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汇泉湾泳客 于 2015-10-8 04:34 编辑
诺贝尔奖官网对屠呦呦教授的简介 据中青在线转载诺贝尔奖官网的消息,北京时间2015年10月5日下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来自中国大陆的女科学家屠呦呦和日本的Satoshi ōmura以及爱尔兰的William C. Campbell等三位科学家获奖,屠呦呦获奖的原因是她发现和研究的青蒿素显著地降低了患疟疾的死亡率,这项发现为人类提供了强有力的新手段来对付这些使人衰弱的疾病。 迄今为止,这是中国大陆本土培养和成长的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科学奖。这一获奖事件对于中国科学和教育的一些积极意义。 如资料所述,屠呦呦最大的贡献,就是于1971年首先从中药黄花蒿中发现抗疟有效提取物,2年后又从中分离出新型结构的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自此,“青蒿素”作为抗疟疾的重要药物,进入世界医学的视野,并为人类抗击疾病做出了巨大贡献。 屠呦呦此番获奖,首要意义就是打破了此前一些人所预言的“中国大陆和科研不可靠”的说辞。尽管对于有着13亿多人口和数千万科研人员的中国大陆来说,迟至今天才有本土科学家获诺奖,确实有些不对称和太晚。但此番屠教授的获奖,毕竟是一次突破,并且这次获奖恰恰在于实践意义非常大的医学领域,这会让全世界对中国的科学家刮目相看。 其次,此番屠教授的获奖项目,源于中国中医药学家对中药的研究。很多年来,中医和中药在全球甚至国内一直遭受很多人的质疑、鄙夷、排挤乃至攻击。但青蒿素的研究成果和应用价值,让全世界突然意识到,中药的价值是明摆着的,它不仅不是一种所谓的“巫术”或伪科学,而是被科学证实了的真科学,并且,它可以给人类带来巨大益处。 第三,此番屠呦呦的获奖,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因为在此之前,除了中医领域,其实中国的公众和其他科研工作者,可能很少注意到屠呦呦的名字和成果。即便是那些流行多年的所谓诺奖预测名单,似乎也把热门人选放在那些热闹非凡、颇受舆论关注的科学家。这种反差表明,对科学价值的评判,往往难以普通人的认知标准去进行。那些默默无闻的科研成果,其实往往具有巨大价值。因此,未来我们对于科学和科学家的看法,也许需要略微远离舆论的喧嚣,转而用专业眼光去看待。 第四,屠呦呦教授以85岁之身获得诺奖,确属不易,而更不易的是,她自1955年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可以说默默无闻、尽职敬业。她少有那些“媒体明星型”科学家的名气,却能潜心一个单位60年而不变,这真正印证了“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科研定律。对于当今的年轻人来说,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追求热闹、见异思迁、目光短浅,越来越多的人难以做到长期潜心研究。屠教授的获奖告诉大家,坚持、恒心和定力,是多么的重要,多么的有价值。 第五,屠呦呦是中国大陆本土培养和成长的科学家,她没有眩目的“海归”背景,没有喧嚣的舆论效应,而是在我们自己的科研体系中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科研岗位并做出成绩。这也证明,中国的科研体系并非有些人所说的一无是处。外国人能够做到的事情,我们中国大陆也能做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