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90|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风浪中信步(冬泳水驴篇55)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7-25 13:5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少飞 于 2015-7-25 14:08 编辑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这是毛泽东诗词《水调歌头
·游泳》中的词句。当年毛泽东在武汉畅游长江之后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词。今天,后人们为纪念先人,举办了各种野外游泳活动,上饶游泳(冬泳)协会也举办了畅游信江的游泳活动,以此来纪念毛泽东畅游长江49周年。

   

        
    2015年7月12日一大早,上饶各区县市参加畅游信江的游泳者都已聚集在信江河畔了。记得每次举行畅游信江纪念活动时,游泳者都想体验一番在“大风大浪”中游泳的感受,然而几乎每次畅游信江时河面都是风平浪静。而今天受台风的影响,从凌晨起上饶也刮起了不小的西风,刚好畅游的线路是从东到西,风浪虽然给游泳者带来逆风迎浪的困难,但也确实给这些游泳者带来了在风浪中游泳的乐趣。


   

        
        一
    毛泽东以在风浪中游泳的感受,来说明一个人的意志应当在社会实践中不断磨炼的道理。当然现代的人们纪念毛泽东畅游长江,并不仅仅是为了去继承这磨练意志的观念,更重要的倒是为了亲近大自然,满足随着物质生活水平提高而提高的精神生活的需求。


   

        

        
2#
发表于 2015-7-26 07: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dadaozhijian 于 2015-7-26 07:48 编辑

图文并茂,不错!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5-7-25 13: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少飞 于 2015-7-25 14:17 编辑

    这几年,中国的发展速度比往年快,人们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变化。这让我想起了元末明初杂剧作家贾仲名《对玉梳》中的一句词文——饱暖思淫欲。现代人的饱暖应当说不知比元明时代人的饱暖好多少倍。如以饱暖思淫欲而论,现代人的社会生活对于一个元明时代的人来说,简直就是不可想象的。正是因为现代人对于精神文明的追求程度高,所以对于户外活动的认知也是多样化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5-7-25 13: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少飞 于 2015-7-25 14:32 编辑

    这次参加畅游信江的人大部分都是冬泳爱好者。在每天(包括冬天)游泳活动时,大家常会谈到一个话题,那就是自己坚持游泳活动是为了什么。大部分人说是为了锻炼身体,也有人说是为了磨练自己的意志,也有人说是为了调剂自己的精神状态,当然还有人说是为了消磨时间。这就说明一个问题,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人们对提高自身精神生活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种精神生活的要求是一种文明,是人类社会的进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5-7-25 13: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少飞 于 2015-7-25 14:36 编辑

    当然,在“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年代,通过“经风雨,见世面”的号召,产生了凝聚一代人坚定一个信念的社会效应。而在今天,人们赋予“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内涵就更丰富了。曾经有一个笑话,说的是有一个女人去照相,总觉得自己照的相不如某个电影明星的相好看,于是她就对照相馆的人说,我的相怎么不像某个电影明星。照相馆的人对她说,这就对了,如果大家的相都一样,那还分得出你我他吗。联想到游泳人的认知也是如此,现代人对游泳的认识也是非常丰富多彩的。现在不仅仅参加游泳的人多,参加各种户外活动的人也越来越多了。户外活动的种类多,参加户外活动人的心态亦不尽相同。这正说明,人们的户外活动并不只是追求在磨练中得到坚定的意志,而是在户外活动中追求一种精神的享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5-7-25 13: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少飞 于 2015-7-25 14:39 编辑

        二
    对于在江河湖海中迎风斗浪的活动,自古就有文字记载。最有名的当数北宋诗人潘阆写的一首《酒泉子》。在这首词中潘阆把钱塘潮浪涛汹涌的程度写成“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也就是说,他看着这浪几疑心是顷全部海水而形成的,这涛声就像是万面鼓声震耳欲聋。就在这澎湃汹涌的浪涛中,“弄潮儿向涛头立”,而且能“手把红旗旗不湿”。之后诗人“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IMG_7616.jpg (109.4 KB, 下载次数: 40)

IMG_7616.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5-7-25 13: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少飞 于 2015-7-25 14:44 编辑

    当然毛泽东的感受就更胜一筹,他不是看着心寒,而是在亲历风浪中游泳时觉得“胜似闲庭信步”。在今天上饶人畅游信江纪念先人时,表现出来的又别有一番境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5-7-25 13: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少飞 于 2015-7-25 14:47 编辑

    这些游泳者在每天坚持的游泳活动中,常有许多趣事出现。一次在风浪很大的信江中游泳后,一位游泳者说今天风浪真大,游的时候呛了一口水。一位来看游泳的百姓惊奇地问,你们天天游还会呛水吗。这时另一位游泳者指着呛水的人说,他是舍不得喝母亲河的水,我们喝得更多。我们这些人把信江河的水当作母亲的乳汁,哪个不是乘着风浪喝个够。这虽然是一句逗乐大家的玩笑话,但从中也道出了在风浪中游泳的实情。今天的游泳纪念活动就遇上了风浪,虽然游程只有2000m,但在这迎风斗浪的50分钟左右时间里,似乎只要意志坚定,就是呛几口水也还是能游完全程。不过游泳者不能仅仅只注重意志的坚定与否,更应该要掌握一定的游泳技术。弄潮儿之所以能向涛头立除了他们具有勇敢精神外,最根本的就是他们有着高超的迎风斗浪技巧。

   

        

        

        

        

        

        

        

点评

静观。  发表于 2015-7-25 17:3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5-7-25 13:5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少飞 于 2015-7-25 14:51 编辑

    一位曾在长江中行过船的老船工说过,在风浪中行船不管是顺风还是逆风,船头一定要对正风浪的方向,这样风浪来了,行船也只是上下颠簸而已,否则就要翻船。弄潮儿在斗浪时,不正面迎对风浪,也会被风浪掀翻而被淹没。而正对着风浪游泳往往被一些人当做只是一种勇敢精神,其实这是斗浪者的高超技巧。老船工们常说“不怕风大,就怕侧风”也是这个原因。由此我们可知,在大风大浪中游泳,不仅仅是需要勇气,意志,更需要有高超的科学游泳技术。这也就是“艺高人胆大”的道理所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5-7-25 13:5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少飞 于 2015-7-25 14:56 编辑

       三
    毛泽东在风浪中游泳感觉“胜似闲庭信步”,据一些回忆录的记载,毛泽东当年游泳时是不愿意随游人员靠近他身边的。这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他对自己的游泳能力是很自信的,二是他需要不受旁人干扰而自由自在地游泳。这说明毛泽东在游泳时所表现的就是“艺高人胆大”,因此也就能达到“胜似闲庭信步”的境界。

   

        

        

        
    在今天畅游信江的活动中,游泳者们所表现出来的境界似乎又有了一种超越。近600人的畅游,不但有着五彩缤纷的泳装,展示着舒展潇洒的泳姿,而且还游出了各种的游泳编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5-7-25 14: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少飞 于 2015-7-25 15:00 编辑

    说起编队,人们最容易想起飞机编队飞行表演。编队飞行的难度是很大的,因为它有着三维空间间隔距离的严格要求。据一些去我国珠海观看过国际飞行表演的人说,单架飞机飞行表演固然好看,但总觉得编队飞行的表演更有魅力。对照这次游泳活动的社会效应来看确实是这样的。在整个2000m的游泳过程中,编队游泳最受前来观看表演的百姓欢迎。

   

        

        
    在上饶,这几年的的大型游泳表演活动都出现了编队游泳。但是以往几年的编队都只出现了方阵队形,而这次却出现了三角阵队形。因为队形形似白洋淀雁翎队出阵队形,有人也叫三角阵队形为雁翎队队形。比较起来游泳编队似乎比飞行编队容易一些,不过飞行编队的控制是通过仪表进行,比较精确;而游泳编队则是人力自身控制,从这一点上讲,要达到一定的速度和距离的控制标准,还是有相当难度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5-7-25 14: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少飞 于 2015-7-25 15:05 编辑

    编队游泳同样“胜似闲庭信步”,他超越了个人的能耐,体现了一种集体活动的观念,在技术上具备了运动者相互间的有效协调,达到了凝聚团队精神的境界。到目前为止,上饶游泳者游泳编队的水平还不是很高,不过比起原来个人自然型的“胜似闲庭信步”,却是一个很大的超越。它不仅是自我随意的水上活动,更是一种集体性的水上团队活动。而且可以预期,群众性的游泳编队活动在内容上,形式上和技巧上都会越来越精彩,水平也会越来越高。这对群众性体育活动的深入开展将会起着一个很大的推动作用。

   

        

        
        四
    游泳是一种文化。词典上对文化的定义是这样的,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据此游泳文化必然是在人类长期游泳达到了一定的境界后才能产生。


   

        

        

        

点评

风采。  发表于 2015-7-25 17:3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5-7-25 14: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少飞 于 2015-7-25 15:10 编辑

    细心的游泳者一定会发现,在中国的历史上,关于游泳的的文字记载极少,就连我们的孔夫子老祖宗也无游泳的专论。有专家研究后认为这是中国传统观念影响的必然结果。这种观念认为,中国是个文明国度,人之体肤,受之父母,脱去衣冠游泳,有伤风化。所以,就是孔夫子这样的大教育家,在他的教育内容中也没有关于游泳方面的论述。

   

        

        

        
    西方的观念则认为不会游泳与无知是一样愚蠢的。到了近代,中国的游泳活动开始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国家领袖人物的倡导,中国群众性的游泳活动达到了高峰。而这时随着毛泽东的“毛泳”和诗词“水调歌头·游泳”的产生,一股游泳文化热也出现了。最显著的标志就是全国人民都喊出了“到大风大浪中去经风雨,见世面”的口号。这句口号已将游泳的效应提升到了精神境界。不过游泳活动发展到了今天,游泳文化的内涵已不是一句口号所能表达的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5-7-25 14: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少飞 于 2015-7-25 15:15 编辑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当年毛泽东将游泳效应升华到了意志磨练的精神境界。而到了今天的畅游信江纪念先人活动时,游泳文化已涉及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各个方面。一场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已不仅仅是“经风雨,见世面”的意志磨练效应了,由它而产生的自然学科,社会学科各个方面的效应也都显现了出来。特别是在今天的网络时代,这种效应的传播和被人们接受的程度都在不断加深。


        

        

        
    风浪中信步,看似在风浪中随意走走,却是游泳者意境的升华。仅从这一点说,“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者确实值得后人纪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5-7-25 17:35 | 只看该作者
棒极了,赞一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5-7-30 0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5-5-20 13:45 , Processed in 0.090159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