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村,原本是一个小小的渔村,但从明朝开始已成为海上贸易的海口。
青岛山有泉水,在今青岛39中处汇集成水潭再由山上流下形成青岛河,曲折而下,流入黄海的青岛湾。青岛河入海口,依山傍海沿河有一个小小的渔村,叫青岛村。现代沿海港口,建码头的时候,都要修“防坡堤”以避风浪,青岛河入海口恰恰有一个岛屿———小青岛,成了天然的防坡堤,这使得青岛村有港口的条件。自元代定都北京,每年都有大批粮食及其它物资由南方运往北方,因陆上运输时间长,运价贵,于是海上运输日趋增多。青岛村处于南北海上航运的必经之处,时有船舶在这里避风浪或加淡水、添食物。
明代,沿海因倭寇作乱,劫掠船只,杀害船民,还登陆掠地烧杀,抢夺财物。明朝政府一度施行“禁海”,不准海上航行。青岛村属即墨县,“地瘠民贫”,百姓生活贫苦,多以地瓜干为主食,俗称“即墨地瓜干”,施行“海禁”不准海运后断了一条生路,生活更是困难。
许铤,号静峰,江苏武进人,进士出身。明万历六年(1578年)任即墨县令。他是一个关心百姓生活的地方官,为即墨百姓的贫困而焦虑。当时胶州湾畔城阳的牛稼等人不顾“海禁”偷偷进行海运,到江苏淮安等地从事贸易,使得生活颇为优越。许铤听说后不以为是犯法,反而经过思考后给明廷上了一道奏折,要求开放海禁,为沿海百姓开一条生路。明廷谕准了许铤的请奏,在即墨县沿海将三个渔村开放为海运港口,其中之一就是青岛村。从此,青岛由一个小小的渔村成为了海运港口,称“青岛口”
青岛作为港口有优越的条件:它背山、傍河,有小青岛作天然屏障,大的海船在涨潮时可逆河而入,河岸于是成为顺岸式码头。
青岛口西边的天妃宫(又称“天后宫”) 也说明了当时的青岛是海上贸易港口。明代的“天妃”,相传是宋代福建莆田人,父亲是都巡检的武官。相传“天妃”姓林,名熙娘,她圆寂后,民间传说在海上航行的船员、渔民凡遇到危难时,祈求于她便会化险为夷。宋末她被封为“夫人”,明代被封为“天妃”,到了清代又晋封为“天后”,民间也称之为“海神娘娘”,闽南、台湾称为“妈祖”。
最早崇奉“天妃”的,是在福建一带,随着海上交通的发展以后逐渐南至广东,北至山东。青岛口建了天妃宫并扩建了几次,也证明了明代中期的青岛村已经不仅是“小渔村”了。青岛附近的金家口、女姑口、塔埠头都有天后宫,而这些地方都是海运港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