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汇泉湾泳客 于 2016-3-6 04:50 编辑
文/儒风大家 知愧 汉初,与刘邦争夺天下的人中有两个是“知愧而自刎”的。一个是败走麦城的项籍,当乌江亭长劝他“东渡而王”时,他说:“……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哉?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另一个是避匿海岛的田横,当高祖以“大可封王,小亦封侯”的承诺派使来召时,他引咎自责道:同是“南面称孤”的人,今却“北面事之,其愧固已甚矣”,并且我将郦食其处以烹刑,现在又与其弟“并肩而事主,吾独不愧于心乎”?项籍与田横因心中有愧而死,死得值得! 早在两千年前,荀子就教诲他的弟子说:“不知羞愧,乃不能成人。” 自然界有一种叫含羞草的植物,据说只要用手轻轻碰它一下,顿时,它的叶片闭合,枝干低垂,用生物学的名词说,这叫生物的刺激感应性。这也是植物维护自身生命,使其正常发育而不受侵害的条件。“含羞”二字是很能表现它的品格的。而对人来说,“知愧”首先包含着主动清醒的自我反思。一个人,倘能时时事事“知愧”,就能像孔明误用马谡那样引咎自责,像杨炯(初唐四杰)“耻在勃后,愧居卢前”那样正确估价自己,进而也便有了高适当县太爷、韦应物当太守时的不安:“龙钟还忝两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其实,“知愧”的可贵,在于进而能使人自勉。 古人谓:“仰不愧天,俯不怍地”,皆在阐明人之心志当要光明磊落。一生中不过数十寒暑,活到八十岁在人间也不过二万多个日子,千万不要愧对良心而遗憾终身! 然而,纵观当前社会风气,似乎“知愧”早已失去。放眼天下,大多数人的价值观已被“利”字所取代,故道德低落,固守良心的那把尺“羞耻心”已丧失了。试想,人若不知有“愧心”、不能反思自己的行谊,则任何伤天害理、为非作歹之事焉有不敢作之理。因此,“知愧”之有无,对于我们一生迎向光明,或步入黑暗有着关键性的影响;因为,惭愧心能发露忏悔、能改过向善。倘若,自幼就能教导“知愧心”,则将来必是正人君子。 古人造字极富深义,“愧”字的意涵,正是教育着我们做人要坦诚不欺,心中不要有鬼。
![]()
仰不愧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