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0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背景1004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0-4 16: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6年10月1日,对于中国的人民币来说,是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日子。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2015年底通过的决议,从这一天开始,人民币进入其设置的特别提款权(SDR)组合之中,从而正式成为超主权货币。这是我国人民币国际化征程中的重要收获,它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突破,也将进一步促进国内的金融市场开放。人民币国际化改革,起始于上世纪90年代。20多年来,我国积极推动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人民币在国际上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2008年底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全球各国意识到,世界贸易长期由美元“一统天下”的格局不利于各国平等贸易,美国为了摆脱危机,可以利用美元在全球市场上的“霸主”地位,实行货币量化宽松(QE)政策将危机转嫁到别的国家。由于美元作为硬通货成为各国的最大宗储备货币,因此美国只要开动印钞机,加大货币发行量,就可以让各国承受美元贬值压力。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多年来向IMF发出呼吁,要求将其他货币加入SDR,以此来平衡美元与世界其他货币的关系。中国的这一合理要求得到了IMF的肯定,在这同时中国也加快了国内金融市场,特别是汇率机制的改革,促使人民币走出国门,成为像美元一样的国际通用货币。人民币成功进入SDR,显示了国际金融组织和国际市场对人民币的充分信任。我国从2005年开始推行的汇率改革,虽然宣布盯住“一篮子货币”,也就是与美元脱钩,但由于美元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过于强大,人民币汇率还是与美元走势密切相关。此次汇改以后的10年来,一方面中国经济增长很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实行QE政策,导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出现了长期的升势,对我国的出口贸易产生了很大的压力。最近一两年,人民币结束了长期单边上扬的走势,出现了箱体震荡,但由于美国结束了QE政策,人民币在与美元的汇率上又出现了贬值趋势,引起了国内舆论的高度关注。
file:///C:/Users/qtnf/AppData/Roaming/Tencent/QQ/Temp/TempPic/T)UAND$PO@G873%7BT~BZDD~V.tmp
前不久,《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一篇题为《人民币是负责任的国际货币》的文章,其中在回顾发达国家主要货币汇率史时,提到一句“短期内出现20%甚至40%汇率波动情形并非罕见”的话,这被国内一些自媒体解读为党报在暗示人民币将出现20%-40%的贬值。这种解读引起了市场的恐慌,也使国际市场对人民币的信心受挫。在此微妙时刻,IMF接纳人民币进入SDR,赋予其特别提款权,有助于国内外舆论正确理解人民币在国际市场的地位,廓清市场的迷雾。进入SDR,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重大突破。在目前全球11.46万亿美元的中央银行货币储备中,人民币储备仅占1. 13%,这与中国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是不相称的。人民币在新组合的SDR中占到10.92%的权重,这在理论上标志着IMF成员国将通过所持SDR形成对人民币的增储,因此,人民币在各国中央银行中的货币储备将在短期内得到提升,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尤其是亚洲邻国乐意用人民币作为贸易结算货币。但我们同时必须看到,相比于SDR篮子中的美元、日元、欧元和英镑,人民币的地位还比较低。人民币之所以能够得到认可,一个重要的原因是SDR认可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潜力。而要进一步提高人民币的信用度,关键在于国内经济要有更好的表现,也就是说要通过改革把这种潜力进一步挖掘出来,以中国经济的复苏、增长来带动全球经济复苏、增长。
file:///C:/Users/qtnf/Pictures/00%20(2).JPGfile:///C:/Users/qtnf/Pictures/01新闻背景.JPG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
发表于 2016-10-4 16:31 | 只看该作者
币值增升标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6-10-4 18: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5-1-29 06:50 , Processed in 0.025497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