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 世界粮食日 (World Food Day) 1979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简称粮农组织)第20届大会决定从1981年起把每年的10月16日(粮农组织创建纪念日)定为“世界粮食日” (World Food Day),旨在引起人们对全球粮食短缺问题的重视,敦促各国采取行动增加粮食生产,与饥饿和营养不良作斗争。此后,每年这一天,粮农组织等国际机构、各国政府及一些民间组织都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和纪念活动。 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人类文明得以发展的先决条件。然而,由于全球人口数量不断增长、可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以及地区发展不平衡等因素,世界农业和粮食生产形势已十分严峻。联合国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目前全球有40个国家面临不同程度的粮食短缺,全世界有8.54亿人营养不良,每年有560万儿童因饥饿和营养不良而夭折。在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尤为严重,约有五分之一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 粮农组织认为,如果国际社会要消除饥饿,农业必须在世界舞台上扮演主角。发展农业对于拉动国家经济,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至关重要,但农业的发展往往受到投资不足的困扰。粮农组织在一份题为“2005年世界粮食不安全状况”的报告中指出,由于75%的饥饿人口生活在农村,因此要想实现在2015年前将全球饥饿人口减半的千年发展目标,发展中国家必须将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地区,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投入。 由于稻米对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作用,2002年第57届联合国大会还将2004年定为“国际稻米年”,主题为“稻米就是生命”。2004年10月6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宣布,将“2004国际稻米年科学研究奖”授予中国科学家、云南农业大学教授朱有勇和一位日本科学家。 历年世界粮食日主题—— 1981年:粮食第一 (Food Comes First); 1982年:粮食第一 (Food Comes First); 1983年:粮食安全 (food Security); 1984年:妇女参与农业 (Women in Agriculture); 1985年:乡村贫困 (Rural Poverty); 1986年:渔民和渔业社区 (Fishermen and Fishing Communities); 1987年:小农 (Small Farmers); 1988年:乡村青年 (Rural Youth); 1989年:粮食与环境 (Food and the Environment); 1990年:为未来备粮 (Food for the Future); 1991年:生命之树(Trees for Life)。旨在增强人们植树造林、保护森林的意识,强调森林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进一步提高人们对林业与环境、林业与土地、林业与水资源,特别是林业与农业生产等相关性的认识。目前,全世界每年被砍伐的森林面积达170公顷,已严重影响到全球的生态平衡; 1992年:粮食与营养 (Food and Nutrition); 1993年:收获自然多样性 (Harvesting Nature"s Diversity); 1994年:生命之水(Water for Life)”,以强调全球缺水的严重状况和合理用水的必要; 1995年:人皆有食 (Food for All); 1996年:消除饥饿和营养不良(Fighting Hunger and Malnutrition)。世界各国在这一天举行各种形式的活动,以唤起国际社会注意长期存在的世界粮食问题,鼓励各国努力发展粮食生产,促进各国在这方面的合作,为在本世纪内消除饥饿和营养不良而斗争; 1997年:投资粮食安全 (Investing in Food Security) ”,以敦促世界各国在保障粮食安全问题上积极行动起来; 1998年:妇女养供世界 (Women Feed the World); 1999年:青年消除饥饿 (Youth Against Hunger); 2000年:没有饥饿的千年 (A Millennium Free from Hunger); 2001年;消除饥饿,减少贫困 (Fight Hunger to Reduce Poverty); 2002年:水:粮食安全之源 (Water: source of Food Security); 2004年:生物多样性促进粮食安全; 2005年:农业与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 2006年:投资农业促进粮食安全; 2007年:每个人拥有获得足够食物的权利。 |