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汇泉湾泳客 于 2016-6-11 04:35 编辑
“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很多人都曾把这句话当成励志名言,而说出这句话的正是铁人王进喜。 在那个缺少石油的时代,王进喜曾为北京街头的公共汽车还得顶个煤气包留下过眼泪,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带着强烈的使命感,他主动给自己施压,不畏困难,带领1205钻井队留下了催人奋进的铁人精神。 “井没有压力,就喷不出油来,人要没有压力就轻飘飘地过去了,就干不出好工作来。一个革命者,要有责任心,对党负责,对国家负责,对子孙万代负责,就应该有压力。”这是王进喜在1966年2月,参加全国工交会议时说过的一段话。 王进喜为什么如此强调责任心?他又有怎样的压力?我们的探寻从铁人纪念馆开始。 秦腔,回荡在大庆的铁人纪念馆里,这是王进喜生前最爱看、最爱听的戏剧。 王进喜是土生土长的甘肃玉门人,因此非常喜欢有着大苦大乐特色的秦腔,累了时喜欢听上一小段。在来大庆之前,王进喜已经在玉门当上了钻井队队长,1956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8年,他的钻井队创造了一个月累计钻井5OO9米的全国纪录。 有了成绩,也有了荣誉,留在玉门在很多人看来应该是理所应当的选择,可王进喜为什么还要背井离乡,跑到当时荒无人烟的大庆呢? 孙宝范,《铁人传》的作者,从1963年开始,他就一直搜集王进喜的故事,孙宝范告诉我们,王进喜之所以从玉门来到大庆,跟这幅画里画的情景有关。 孙宝范说:“王进喜看到,北京是党中央所在地,都没油用,都得烧煤气,这是石油工人的责任,没干好啊,所以他就难过了,难过了就蹲在路边哭了一场。” 看到当时连北京都如此缺油,王进喜心里难受,正如他的誓言所说“一个革命者,要有责任心,对党负责,对国家负责,对子孙万代负责,就应该有压力。”他把多打井、多出油的责任扛在自己肩上,把这种压力放在心里。那时美国等西方国家一直以禁运方式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而我们的国产石油量又很少,我们每年不得不拿出极其有限的外汇从苏联进口油料。 1960年初,王进喜听说东北松辽平原发现了大油田,他马上主动提出,自己要去大庆油田。 1960年3月,王进喜和他的钻井队义无反顾地从玉门来到了大庆,在大庆,他们与其他各路人马一起打起了石油会战。 而那时大庆的条件之艰苦,远远超出了大家的想象。在当年拍摄的纪录片里,可以看到工人们棉袄上冻的都是冰,没有水,连饭都吃不饱。 孙宝范告诉我们石油会战刚打响时,打井的设备运不进来,为了解决各种问题,王进喜经常一宿一宿不睡觉,研究办法。不会写字,他就用画图的办法。 建设初期,条件有限,王进喜和他的队员拼尽了全力。钻机到了,没有吊车和拖拉机,汽车也不足。王进喜就带着工人用撬杠撬、滚杠滚、大绳拉的办法,“人拉肩扛”把钻机卸下来,仅用4天时间,就把40米高的井架竖了起来。 没有打井用的水,王进喜组织职工到附近的水泡子破冰取水,带领大家用脸盆端、水桶挑,硬是靠人力端水50多吨,保证了按时开钻。 “井没有压力,就喷不出油来,人要没有压力就轻飘飘地过去了,就干不出好工作来。”对王进喜来说,他的这句誓言不仅仅体现在多打井、多出油上,做为钻井队长,如何稳住人才也让王进喜倍感压力。因为工作条件差,工作压力大,第一年有6000人离开了石油会战队伍,占到了全部人数的五分之一。其中有一个1205队的工人,师范学校毕业,算是队里唯一一个有学问的人,后来也走了。 在铁人纪念馆,我们见到了76岁的许万明,他是王进喜从玉门带到大庆的徒弟。为了把人找回来,王进喜找到了许万明。 从大庆到玉门有三千多公里,当时如果回去一趟需要花上10天的时间,许万明嫌路远,心里几百个不乐意,他虽不敢直接顶撞师傅,就在王进喜的办公室里听秦腔,赖着不走。 许万明回忆:“王进喜就不耐烦了,他工作忙,说你赶快给我去就行了,你要听的话,你把这个东西拿回去。” 听到王进喜为了找这个工人回来,连最爱的宝贝唱片机也要送给自己,这份重视和苦心让许万明不敢再推托。 1963年12月3日,全国人大二届四次会议闭幕,周恩来总理向世人宣布:“中国人民使用‘洋油’的时代,即将一去不复返了!”。 1970年3月,王进喜最后一次到北京向周总理汇报了大庆的情况,同年的11月15日,王进喜病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