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2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文县碧口镇:曾被遗忘的灾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5-29 17: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自从5月12日地震发生后,作为甘肃文县碧口镇幼儿园的园长,张新平和幼儿园的教导主任、总务主任等人,每天都看守在园子周围,一是劝阻路人远离这个园子,二是看到这个2006年落成、投入超过160万的幼儿园在地震中被毁掉,张新平们难以接受。

  而在幼儿园后面不远处的后坪山山腰,碧口镇小学的教学楼和老师宿舍楼已被夷为平地,造成4个小学生和一个地震发生当日来学校送自己孙子上学的老婆婆被砸死。与小学比肩而建的碧口镇初中和高中的教学楼也已经全部成为危房。

  5月28日,针对甘肃省陇南市文县的灾情,民政部减灾中心灾情评估工作组经过实地考察、初步评估后告诉本报记者,这个处于陕、甘、川三省交界处的文县地区,在本次地震中遭受重创。

  “甘肃的重灾区在陇南市,陇南市的重灾区在文县,文县的重灾区在碧口镇,而碧口镇所属的三乡一镇中,范坝乡和中庙乡更是损失惨重。”文县宣传部部长黄顺司告诉记者。碧口镇与四川省青川县仅一山之隔,而文县距离“5.12汶川地震”的震中也只有200公里。

          这里的百姓普遍认为,地震发生后,由于交通通讯全部中断,他们被遗忘了超过48小时,而48小时以后,由于鲜有媒体报道,他们也未能得到与其遭受灾情相适应的物资救助——这被概括为,因为“死亡人数不大”的“幸运”,使得这一地区成了外界援助的盲点。

  被遗忘的灾区

  5月26日下午,记者被热情的群众用摩托车带到碧口镇幼儿园的时候,张新平和幼儿园的几个负责人正在幼儿园旁边守着。得知有记者来,她冒险指引记者查看已经严重裂缝的教室墙体。记者看到,透过裂缝可以看到墙后的树叶。

  大概三个小时前,青川发生6.7级的余震,在此次余震中,与青川仅一山之隔的碧口镇震级在6.4级左右。

  张新平激动地说,本报记者是在地震后14天的时间里她所遇到的第二个记者。之前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一直在关注电视灾情直播的她,直到目前依然未能看到更多有关碧口镇灾情的画面。

  事实上,碧口镇这个在地理位置上近似孤岛的地方,在地震发生超过48小时后,外界依旧无人知道这里发生了什么,里面的人也无法与外面取得任何的联系。尽管在地震后第二天,碧口电厂的李女士就看到有直升飞机从碧口镇的上空飞过。

  张新平告诉记者,在地震后的第三天通讯恢复以后,他们学校的老师开始通过彩信把用手机拍摄的灾情照片发给在北京 、广州 、上海等地的同学,然后通过他们上传到网上,才得以使网上开始有当地的灾情照片,进而,开始有人关注到的这个地区的灾情。


  而文县县委宣传部观察的结果是,直到5.12地震发生7天后的5月19日,中央电视台所播放的灾情示意图中才第一次加上了文县。

  社会捐助盲点

  但是,对文县碧口镇来讲,纵然是在被媒体开始关注以后,距离实质性的灾情援助来讲依然遥远。

  来自碧口镇范坝乡的一位村民告诉记者,截至5月27日,他们得到的救灾物资,也就是帐篷和方便面,而且,帐篷是三个户口本领一个,方便面是一个户口本两桶。

  救灾物资短缺的原因之一是来自全国的援助物资很少,已经到位的救灾物资多来自于甘肃省内。

  文县县委书记徐世林公开表示,全县90%以上的民房倒塌或成为危房,保守估计损失达118亿元。但是,截至27日,文县收到的捐款仅有700万元,最为急需的救灾物资之一帐篷总计需要5万多顶,目前仅收到1.3万顶左右。药品、食品等常规物资也奇缺。当地能够享受到3家一顶帐篷已经是很“奢侈”了。“县里把所有帐篷的一半都发给了碧口镇灾区。”文县县委宣传部部长黄顺司说。

  文县方面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7日,文县地区死亡111人,伤1394人,而文县的人口总规模为25万人。

  这一数字曾一度遭到群众和媒体的质疑。对此,徐世林的解释是,文县这次倒塌的房屋多位于乡村的民房,而这个季节正是农忙时节,所以,地震发生时很多农民正在地里干农活。而学校从5月1日开始执行夏时制,下午三点开始上课,所以学生并没有集中在教室。

  对此,张新平也是很认同。她忍不住告诉记者,今年还是第一次实行夏时制,“真是如有神助”。

  不过,捐赠物资短缺的问题也许马上就可以得以解决。黄顺司告诉记者,随着近日媒体的普遍关注,开始有更多的从全国各地打来的咨询捐赠事宜的电话,更多的捐赠物资也将陆续从全国各地运往文县灾区。

        交通孤岛

  纵然是救灾物资进入甘肃境内,但被送往需要物资的第一线依然面临众多挑战。交通,正在成为文县抗震救灾的最大制约。

  5月24日上午,本报记者从西安出发,目的地是碧口镇。

  按照非地震时期的线路,比较优化的路线有两条,一是,从西安乘汽车到汉中,再经宁强县过阳平关,途经四川的广坪和姚渡最后到碧口镇。另外一条线路,从西安乘火车到甘肃天水,然后从天水南下经成县到陇南市政府所在地武都,然后从武都到文县转车到碧口镇。

  这两条路线也是目前外界救灾物资进入文县县城和碧口镇灾区的必经之路。

  记者选择了后一条路线。从西安乘坐火车到天水,于当日下午16点到达。但因为从天水到武都大概需要走6个小时的山路,所有的公共汽车都已经停运。

  5月25日,记者乘坐公共汽车从天水赶往武都。下午4点24分,青川发生6.7级余震,公共汽车前后开始有土石滑落,当司机停靠问路时,一个当地妇女扯着嗓子描述刚才她是如何从一块滑落的石头前逃生的,说着说着就泣不成声。

  而这样的路况是运输救灾物资的车辆所必须要面对的。

  文县县政府的一位人士告诉记者,面对灾区群众对县政府接收、运输、发放救灾物资不力的指责,当地政府有关部门也是做足了努力,但是,交通情况确实不容乐观。他举的一个例子是,曾有一个往灾区运送救灾帐篷的司机,看到山上不断滑落的石头,怎么也不愿意继续开车,“政府也毫无办法”。

  重建命题

  5月22日开始,民政部减灾中心副主任闫志壮带着技术工作组奔赴甘肃、陕西两省灾区,对重灾县市因灾损失情况进行现场评估。

  5月28日,在结束了资料搜集后,他告诉记者,尽管甘肃陇南地区房屋没有大面积的倒塌,但是,实际上已经震酥了,“损失肯定非常严重”。

  这次地震灾难以及灾难后重建,将是这个甘肃省四大古镇之一再次面临兴衰转型的节点。

  据当地人介绍,碧口镇周边地区所盛产的党归、黄芪等药材,还有黑木耳、橄榄油、花椒、茶叶等特产。一直到解放初期,这里还是一个码头,有陇南“小上海”之称。作为链接巴蜀古道和长江水路的枢纽,这里曾繁荣一时。上世纪60年代,在码头文化衰落以后,随着碧口电厂的建设,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工程移民又随之迁来。

  在这次地震以后,记者看到,标志碧口镇码头文化的唯一遗迹——吊桥已经成了危桥,在接下来的重建中,拆除也许是唯一的选择。

  在这里生活了近50年的一位碧口电厂的职工告诉记者,长期以来,碧口镇的年轻人在上学读书和经商之间更倾向于选择后者,但是,他们也都知道,对碧口镇来讲,基于码头的经商时代已经永远的成为过去,交通对碧口镇来讲,已经是走向没落的重要决定因素。即使是周边正在开采的金矿、硅矿和铜矿,也没有赋予百姓更多的发展机会和财富。

  于是,从张新平等具有更多知识的碧口镇居民的言语中,记者发现,在成为全国救灾物资援助的盲点以后,灾后重建的过程中,他们担心碧口镇再次成为援助的盲点。
2#
发表于 2008-5-30 13:07 | 只看该作者
甘肃省陇南市文县的灾情,民政部减灾中心灾情评估工作组还在实地考察、“甘肃的重灾区在陇南市,陇南市的重灾区在文县,文县的重灾区在碧口镇,中共中央关注到的这个地区的灾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5-1-8 04:17 , Processed in 0.039320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