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贴)牛市征兆再现:王宏远离职南方基金投身私募 私募又添主将:王宏远离职“公转私”,南方平静
博时肖华、工银瑞信江晖、嘉实王贵文、上投摩根吕俊等一大批“公募大佬”早已奔向私募基金阵营
资本市场的“牛市”行情终于再次搅动公募基金与私募基金之间人才流动的“一池春水”。近日,南方基金公告称,公司副总经理、投资总监王宏远离职。
《理财周报》记者从南方基金和王宏远本人处了解到,在静默期结束后,他或将投身海内外私募基金或对冲基金,但一切尚未有最终定论。其投资总监的职务将由具有华尔街背景的邱国鹭接任。
不知是否是巧合,就在王宏远离职公告前几天,上证指数稳稳站上2500点的“牛熊分割线”。仅一年之后,“去公投私”热潮再度兴起是否预示着“牛市”再度到来?
本报从不同角度解读其“去公投私的背影”,细数其折射出的三大命题。
公募和私募的“人才困境”
从早期博时基金的投资总监肖华,到工银瑞信的创业元老江晖,特别是在2007年,包括嘉实基金王贵文、上投摩根吕俊等一大批“公募大佬”奔向私募基金阵营,曾引发一轮关于“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吸引力”的讨论。
时至今日,王宏远的离职无疑又将公募基金与私募基金的人才需求搬上台面。
在采访中,南方基金表示曾多次挽留王宏远,但考虑到王宏远本人职业生涯发展的意愿,最终公司充分尊重并理解他个人的意愿。王宏远本人也屡屡表达了对南方基金的不舍。私募基金到底吸引力何在?
众所周知的原因是收入。相比于公募基金经理的收入,私募基金“分成式”的收费模式显然更具诱惑和挑战。但据私募基金人士透露,收入只是一个方面。从投资角度讲,相比于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的运作更加灵活。最典型的例子就如2008年引起较大争议的“最低仓位”问题。根据公募基金的有关合同和监管规定,公募基金都必须保持一定的“最低仓位”,这就直接导致许多基金在市场下跌过程中不能通过空仓等手段去有效降低风险。对于很多成熟的基金经理来说,这点是私募基金吸引力的最大所在。
前述人士透露,海外优秀的公募基金经理转往私募基金的现象也并不少见,许多基金经理转往私募也是出于对个人生活方式的一种改变,并不意外。
在汹涌的“去公投私”潮背后,公募行业是否真的不具任何吸引力,无法逃脱被私募不断挖角的命运呢?
绝大多数人士都不认可这一观点。某投资界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募基金在人才培养、团队建设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而目前国内私募基金在人才培养方面缺少有效的办法。
该人士介绍说,公募基金一般会有一个较大的投资研究团队,不少基金经理都是从研究员、交易员做起,逐步培养起对市场的感觉,最终介入基金管理工作,其投资背后也有强大的投资支持。私募基金的投资和研究力量则都相对薄弱,规模较小,内生型的人才培养较难,向公募基金、券商投行人才“借力、挖角”是通常的做法。一些公募基金经理转向私募基金显然是受到私募基金灵活的运作模式吸引,但其背后却着实折射了私募基金的“人才困境”。
中国的“南方故事”走向华尔街?
在中国基金市场,甚至于资本市场上,南方基金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
10多年的发展也让南方基金的历程成为基金行业内人士常常提及的“南方故事”。南方基金曾发行国内首只债券基金、保本基金、LOF基金、QDII基金,是国内规模最大的企业年金和社保基金管理人之一。在这段中国式的“南方故事”中,令人称道的还有另一点,那就是在国内60余家基金公司中,10余家基金公司的总经理、副总经理、投资总监都来自于南方。南方基金也一直被称作业内的“黄埔军校”。显然,南方基金的人才素质、人才培养能力和理念获得了业内的充分认可。
王宏远本人的成长历程也正是南方基金“中国式故事”的一个浓缩。1998年,南方基金成立不久,王宏远加盟南方基金。从一个普通的研究员,逐步成长为基金经理、投资部总监,再成为公司副总经理、投资总监,其间还曾被公派至海外学习。南方基金对王宏远的赏识可见一斑。某基金业内人士也评价说,在基金行业,像王宏远这样能在一家公司一步步从普通一员成长到高管的人绝对是凤毛麟角。这一方面说明王宏远很优秀,得到南方基金的认可;另一方面也说明南方基金在人才的培养方面确实有自己的一套体系,确实会给人以成长发展的空间。
接替王宏远的邱国鹭来自华尔街,曾在韦奇资本、澳泰尔领航者对冲基金和普林瑟斯资本管理公司担任基金经理和高管职务。“
“邱国鹭先生是南方基金根据人才国际化战略的要求,以市场化手段招聘来的人才。”南方基金有关人士向记者表示,“邱先生已经开始履行其投资总监、投资决策委员会委员的职责。”
对此,多家基金公司人士在私下里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这是必然的选择。某基金业内人士对记者说,随着基金公司业务越来越广,特别是目前金融危机下,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动效应也更加显著,会推动基金公司加快面向海外的步伐,人才的国际化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南方基金的表态也能佐证前述人士的观点。南方基金介绍说,过往基金公司的人才培养基本上以自己培养、行业内招聘为主,但以后会更加注重国际化的视野,以适应业务发展的需求。
或许,对于年轻的基金行业来说,未来将是一个“中国式神话”和“西方式传奇”并举的时代,更多的故事即将上演。
A股“熊市落幕”转向“牛市开局”?
4月13日,星期一,上证指数站上2500的“牛熊线”。不少国外投行也在近期纷纷发表言论称“A股的'牛市’正在归来。”
公募基金经理“奔私”一直与牛市呈现正相关的关系。在2007年的牛市中,近10名公募基金经理转向私募基金;在2008年的熊市中,这一数字近乎为零。“公募转私募”的大幕是否会再次拉开还有待观察,但市场似乎早已按捺不住,已跃跃欲试。
某基金公司投资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募基金人士愿意放弃稳定的基金公司高管职务,去私募基金承担一定的风险,显然说明他对在资本市场上盈利有把握。这一点也可以解释为什么2008年没有公募基金愿意投奔私募基金,因为在冬天里,公募基金的团队显然“更温暖”。现在,是出手的时候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