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30|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何:九旬院士作报告,研究生睡倒一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9-17 15: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姚克明 于 2014-9-17 15:48 编辑

       为何:九旬院士作报告,研究生睡倒一片
                                                         姚克明
     据媒体报道,16日下午,92岁高龄的国家科技最高奖得主吴良镛院士,一手拄着拐杖,在工作人员搀扶下,一步步缓缓走上人民大会堂报告台。他坚持站着35分钟讲完了以《志存高远身体力行》为题的报告。但放眼台下,大批后排学生一片片“倒”下,趴在桌上睡去。
    今晨,我在中国之声中听到,有人理直气壮地斥责吴良镛院士,这么大的年龄根本就不应该去做这种报告。
    从网上看,多数人认为这些睡大觉的研究生是不对的,北京市网友凤栖梧桐说:多年的应试教育,已经把中国的新一代青年人打造成了不学礼、不重道、不知廉耻的一代。吴老以93岁高龄、坚持自己写稿、站着讲解,就是对台下这般青年高知最大的礼、最重的道。
     但是也有人有不同看法,滁州市网友whl1说:对于那些持批评意见的,我想说,你去了也是一个样:睡觉!显然题目和个人志向兴趣点不称了。如果30年前这个题目绝对没有问题,要知道在信息化的今天,人们只想学点有用的真本领,这些个东西不能当饭碗了!
    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底谁有理?咱们不妨先看看吴良镛院士是怎样讲的,然后再得出自己的结论。现根据中国青年报记者邱晨辉录音稿实录,摘录如下:

    吴良镛院士在报告中说:今天在座的90%以上都是刚入学的研究生,这是你们人生的新阶段,我热诚地希望你们在思想上也能够有一个新的境界。我作为一个建筑学人,自1946年执教于清华大学,至今已经68年,我只想将一些通过自己亲身经历所得到的体会跟同学们讨论。
    第一,理想与立志。一个人一生不能没有理想。立志是人生不断前进的动力。要思考我这一生到底想要做什么?想要有何作为?有何抱负和志趣?想要从事什么专业?这在中学进入大学时必然要有所考虑,从大学进入研究生时代更需要进一步思考。立志往往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随着成长的经历、所见所闻所想而一步步顿悟、提升,当然,其中不可避免地会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他说,我之所以选择建筑事业,并作为一生追求的方向,是与我青少年时代成长的经历有密切的关系。他介绍了在苦难中国的遭遇,说,我最终断然进入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学习,以建筑为专业。随着自己的成长,认识国家社会的发展,逐步对建筑事业发展的需求也就不断加深认识,对它的学习研究也就不断提高。
    第二,选择。一个人一生不知要走多少十字路口,一个弯转错了就很难回到过去的志愿,因此道路的选择至关重要。人生中有太多太多的机遇、变迁,甚至有无限的偶然性,国家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变迁,乃至家庭中细小的问题都会引人转向,甚至于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他回顾了自己的经历,有几次重要的十字路口:如,1983年,我年满60,从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的行政岗位上退下,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到现在已经整整30个春秋。30年中我与研究所的同志们共同开展了一系列人居环境科学的研究与实践。当时若前往深圳,今生后期的工作则又会是另一番光景。回顾既往,我自审之所以没有“转错”大方向,很大程度上还是与早年“立志”相关,我很早便立志在建筑与城市的学术领域做一些事,在不同时期,根据现实条件,作出相应的选择。
    第三,坚持。人生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是坚持还是退却?就我个人经历而言,不论是青少年时读书求学,还是年长后的研究和实践,几乎处处都要面对困难,也难免遭受挫折。年轻人很容易受到挫折影响而气馁,这里希望大家以宗白华先生讲的一句话共勉“不因困难而挫志,不以荣誉而自满”,这是在他写的《徐悲鸿与中国绘画》上的一句名言,要立志、要选择,在选择道路上更要有不惧困难的坚持。
    第四,师生。关于师生关系,韩愈《师说》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老师最基本的职责。同时他还有两句话未必引起人太多注意,就是学生可以超过老师,“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两句话无论对教师和学生都非常重要。学生的学识能力不断发展,便不只是师生关系,而是学术事业上的战友、同道。他列举了为1999年国际建筑师学会大会师生共同起草《北京宣言》成功的事例。
    第五,顿悟。回顾几十年的学术人生,他深切地体会到科学理论的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时刻保持对新鲜事物的敏感,不断注意现实问题与学术发展的情况,进行知识累积、比较研究、借鉴启发,逐步“发酵”,得到顿悟。他列举了以下几个顿悟。
    顿悟一:建筑学要走向科学。一方面是双肩学术责任的加重,另一方面是建筑学专业必然要向科学发展,否则难以适应形势的要求。
    顿悟二:从“广义建筑学”起步,从建筑天地走向大千世界。建筑学不能仅指房子,而需要触及它的本质,即以聚居,说明建筑要从单纯的房子拓展到人、到社会,从单纯物质构成的建筑物要拓展到社会构成。
    顿悟三:“人居环境科学”的追求,有序空间与宜居环境。人居环境科学始终以人为核心,人应当在空间中安居乐业,所有层次的空间规划设计都为人的生活服务,旨在创造适合于社会生活生产的美好环境,即宜居环境。
    顿悟四:人居环境科学涉及诸多学术领域,要走向科学、人文、艺术的融汇。全球性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气候变化等问题不断涌现,都推动人居环境科学变成大科学,这是非常有前途的科学。它将迈向大科学、大人文、大艺术。可以说是人居科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其中尚有广阔的空间待我们去探索、发掘。
    如今,我虽已年逾九十,但仍坚守在教师的岗位上,仍要求自己以一种积极的精神面貌面向未来,随着年龄日增,必然有些事情由于体力不及等原因已经做不了,但是依然觉得当前正面临着一个大的时代,未来有无限的生机和激情,要促使自己力所能及地不断探索广阔的学术新天地,建设美好家园、美丽中国。愿与广大青年学人一道共勉!让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瞧瞧,这就是一位年逾九旬院士的苦口婆心,将自己毕生从事建筑科学的体会,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当代的研究生。但可悲的是这些未来的建筑师,不但不以为然,而且是成片成片地呼呼睡大觉。更可悲的是竟有人为这些不肖子孙辩解,反而批评吴良镛不识时务。难道现在研究生求学,就是为了学点本领挣钱,什么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都是“与我无关”的。显然,是不对的。我想,各位网友都会从中得出自己的结论的。
                                                                  2014-9-17 15:27



2#
 楼主| 发表于 2014-9-17 16:46 | 只看该作者
南极仙翁
愉快浏览,谢谢好朋友!
2014-9-17 15:56

博主回复
谢谢光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4-9-17 19:27 | 只看该作者
夏庄人
国家前途,
民族命运,
毕生体会,
苦口婆心,
如此结果,
令人寒心!
教育失败,
又增实例。
2014-09-17 17:57:47

博主回复
的确值得认真反思!

刀锋
那些呼呼大睡之人,不懂得尊师爱学;现在农村有多少娃,没条件上学
2014-9-17 16:52

博主回复
太不懂事了!
也太可悲了!

武当侠  
自以为是!
2014-9-17 17:39

博主回复
不近人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4-9-18 14:30 | 只看该作者
欢喜魔方
教育本身没有错。就是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也知道最起码的礼貌。
9月17日 23:04

博主回复
尊师重道是学子们最起码的要求,
作为研究生连这一点都做不到,
枉为一个有知识的人,实在可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4-9-18 14:31 | 只看该作者
小颜
吴老已年逾九十,但仍坚守在教师的岗位上,一位年逾九旬院士的苦口婆心,将自己毕生从事建筑科学的体会,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当代的研究生,却没能得到起码的礼遇“研究生们在呼呼睡大觉”,很值得我们深思。时下,小颜也一直在思考着一个问题:当我们年老的时候,给社会留下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才能被社会所接受,从而推动社会可持续性健康发展的价值体系工程。同时,也恳请姚老多指教为谢!
2014-9-18 08:44

博主回复
人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走得更顺。
拒绝这样做的人,不是狂妄自大,就是傻子!
不愿接受九旬院士成功经验的人,就是这样一帮急功近利的傻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11-13 14:25 , Processed in 0.045484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