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宋村养老院,继续向东开了大约20分钟,12点20到了文登万家庄。 车停在队村委会门口,去打听梁氏庄园在哪儿,可是村委会没人。和村委会隔路相望的一个院子里有人,我便去打听。一位村民指着院子南面正修葺的房子说,这就是梁氏庄园。我问怎么进去啊?他说,顺路一直往南走有个拱起的院门,就可以进去了。 原来,整个村子路东都是梁氏庄园。 我慢慢开着车向南,东边有几条横着的街道,里面都有住家,怎么看也不像个庄园啊? 在村子最南端,看到了这个门楼。 往里一看,青石铺路,直通东门;路北一排房子有图片上介绍庄园的样子,路南则是贯通东西的围墙。围墙和院门一看就是新修的。 这是进门第一家,瓦房挺新,门楼和院墙还有点陈旧感。 再往里走,有位老先生在自己门前晒太阳。我过去一打招呼,老人家站起来了。这儿的老人都有规矩、有礼貌、有待客之道。 老人今年94岁了,听说我来参观,他就开始给我介绍起来。虽说有浓重的胶东口音,大概意思我听明白了。 老人说,梁氏庄园的主人是荣成人,清末在朝廷做的是挣钱的官,即有权点状元。这样,给他送礼的可就多了去了,而且都是大礼!在风水先生的指引下,在这里建起了这座庄园。 老人姓周,当过兵、打过仗、负过伤。在林彪的麾下当战士。我看到了门上有三个“光荣牌”。 我问伤在那里了?老人摘下帽子让我看头上的伤疤,又摞起裤腿让我看腿上的伤疤。哇!老先生也是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出生入死的人啊!我不禁从心里对这位无名英雄肃然起敬!他是幸运的活了下来,多少先烈没看到新中国的诞生啊!看到老先生的伤疤,真是百感交集! 老人说,他本不是这村的,是外来户。解放后,梁氏庄园的房子都分给穷人了,他胆子也大,别人不敢住的房子他来住了,就成了这里的村民。 老人说,从旁边胡同向北有个碑可以去看看。 我从这条胡同走进,看到这片老房子基本保留着庄园原始的样子。 因为这么多年的变迁,没有保护文物的概念,加上老房经维修和院内的自建,原汁原味的院落基本没有了,都混搭着现代的作品。 胡同不宽,还能看到庄园南面的院墙。 出了胡同,是一片天井一样的空地。东面是一排老房老院。 南面这排房的两面是两条胡同。当初建房的格局可能就是这么设计的。 空地的北面是一条东西的胡同,偏西一点就是周先生说的这块石碑。实际上是政府作为文物保护的标记,并不是古迹。 在标记的后面是新修的小公园,估计上面也曾经是房子,因为倒塌了,没再重建。因为从这里看,梁氏庄园就是井字建筑格局。每个院落都在横、纵之间。 这栋房子的房顶款式和前面的又不一样。房脊都是人字形的,两侧房山有区别。不清楚是代表什么。 小公园的北侧是一条东西的街道,路边有排水沟,有位妇女在穿针引线的组装布袋,针是缝麻袋的那种大针,线是鞋带一样的粗线。据说做一个五分钱。 她们旁边这栋房子的房顶房山的款式和前面的又有区别。 这是这条街北面一个个的院门。能看到款式差不多,用料有区别。 这个门上门环款式,挺有特色。 这种房顶,就是我们平常看的最普通的样式了。 我又回到了我刚来时问路的院门前,那位指路的人也认出了我,他身边还有几个人在说什么。他说,我带你们去看看正在修葺的院落。于是跟着他来到了这条街上。 打开了一个小院门,里面还没竣工。前面这个院重修得差不多了。 东屋底层的建筑材料都是原来的,上半部分是新料。 后面这个院里有少部分材料是原来的,大部分是新料。已经初步重现当初。 这就是带我们参观的老乡,原来是村里的梁主任。 村口这座房子也是后修葺的。整个庄园外围,排水沟也整理得完好。 这片庄园的绝大部分都有村民居住,如果不说,很难把它和大庄园联系在一起。因为政府重视了文物保护,村里开始了修补整理。目前还是免费参观,今后怎么规划,不得而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