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0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应朋友之邀全文发一下(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8-8 17: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篇文章还是太长,按照网络设置必须分三次才能发完)
学会抬木头
    在大兴安岭茂密的原始森林里,勘测设计人员在地上预先打下了一根根小木桩,是路的中心线,我们的任务按照设计铺设公路,不论是采石、选土垫路基,也不管是架桥,还是填“大酱缸”,都是以我们知青为主,就地取材去完成。
    开“道引子”,需要学会放树,还要能够把放倒的树抬到林子里去,另外,生活中打烧柴也离不开放树和抬木头。

    靠山当然要吃山,在森林里住帐篷烧的一定是木头,而且大家知道湿木头不如干木头好烧。干木头也需要去找,离驻地不远的地方,有一片方圆2000米的林子,满地都是站干(站着的死树)。关于为什么这里会有这么多的站干,还有不同的说法,比较通行的是“这里属于雷击区,树都是被雷劈死的”;我不相信这个说法,我认为是山体变化致使水源改道儿,这里树的树根只铺在表皮的腐殖质中,扎不下去,一旦缺水,树就会干枯,因此树不是雷劈死的,而是干旱致死的。3月到5月,我们经常到这里打烧柴,后期天暖和,烧柴也就用得少了。

    抬木头虽然原始但专业性很强,在采伐中是与放树同等重要的环节,它不仅需要有力气,还必须掌握技术。放倒的树,先打掉枝丫,锯掉树头,然后根据材料锯成长6米或8米的“键子”,最后才能抬走。

    东北的抬法,当把树干截成键子后,根据木头的轻重,分别用四个人或六个人抬,过重的需要八个人抬。

    抬木头讲求步调一致,左右两边要迈里边的脚都迈里边脚,走起来才能稳。同时每个人要注意力集中,并有高昂的气势,有时八个人抬不动的木头,六个人却抬起来了,这就是气势,抬木头全凭一口气。然后就是必须要喊号子,不喊号子不仅走不稳,还会感到累。领号的是工头,是把式,他会随口编出时而谨慎小心时而诙谐调侃的内容,有个好的领号,抬一天下来都不会感到疲劳,大家应号比较简单,只是一个字“嗨!”。可能当年在东北抬木头的以山东人居多,所以喊的号子都带点山东腔儿,雄浑、铿锵、豪迈,旋律应该是三/四节拍,像慢三步。

    抬木头的工具和术语挺独特,肩上的杠子两头尖、中间粗叫“蘑菇头”,用绳套连接下面的横梁叫“八门”,它有分配力量的作用,“八门”下面是“卡钩”,“卡钩”直接卡住木头。人的右肩叫“大肩儿”,左肩叫“小肩儿”,腿分里腿和外腿,组合好了一般的木头都可以抬。要是采伐的话,后续工作还有“归楞”,装汽车,上跳板装火车等,还有一些专门工具,如“压角子”、“板正子”、“撬杠”等等。

    央视曾经热播《闯关东》,作为闯关东人的后代我每集都看,看到剧中抬木头的镜头,立马看出了破绽,也是,没抬过木头的人能拍成这样就不错了。

    在漠河修路时期,我们学会了放树、抬木头和爆破,学会了使铣、用镐、弄斧、抡锤、掌钎和挑担子,这些本领在后来的日子里都派上了用场。

营造“炮火连天”
    大兴安岭的战备公路修得弯弯曲曲,勘测设计者不仅要考虑坐标方位和山势走向,还要考虑防空隐蔽的需要,这样修成的公路,在飞机上观测有树木的遮挡,不容易被发现。

    为了能够早点完工投入使用,设计施工标准只确定为路宽六米的五级公路,每五公里修一个转盘道,用来车辆调头,实际完工后,有些地段路面达到了四级标准,汽车跑80公里时速不颠车。

    修路需要先开“道引子”(就是按照设计的路线先大致开辟一条通道),树木放倒以后,还必须把地面大大小小的树根炸掉。

    我们头一回接触硝氨炸药,也没有人告诉我们使用方法,大锤和钢钎也是拿过来就用,那时老职工包括领导也都认为知识青年“无所不能”。

    炮眼打在树根下面,口细下面稍大,上午集中时间打炮眼,下午集中时间放炮。

    几十个炮眼打好后,送中午饭的炊事员就来了,一个班两只水桶,一只桶装菜,一只桶装馒头,上顿海带粉条,下顿粉条海带,晚上回去海带粉条汤,有时能吃到两段咸带鱼,从漠河回来直到若干年后,我见到海带粉条就想呕吐。

    不久我得了夜盲症,晚上眼睛看不见,白天却是好人一个,况且夜盲症连队也不少见,不妨碍白天出工,没有领导过问,自己也不感到委屈。说起来可怜,六月份连续三天食堂有“炒豆角”,眼睛变好了,“炒豆角”没有了,眼睛又看不见了。

    晚上去厕所我需要有人领着,否则会被地上的树茬子绊倒,班里年龄最小的隋以臣“太坏”,他让我抓住木棍的一头儿,另一头儿在他手里,我只能就范。没曾想,外面天还没有完全黑下来,有的女生还坐在圆木上织毛衣,看到我这样上厕所,起哄的声音我都不知来自何方。

    在山上吃午饭,我们另有高招。先用搪瓷碗收刮浮在菜汤表层的油,把整桶的海带粉条倒进林子里,然后把从山上采来“苕埽蘑”洗净,放在水桶里,加上盐和油用水煮,把馒头切成片用火烤,这样比食堂送来的饭好吃。

    午休就是席地铺件棉衣,躺下来打个盹儿。

    下午开始给炮眼装药。先在炮眼的底部垫上纸防潮,灌上炸药,插上雷管和导火索,用细土胶泥封口,为了保证爆破效果,装好后还要用大锤夯实,自己发明的操作流程很冒险,直到现在想起都后怕。

    装完药,我们的精神头可就来了。先观察地形,研究点炮后的撤退方向,一般都是从上坡往下坡跑,然后让五位女生手里拿着小红旗在两面200米处放出警戒,不许任何人经过。

    在放炮的现场,大家详细分工,哪几个炮眼归谁点以及谁先点,然后各就各位。为了节约,导火索的长度可都是按照撤退速度算出来的。每人点燃一根烟,我学会吸烟就是点炮和抬木头那个时期,做为班长用别人的烟点炮会不好意思,况且暂时没花掉的补助费都掖在铺底下,你不花别人会替你花。

    “注意,点火!”我们手里点着这一炮,眼的余光瞄着下一炮的位置,把自己分的炮点完,起身向山下快跑,能跑多快就跑多快,直到跑不动为止,然后各自躲在一颗大树的后面。

    霎时间炮声隆隆连成了一片,壮观的场面出现了!石头、树根裹挟着刺耳的呼啸声划过天空,有的要掠过我们的头上,恰似来到了炮火纷飞的战场,真过瘾哪!

    回去打扫“战场”,但见树根不翼而飞,留下了大大小小的炮坑。

    我们为自己的“杰作”感到得意,连长看到我们的营造的场面也为我们叫好,炸树根是筑路过程中最有意思的活儿,庆幸没有发生意外。


[ 本帖最后由 冰团战友 于 2009-8-8 17:18 编辑 ]
2#
 楼主| 发表于 2009-8-8 18:58 | 只看该作者
这三个帖子不必回复了,大家精彩的点评都在《1969年的事情》中,免得分散又费力,谢谢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9-8-15 23:33 | 只看该作者
向外环线等读者举荐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5-1-24 20:51 , Processed in 0.027335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