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02|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夏娃与大家一起切磋泳技 (3)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16 10: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爬泳技术详细介

   爬泳,俗称自由泳。游爬泳时,人在水中成俯卧姿势,两腿交替上下大水,两臂轮流划水,动作很像爬行,所以人们称之为“爬泳”。

爬泳是四种竞技游泳技术中速度最快的一种姿势,在游泳比赛的自由泳项目中(不规定泳姿的比赛),运动员都采用这种姿势,所以通常人们也称之为“自由泳”。

爬泳的起源历史悠久,从我国和世界其它国家的古代遗物中,都可以发现类似于今天的爬泳技术的游泳姿势。

              爬泳的技术环节分:
             一、爬泳身体姿势
             二、爬泳腿部技术 
             三、爬泳手臂技术
             四、爬泳配合技术

2#
 楼主| 发表于 2007-1-16 10:34 | 只看该作者
 

        三、爬泳手臂技术
       

 

        爬泳的臂部动作是推动身体前进的主要动力。它分为入水、抱水、划推水、出水和空中移臂等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在划水动作中是紧密相连的一个完整动作。

入水 臂入水时,肘关节略屈,并高于手臂,手指自然伸直并拢,向前斜下方且插入水。注意手掌向外,动作自然放松。

手入水的位置应在肩的延长线上,或在身体的中线和肩的延长线之间(如图)。入水的顺序为:手——小臂——大臂。 
           手切入水后,手和小臂继续向前下方伸展,手由向前——向下——稍有向内的运动变为向前——向下——稍向外的运动。

抱水 臂入水后,应积极插向前下方,此时小臂和大臂应积极外旋,并屈腕、屈肘。在形成抱水的动作中,开始手臂是直的,当手臂划下至与水平面约成15-20度角时,应逐渐屈肘,使肘关节高于手。在划水开始前,也就是手臂约与水面成40度角时,肘关节屈至150度左右(如图)。 
    抱水动作主要是为了划水做准备,因此她是相对放松和缓慢的。抱水就好像用臂去抱一个大圆球一样。抱水时,手的运动为向后——向下——向外的三个分运动组成。

划推水 手臂在前方与水平面成40度角起之后方与水平面约成15-20度角止的运动过程都是滑水动作。它分为两个阶段:从抱水结束到划至与水面垂直之前称为“拉水”,过垂直面后称为“推水”。拉水时,应保持高肘姿势,手向内——向上——向后运动。当拉水结束时,手在体下接近中线,这时,肘关节弯曲的角度约为90-120度角,小臂由外旋转为内旋,掌心由向内后方方向变为向外后方(如图)。 
    向后推水是通过屈臂到伸臂来完成的。在腿水过程中,手是向外——向上——向后的运动。肘关节要向上、向体侧靠近,并且手掌始终要与水平面保持垂直。 整个划推水过程,手掌的运动路线并不是始终在一条直线上和同一平面上,实际上是一个较复杂的三度曲线。从身体的额状面来看是一个“S”型,从身体的矢状面来看是一个“W”型(如图)。 
       
在整个划水过程中,肩部应配合手臂进行向前——向下——向后的合理转动,这样有利于加长划水路线和加大划水力量。

出水 在划水结束后,臂由于惯性的作用而很快的靠近水面,这时,由大臂带动肘关节做向外上方的“提拉”动作,将小臂和手提出水面。小臂出水动作要比大臂稍慢一些,掌心向后上方(如图)。 手臂出水动作应迅速而不停顿,但同时应该柔和,小臂和手掌应尽量放松。

空中移臂 臂在空中前移的动作是手臂出水的继续,不能停顿,一臂的动作应该放松自如,尽量不要破坏身体的流线型,要和另一臂的划水动作协调一致,并且要注意节奏。在整个移臂过程中,肘部应始终保持比手部高的位置(如图)。

3#
 楼主| 发表于 2007-1-16 10:39 | 只看该作者

                               四、爬泳配合技术


              爬泳的配合技术分:两臂的配合技术、两臂和呼吸的配合技术以及完整的配合技术 fficeffice" />

两臂配合技术 爬泳两臂的正确配合是保障前进速度均匀性的重要条件,并且还有利于发挥肩带力量积极参与划水。根据划水时两臂所处的位置,可以把手臂的配合技术分为三种:即前交叉、中交叉、中前交叉和后交叉。一般优秀运动员都采用中前交叉的技术。

两臂和呼吸的配合技术 爬泳技术中的呼吸技术较为复杂,但是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划水力量和速度、耐力的发挥。

爬泳的呼吸和手臂的配合为一次呼吸N次划水(N>2)。吸气时,头随着肩、身体的纵向转动转向一侧,使头在低于水面的波谷中吸气。此时,同侧臂正处在出水转入移臂的阶段(如图)。
    移臂时,头转向正常位置。 同侧臂入水时,开始慢慢呼气,并逐渐用力加快呼气的速度。

             完整的配合技术 即呼吸、手臂和腿的配合。因为手臂是产生推进力的主要来源,因此在配合中,呼吸和腿的动作都应该服从于手臂动作的需要。 呼吸、手臂和腿的配合比例主要由三种:122(即一次呼吸,两次手臂动作,两次打腿的动作);124126(如图)。 也有极少数优秀运动员采用128的技术。
4#
发表于 2007-1-16 10:56 | 只看该作者
收藏了,谢谢夏娃.
5#
发表于 2007-1-16 11:30 | 只看该作者
还是沙鸥的态度好。
6#
发表于 2007-1-16 15:21 | 只看该作者
孤雁,你是死活要把水搅混是吧,哈哈.要说当亚当,我肯定还排在你前头,只是夏娃她不点头罢了.
7#
 楼主| 发表于 2007-1-16 10:22 | 只看该作者
 

一、 游爬身体姿势 


        游爬泳时,身体要尽量保持俯卧的水平姿势。但是为了取得更好的动作效果,头部应自然稍抬,两眼注视前下方,头的三分之一露出水面,水平面接近发际,双腿处于最低点,身体纵轴与水平面约成3-5度的仰角(如下图)。
       爬泳游进中,身体可以围绕身体纵轴做有节奏的转动,转动的角度一般为35-45度之间(如下图)。如果速度加快,角度就会相对减少。这种转动是由于划臂、转头和吸气而形成的自然转动,并不是有意识的做转动。转动所带来的好处有以下几点:

1、便于手臂的出水和空中移臂,并缩短移臂的转动半径。

2、有助于手臂在水中抱水和划水,使手臂划水的最有力部分更接近于身体中心的垂直投影面。

3、由于臀部随身体轻度的转动,腿打水时,产生部分侧向打水动作,可以抵销移臂时造成身体侧向偏离的影响,维持身体平衡。

4、便于呼吸。 
         

8#
 楼主| 发表于 2007-1-16 10:27 | 只看该作者
 

二、爬泳腿部技术

 

         在爬泳技术中,大腿动作除了产生推动力外,主要起着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它能使下肢抬高,以及协调配合双臂有力的划水。

爬泳腿的打水动作,几乎与水平面成垂直方向进行,从垂直面看,两腿分开的距离约为30-40厘米,膝关节弯曲的角度约为160度角(如下图)。 
           游进中,腿向上打水时,脚应接近水平;向下打水时,不应超过身体在水中的最低部位。正确的打水动作是脚稍向内旋,踝关节自然放松,向上和向下的打水动作应该从髋关节开始,大腿用力,通过整个腿部,最后到脚,形成一个“鞭状”打水动作。向下打水的效果最大,因此应用较大的力和较快的速度进行;而向上则要求放松、自然,尽量少用力,并且速度相对要慢。

         从腿向上动作开始,当大腿带动小腿,从下直腿向上移至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与水平面平行时,大腿稍向上而终止移动,并开始向下打水。当大腿开始向下打水时,由于惯性的作用,此时小腿和脚仍继续向上移动,而使膝关节弯曲形成一个大约160度角。这使小腿和脚达到了最高点,由于大腿继续向下移动,而带动小腿和脚完成向下打水动作。

                  当大腿向下打水到最低点并向上抬起时,小腿和脚与大腿仍保持一个角度,并继续向  下移动打水,直至完全伸直为止,才随大腿向上移动,开始第二个循环动作。


9#
发表于 2007-1-16 16:19 | 只看该作者
原文由 [B]天地一沙鸥[/B] 发表: 收藏了,谢谢夏娃.
10#
发表于 2007-1-16 16:31 | 只看该作者
再看一遍
11#
发表于 2007-1-16 16:47 | 只看该作者
怎么舒服怎么来!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关键是水感合体会。
12#
发表于 2007-1-16 17:44 | 只看该作者
原文由 [B]天地一沙鸥[/B] 发表: 收藏了,谢谢夏娃.
13#
发表于 2007-1-16 14:15 | 只看该作者

原文由 [B]天地一沙鸥[/B] 发表: 收藏了,谢谢夏娃.

亚当的有力竞争者

14#
 楼主| 发表于 2007-1-18 16:24 | 只看该作者

引用鱼妖姐姐: “再看一遍”

 

还是鱼妖姐姐刻苦!!!

15#
发表于 2007-1-18 16:35 | 只看该作者
什么时间单兵教练?
16#
发表于 2007-1-19 09:43 | 只看该作者
没想到引来那么多的亚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12-2 23:33 , Processed in 0.075500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