惯性”的支配下,食欲中枢自然兴奋,胃肠的蠕动也加强,消化腺的分泌活跃,这一切都在“迎接”进食。若此时按时就餐,就顺应了生物钟的“准点运转”,接下去的消化吸收程序便可顺利有序地进行,因为有了“准备”,进食对“消化生物钟”的磨损最少,身体也及时而充分地吸收了营养,排泄也“守时”而不发生便秘,比吃什么通便药都有效。糖尿病等许多慢性病都可用定时定量进餐作为饮食治疗。

身体的构建,最应讲究时间,例如,大脑的能源为血糖,但大脑并无储备,只能靠饮食来供应。定时进餐可维持血糖浓度的恒定,从而保证了大脑的“能源”的供应;进而健脑益智,延长了大脑的使用年限,推迟了脑衰老。脑健又带来了体健心怡,带来了灵感智慧。

二、饮食不宜  

有人不按时用餐而用吃零食来弥补,然而,吃零食是会加剧消化系统工作节律的紊乱的。一日三餐,是人们几千年来所形成的生活习惯,有的人早餐不吃,午餐大吃大喝;有些双职工,白天没时间,下班后全家团聚,晚餐大吃一顿,这些都不正确。

(1) 不吃早餐弊害多:

第一,长期不吃早餐易患胆结石。不吃早餐的人,胆囊中胆固醇含量比吃早餐的人高33%。而众所周知,胆汁中胆固醇含量增高,很容易在胆囊中形成胆结石,空腹则会加速胆结石形成。

第二,不吃早餐易诱发胃炎。如不进早餐,胃则收缩得很小,中午饱餐一顿,来个“早餐损失中餐补”,势必会造成胃急剧膨胀,而损伤甚至使胃黏膜撕裂,引起疼痛。日复一日,长此以往,便会导致胃炎。

第三,不吃早餐易致肥胖。这是因为人体内的新陈代谢活动在一天的各个时间内是不相同的。一般来说,从早晨6时起人体新陈代谢开始旺盛,8~12时达到最高峰。所以说早晨吃得多、吃得好,不会发胖,相反,如果不吃早餐,中餐、晚餐必然多吃一些,就容易导致肥胖。

(2)晚餐四不宜:

第一,晚餐不宜过迟。因为,晚饭后不久就上床睡觉,不但会因胃肠的紧张蠕动而难以入睡,还会使人多做梦,影响大脑休息。此外,晚餐过迟,易患尿路结石,其原因是:尿结石的主要成分是钙,而食物中的钙,除一部分由肠壁吸收利用外,多余的钙全部从尿液中排出。而人体排尿高峰是在饭后4至5小时,而晚餐太迟,人们不再活动,而多余的钙存于尿液中不能及时排出,久之即可形成结石。

第二,晚餐不宜暴食。晚餐进食过多,会使胃机械性胀大,发生打嗝、消化不良等以及胃痛等现象。患有胃病或十二指肠溃疡的人,晚餐过量,会引起胃穿孔,甚至危及生命。

第三,晚餐不宜厚味。晚餐食人蛋、肉、鱼等,在饭后活动量减少和血流速度放慢的情况下,胰岛素能使血脂转化为脂肪,积存在皮下、心内膜和血管壁上,会使人逐渐肥胖起来,容易导致心血管系统的疾患。

第四,晚餐不宜饮酒。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酒后能加速血液循环,令人兴奋,影响睡眠。晚餐经常饮酒,还会使血糖水平下降,引发“神经性低血糖症。“

那么,一日三餐又怎样吃才好呢?中医学认为,一日之中,机体阴阳有盛衰之变,白天阳旺,活动量大,故食量可稍多;而夜暮阳衰阴盛,即待寝息,以少食为宜。因此,古人有“早餐好,午餐饱,晚餐少”的名训。如清代的马齐,在《陆址仙经》中提到:“早饭淡而早,午饭厚而饱,晚饭须要少,若能常如此,无病直到老。”无怪乎一位学者诙谐地说:“早餐自己吃、中餐分给朋友一半吃、晚餐分给敌人一半吃”。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收起 理由
乐分享 + 2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2-1-18 21:07 | 只看该作者
      健康指南,学习了!小红帽辛苦了,谢谢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2-2-7 10:4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2-2-7 10:54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11-11 10:44 , Processed in 0.037964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